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谢迁,明朝中期知名阁臣,谢公尤侃侃

谢迁,明朝中期知名阁臣,谢公尤侃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749 更新时间:2024/1/3 17:45:35

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朝中期知名阁臣。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状元。历任翰林修撰,左庶子,弘治初进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年),入内阁参加机务,进詹事。弘治十一年(1498年),升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为人正直秉节直谅,见事明敏,善持论。与刘健李东阳同辅臣,功绩出众,时人云“李公谋(李东阳的谋略),刘公断(刘健的当机立断),谢公尤侃侃(谢迁的能言善辩)”,为那时候世称的“天下三贤相”之一。武宗嗣位,屡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时宦官刘瑾独断专行,排挤忠良,谢迁上奏请诛刘瑾,不纳,遂与刘健同致仕归。后遭刘瑾报仇,夺诰命。刘瑾去世后,复职,致仕。

早年经历

明英宗擒雄十四年(144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谢迁生在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东山乡第四门(今余姚市泗门镇),明宪宗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试中状元,授以翰林院修撰。明孝宗继位后,宦官郭镛要求选择妃嫔充实六宫,谢迁向新继位的明孝宗劝谏:先帝的陵墓还未完工,选择妃嫔从礼仪知识上讲,理应从缓开展。尚书周洪谟等都赞成谢迁的建议,明孝宗采取。明孝宗在当储君时,谢迁早已是讲官了。待明孝宗即位,谢迁每一次向他讲课,竭力使他掌握做好皇上的道理。明孝宗数次夸他讲得好。因而,谢迁晋升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

入阁参议

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朝中命谢迁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政务。那时候,谢迁正料理父母的丧礼,竭力回绝,直至居丧完毕才接受任职。随后又晋升詹事,并再次担任侍讲学土。之后太子出嫁时,又封为为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上书皇上,劝诫太子亲贤者,远奸臣,苦学问,戒安逸。皇上对于此事,颇加称赞。

尚书马文升明确提出大同边警,饷费不够,要求提升南方地区两税折银的数字。谢迁表明反对,他说道:先朝由于南方地区地方税较重,所以用折算银子的方法来缓解。假如再提出增加,也许老百姓不堪负担。结果马文升提出的提案沒有被通过。

弘治朝末时,明孝宗想刷新朝政,整治弊政。那时候,内府全部的库房,仓场与马坊,宦官作奸违反规定的事,不容易完全查明。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认为禁卫军不属兵部所管,都挂空名领到军饷,弊端尤其比较严重。谢迁找机会把这个事汇报明孝宗,并明确提出彻底消除弊端的对策,结果获得了皇帝的赞成。

谢迁仪表堂堂,长相俊伟,做事坚持实事求是,为人正直胸怀坦荡。他做事明了,解决迅速,擅于据理论争。谢迁和刘健,李东阳一起辅佐皇帝,那时候大家点评说:“李公谋略高超,刘公做事果断,谢公谈吐尤健。”三人均被称作“贤相”。

宦官当道

明武宗即位后,谢迁晋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宦官刘瑾乘皇上幼年,独揽大权,排挤忠良。谢迁觉得关乎天下兴亡,决心“触危机而罔恤,当逆峰而直犯”,数次向皇帝阐述已见,但都遭受回绝。直到要求诛杀刘瑾的建议沒有被采取,谢迁就同刘健一起弃官回家。

刘瑾对谢迁憎恨不己,一个叫焦芳的人因为投奔刘瑾而挤进内阁,对谢迁也倍感不满意。正德四年(1509年)二月,刘瑾,焦芳一伙借口浙江举荐的才德兼备的人,如余姚人周礼,徐子元,许龙,上人徐文颜全是谢迁的老乡,而拟订的谕旨又出自刘健之手,胡说余姚隐者这么多,毫无疑问徇私串通,相互之间拉扯。妄图以此来做为谢迁,刘健的罪行。他们假传皇命,将周礼等关入牢房审问。刘瑾还妄图拘捕刘健,谢迁,抄没俩家资产没收,幸亏李东阳竭力为他们摆脱。结果,朝中将周礼等通通流放到边境服役,而且下令:此后余姚人不可当选京官,只有派作县令。

正德四年(1509年)十二月,刘瑾依仗势力,撤消了皇上给与刘健,谢迁等赐爵授官的诏命,并讨回皇上赐予的翡翠,官服等物件。此外,注销授官诏命的竟达六百七十五人。那时候,大家都为谢迁的安危觉得忧虑,然而谢迁仍然与客人下棋作诗,泰然自若。

世宗优待

刘瑾被诛后,朝中恢复谢迁的官衔,但他推辞不受。明世宗继位,外派使者问慰谢迁,起用他出任参议。谢迁派孩子谢正入朝谢恩,并劝明世宗要勤奋好学,效法祖先,擅于纳谏。明嘉靖六年(1527年),明世宗亲自下谕旨派传令官到谢迁家去招募他入阁复职,并指令浙江的巡抚,按察使敦促谢迁动身上京。这时,谢迁已经是七十九岁的高龄,迫不得已只能领命北上。明世宗待谢迁十分优厚,天气寒冷时叫他无需上朝参见。一旦获知谢迁得病,又是派御医,又是送药品,还叫专管酒宴的光禄卿送上佳肴美酒。第二年三月谢迁终算告老还乡。“虽残伏枕还忧国”,谢迁返乡后还忘不掉国家兴亡,明世宗也常派遣官员问侯谢迁的起居。

明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十八日,谢迁在家里过世,年八十三。明世宗特赠太傅的官衔,谥号文正,葬于余姚东山乡伏虎庄(今余姚市临山镇临山村)。

标签:谢迁

标签: 谢迁明朝历史

更多文章

  • 王恕明代中期名臣,辅佐明孝宗实现弘治中兴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原学派,弘治三君子,王恕,明朝历史

    王恕,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三原(今属陕西)人。明代中期名臣。王恕历仕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刚直清严,始终一致。与马文升,刘大夏并称“弘治三君子”,辅佐孝宗朱祐樘完成“弘治中兴”,世称“始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与他的儿子王承裕并为“

  • 马文升历仕五朝,与王恕,刘大夏并称“弘治三君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弘治三君子,马文升,明朝历史

    马文升,字负图,汉人,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钧州(今河南禹州)人。明代中期重臣,诗人。景泰二年(1451年),马文升登进士第,授为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为兵部右侍郎。历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初任刑部尚书,随后吏部尚书。明武宗时上疏乞去。正德四年(1

  • 明朝关学之三原学派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原学派,王恕,明朝历史

    “三原学派”又被称为“关学别派”,是以明王恕为代表的学派。因恕以及门下多为陕西三原一带人,故名叫“三原学派”。理论无多建树,为程朱绪余。赞成孟子尽心知性知天说,觉得“盖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其理甚微,非尽心而穷究之,岂易知哉!既知其性,则知天理之流行,而付于物者,亦不外是矣”(《明儒学案·三原学案

  • 刘大夏明代中期名臣,弘治三君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大夏,弘治三君子,明朝历史

    刘大夏,幼名瑞昌保,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明代中期名臣,诗人。刘大夏备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完成“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并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作“楚地三杰”。明武宗继位后,刘大夏屡疏辞呈,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独断专行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

  • 沐昆在镇二十二年,屡平诸蛮叛乱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沐昆,明朝历史

    沐昆,字元中,号玉冈。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代中后期勋臣、将领,黔宁王沐英五世孙、定边伯沐昂之玄孙。沐昆最开始袭任锦衣指挥佥事,后被叔祖、黔国公沐琮收养。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沐琮去世,沐昆袭封黔国公,佩征南将军印镇守云南省。他为人稳重,喜怒不形于色,在滇二十二年,攻灭龟山、竹

  • 明武宗朱厚照,作为皇帝真的很差劲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武宗,朱厚照,明朝历史

    明武宗朱厚照明代第十位皇上,明孝宗朱佑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朱厚照自小机敏聪慧,喜爱弓骑。即位没多久,便信用以刘瑾为代表的宦官马永成、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时称作“八党”。悉以天下章奏付刘瑾,而刘瑾则日益诱导武宗戏玩游戏娱乐。在西华门别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称之为“豹房”、“新宅”,每日游

  • 焦芳明朝阉党,最后竟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焦芳,明朝历史

    焦芳,字孟阳,河南泌阳县人(今属河南驻马店),明朝阁臣、阉党。明朝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心胸狭隘天顺八年(1464)进士,大学士李贤因他是同乡,把他引荐为庶吉士,后授予编修,进侍讲。焦芳为巴结李贤,出入门下,胁肩巧笑,投其所好,而又阴遣其妻入侍。任满九年后,应当

  • 王鏊明朝名臣,匡补时局,一变文风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鏊,明朝历史

    王鏊,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汉族,吴县(江苏苏州)人。明朝名臣、文学家。王鏊从小随父学习,聪明伶俐异常。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明孝宗时历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职。明武宗时任吏部左侍郎,

  • 明朝权臣杨廷和,历仕四朝,二朝首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杨廷和,明朝历史

    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江西吉安)。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杨廷和善书,笔法工整。曾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明武宗实录》及《大明会典》,有《杨文忠公三录》传世。少年成名杨廷和四岁时知声

  • 明朝宁王朱宸濠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宁王之乱,宸濠之乱,王守仁,王阳明,明朝历史

    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宁王叛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仅过四十三天,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孙,即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起初,封为上高王。弘治十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