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守仁格竹失败后,王阳明大彻大悟

守仁格竹失败后,王阳明大彻大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743 更新时间:2023/12/10 10:14:37

王阳明先生是程朱理学的大成者,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专属的“心学”,他自己较切实的一个试着就是我们熟知的“格物致知”,因而“守仁格竹”说的也是阳明先生格物的事情,虽然是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他的严密的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一些哲学的观念。“守仁格竹”讲的也是这种思想的一个微小而真实体现。

“守仁格竹”是什么意思?其中包含着什么观念和哲学?怎样看待?

阳明先生不但智勇双全,并且并非一介书生,在“宁王之乱”中,战功卓着,较为后人推崇的是他创立的“心学”学术思想,秦学伊顿精深,名扬国内外,被称作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名垂千古的完人。

王守仁一直坚信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为了实践,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自己更因此而病倒了。从此,王守仁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从此他就放弃了“恪物”的理论,他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致良知”理论,与“朱程理学”传统开始了背离和误差,也是“心学”的开始。

在记述他最主要的哲学理论的《传习录》中,王守仁叙述了自己早先格竹子之理这件事:“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确实曾用于。初期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对于三日,便致劳心成疾。当时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含意,方知天下之物本没法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绝然以圣贤为人人可到,便已有担当了。这儿含意,却要说与诸公了解。”

王守仁通过对格竹子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认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了解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了解的方法是外在的观查,了解的目的是提高知识。王守仁对朱熹的这种“格物致知”论十分不满,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理论。所谓“致良知”,就是说了解的对象该是自己的心灵,认识的方式该是向内的自我体验,并将自己的感受即心中的天理推广到外界事情当中。自然,对做为认识的最终目的即提高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而言,它们之间没有原则性的区别。

同时,假如我们将朱熹与王守仁的观点加以对比分析,就会发现王守仁对朱熹观念的理解是从他自己的意图考虑,并不等于便是朱熹的本意。实际上,从认识对象上讲,朱熹自己就讲过“炊沙岂能成饭”,并不赞成泛泛观查自然事物;从了解方式上讲,朱熹是格物、致知并提,外在观查、本质推理并举,并不是只向外格物;从了解目的上讲,朱熹是提高知识、提高境界并举,而且希望用提高知识来帮助提高境界,并不是只注重提高知识。

所谓“恪物”?

据文史记述较早在《礼记》里就提出“恪物”的重要概念。宋儒在谈“性情涵养”时把“恪物”提到了极高的位置。心学倡导的“致知在恪物”。

如今看来,这是古人在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论,是众多了解方法之一,主要作用在于穷究事情之理。

如今的人自然不会像王阳明一样,仅仅为了某一说法静座七天七夜,也许我们能够觉得阳明先生是否有精神问题?

七天七夜,毫无收获,是否还在坚持?但为什么王阳明在这七天一无所获呢?

“恪物”其含义到底是什么?

其实就是“方法论”的问题。

方法是开兴趣的一把钥匙。当近代西方科学传到中国,它对中国传统学者的“方法论”有很大的冲击。

国学大师钱穆从此做过阐述:你想要恪竹子,那就第整天拿一把尺子量一量它长短,过些天再拿尺子量一量,看看它长长了多少,这便是“恪竹”。

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思维模式拥有显著的差异:即“思维逻辑”和“辩证思维”,这一点造成“恪”的方法之差别。由于中国人“恪”本来与科学无关,量量竹子长度即使恪物,那么儒学思想难免不值一提了吧!

原因在哪?

儒家思想的知识结构里,大家都不陌生为了入世而狂。“修齐治”为最终目标,但前提条件是“正心诚意,恪物致知”,随后即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足以证明了“恪物”与道德紧密相连。

《全唐文》解释:“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一一一理解为:格物可以说是用来某些东西与我们的内心参证。

程颐说:“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能够类推。至如言孝,其所以为孝者为何。”

中国文人根据“恪竹”,从而喜爱竹子,因其高挺纤长,四季翠绿,风吹不倒,冷冻不烂,而且竹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

无独有偶,这便好似孔子“恪松”其结论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圣贤给耐寒的松柏赋予的道德内涵,人应该像松柏一样顶风傲雪,坚强不屈,乐观向上。既然“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异曲同工也!

标签:宁王之乱,守仁格竹,王守仁,王阳明

更多文章

  • 明朝大太监刘瑾,权倾朝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瑾,明朝历史

    刘瑾(1451年—1510年),兴平(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汤坊镇王堡村)人,明朝正德年间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宦官刘顺收留,换姓刘,净身进宫当上宦官。弘治年间,刘瑾犯罪,被饶恕后服侍太子朱厚照。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命刘瑾掌管钟鼓司,刘瑾宣布得到官衔。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

  • 明朝边将江彬,武宗义子,被凌迟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武宗,江彬,王守仁,明朝历史

    江彬,字文宜,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明代武臣,曾随军与鞑靼战斗,善察言观色,之后变成明武宗的义子,赐姓朱,受封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的统领。江彬初为蔚州卫指挥佥事,非有他能,惟固执勇悍。后通过钱宁遭受明武宗接见,以健能被留,进出豹房,与武宗同起卧。同时,进毡幄,导巡幸,讨好武宗。从而恃宠擅

  • 明朝正德年间的八大太监,被称为“八虎”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八虎,刘瑾,张永,明孝宗,明武宗,明朝历史

    指明朝正德年间八个得宠太监,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因病逝世,太子成功继位,这便是明武宗。太监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八名太监获得了新皇帝的宠溺,被称作“八虎”。明正德年间,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称为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讨好日后新皇上,每日都进一些奇特的玩

  • 张永,正德朝宦官集团“八虎”之一,宦官中的清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八虎,刘瑾,张永,明朝历史

    张永(1465年—1529年),河北保定新城(河北新城县)人,明朝正德年间太监,是着名的宦官集团“八虎”之一。张永在成化年间进到宫廷,到弘治朝时被加入东宫服侍太子朱厚照(即“明武宗”),到太子称帝时变成明武宗的心腹,勤练武艺,弓马熟练,颇具勇力,武宗常赞“壮士张”。身兼多职,并督十二团营和总神机营的

  • 明世宗朱厚熜,被称为明朝最聪明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嘉靖,明世宗,朱厚熜,明朝历史

    明世宗朱厚熜,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献王朱佑杬的次子,明孝宗朱佑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代第十一位皇上,号天池钓叟、雷轩、尧斋,年号“嘉靖”。正德二年(1507年)9月16日,朱厚熜出生于湖广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的兴王府。兴王朱佑杬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封为兴王。朱厚

  • 嘉靖被宫女勒脖子事件-壬寅宫变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嘉靖,壬寅宫变,明世宗,朱厚熜,明朝历史

    壬寅宫变,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里,是妃嫔和宫女们企图杀掉明世宗朱厚熜的一次事情。因为这事出现于嘉靖壬寅年,因此称作壬寅宫变。因为明世宗多疑暴虐,阴晴不定,宫人常被惩罚,杖毙者高达二百余人。宫大家总算无法忍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发起了“壬寅宫变”。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王宁嫔等人的授意

  • 屯门海战,中国第一次抵御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争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嘉靖,屯门海战,明世宗,明朝历史

    屯门海战,或称屯门之役,发生在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8月下旬至9月间,由时任广东海道副使汪鋐指引在屯门地域抵御佛朗机(葡萄牙人)的战争。屯门海战是中国第一次抵御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争,以明朝的获胜而告终。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及欧洲重商主义的发展,一些欧洲君主制国家逐渐

  • 徐阶明朝一代权臣,有扳倒严嵩之功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嘉靖,徐阶,隆庆,明朝历史

    徐阶,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中期重臣,嘉靖后期至隆庆初期任内阁首辅。徐阶早年师从聂豹,是王守仁之再传弟子。早年经历弘治十六年(1503年)九月二十日,徐阶生于浙江宣平县衙,其时他的爸爸徐黼已经宣平县丞任上。正德十二年(1515年),徐阶考中书生(生员),入华

  • 嘉靖为何骂徐阶“小人,永不叙用”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嘉靖,徐阶,明朝历史

    对我对嘉靖的理解,他似乎并不像是一个那样不记仇的人,嘿嘿!有关徐阶因为劝说嘉靖废止孔子文宣王的称号而导致嘉靖不满,写下了徐阶小人,绝不叙用的故事,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查阅了许多史籍,但是找不着有关记载。在《明史》中,的确记载了嘉靖九年十一月,徐阶因为抵制废止孔子王号,被贬官到福建延平县出任推官,可是

  • 夏言,明朝唯一一个死于非命的首辅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严嵩,嘉靖,夏言,张璁,明世宗,明朝历史

    夏言是明朝中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公谨,号桂洲,出生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今江西省贵溪市)。他是赠少师夏鼎的儿子,其诗文气度不凡,尤以词曲著称。他所著有的《桂洲集》和《南宫奏稿》,至今仍被传颂不衰。早年经历1482年7月14日,也就是成化十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夏言在京师城西莲子巷出生。他天生机警聪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