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阳明大明第一牛人,一代圣贤

王阳明大明第一牛人,一代圣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743 更新时间:2023/12/13 19:17:50

王守仁(王阳明),原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人,是明代优秀的思想家、作家、军事家、教育家。明朝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湛若水不断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徒弟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远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生而不凡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爸爸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出生以前,他的奶奶梦到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爷爷遂为他取名为“云”,并为他居住的地方起名叫“瑞云楼”。

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爷爷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子,可惜道破。”爷爷依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字为“守仁”,接着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了余姚,迁居绍兴。幼时的王守仁,拥有良好的家世,也因而有着一个非常不错的学习环境。

年少有为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的入读书塾。十三岁,妈妈郑氏过世,幼时失恃,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挫败。但他志向远大,想法不同常人。一次与书塾先生探讨何为天下最重要的事,他就不同凡俗,觉得“科举并非第一等重要事”,天下最重要是指念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内朝廷腐坏,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里,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在王守仁年幼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立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尽忠。十五岁时就多次奏疏皇上,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无果。同一年,他出行居庸关、山海关一月时间,纵览塞外,当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结婚,可在完婚的当日,大家都找不着他。原先这天他游逛中遇上一道士在那里坐禅,他就向道士求教,道士为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座忘归,直至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妻子诸氏回到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授课“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以后他遍读朱熹的着作,思索宋儒所说“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理论。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啥都没有发觉,人却因此生病。此后,王守仁对“格物”理论产生了非常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着名的“守仁格竹”。

步入仕途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与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之后,学业大有进步。但他越来越喜欢讨论军事,而且很会射箭。但是,二十二岁时考进士没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并对笑道:“你此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一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讶他的天资才能。妒忌他的人就逐渐讨论说,这一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定是狂妄自大。王守仁二十五岁再度参考科举,再度落第。他的状元爸爸疏导他说,此次没中,下次努力就可中了,但他笑道:“大家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被贬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与礼部会试,因考试不错,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境提防等八事,接着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选择囚狱,接着患病要求归乡。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太监刘瑾擅政,并拘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又被逐出北京,转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程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杀躲过一劫。躲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爸爸王华,王华告诉他:“即然朝中委命于你,就有义务在身,你还是就任走吧。”接着他踏入路程,赶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或是未开化的地域。王守仁没有气馁,依据风俗开化教育本地人,遭受群众拥戴。在这个阶段,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拥有新的理解。王守仁了解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世称“龙场悟道”。

南赣定乱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器重,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南中地区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攻占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攻占浰头,分别称霸,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息息相通,占领、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举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协同乐昌的盗贼夺得大庾,攻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阵亡。守仁上任后,了解官衙含有许多人是盗贼的耳目,因此问责年迈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害怕瞒报,属实坦白。守仁饶恕了他的罪行,让他们侦探反贼的情报,守仁因而掌握了盗贼的动静。接着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最先征讨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有着“狡诈专兵”之名。

宁王之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变。听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非常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一定会捉拿叛贼。”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去福建平定那里的叛变。行到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获得朱宸濠叛变的信息,马上赶赴吉安,募资义兵,传出檄文,发兵征伐。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假如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做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反贼在政治上便会占据一定的主动,平乱就会有困难。

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上无兵。在江西地区的朝中官员都来协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舶。

王守仁装作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四处贴到假檄蒙蔽宸濠,宣称朝中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与自己在南赣的军队及其湖广、两广的军队,号称十六万,准备攻击宁王的老窝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部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出兵进攻南京,又有意泄漏给宸濠。这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犹豫不定,等了十多天,洞悉朝中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占领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但在朱宸濠率军六万自九江临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早已带领匆忙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窝——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这时守仁大军已集结结束。宸濠精英都前去安庆,守留南昌的军力空虚,守仁率军进攻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血战,经过三天的大战,宁王兵败被俘,宁王叛变历时35天后宣布结束了。

然而,平乱大功却没有获得武宗的认可。武宗身旁的佞幸之臣,平常与宁王相处紧密,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随后再让早已南巡的武宗亲自“捉拿”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那样复杂的形势,王守仁功成身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宦官张永,随后称病,以防止卷进更多的政治事故中。因此,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乱之功没有获得朝中的封赏。直至世宗即位之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守制讲学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让他推辞,之后又允许他顺道回去探望爸爸。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爸爸王华过世,王守仁返乡守制。嘉靖三年(1524年),他应邀在稷山书院授课;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建立阳明书院,其徒弟亦开始授课,传播“王学”。同年,正室妻子诸氏过世,王守仁续娶张氏,并于次年喜得一子。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乱前夕,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总督两广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头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因此下诏让守仁以原来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论守仁的功绩,请赐予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变功臣,世宗都同意。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已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担心,投降了守仁。

当时,反贼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到达,均逃匿深险当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入驻南宁,故认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阵型,因此提防弛缓。到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到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攻。反贼惨败,因此退守保仙女高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不断攻克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分别进剿,承诺在五月十三日到达巢穴。反贼退守永安力山,依然被王守仁围住的大军击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击杀。到此,断藤峡反贼几乎全尽。

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守仁因肺病加剧,向朝廷上疏恳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替代自己,不等朝中的审批就回去了。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故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地区)舟中。临终之时,弟子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地区,军民都衣着麻衣哭送守仁。此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标签:宁王之乱,守仁格竹,王守仁,王阳明,龙场悟道

更多文章

  • 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思想,让人受益匪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守仁,王阳明,龙场悟道,明朝历史

    谈起王阳明(王守仁)心学,国人基本上是有所了解。王阳明也是中国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其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以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心学做为儒学的一门流派,为历代儒客青睐。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宋朝程颢开其端,宋代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 龙场悟道,开启了阳明学潮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守仁,王阳明,龙场悟道,明朝历史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清静又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融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大半夜,他忽然拥有领悟,觉得心是感应天地万物的根本,从而提出心即理的出题。认识到“圣人之道

  • 守仁格竹失败后,王阳明大彻大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宁王之乱,守仁格竹,王守仁,王阳明,明朝历史

    王阳明先生是程朱理学的大成者,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专属的“心学”,他自己较切实的一个试着就是我们熟知的“格物致知”,因而“守仁格竹”说的也是阳明先生格物的事情,虽然是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他的严密的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一些哲学的观念。“守仁格竹”讲的也是这种思想的一个微小而

  • 明朝大太监刘瑾,权倾朝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瑾,明朝历史

    刘瑾(1451年—1510年),兴平(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汤坊镇王堡村)人,明朝正德年间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宦官刘顺收留,换姓刘,净身进宫当上宦官。弘治年间,刘瑾犯罪,被饶恕后服侍太子朱厚照。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命刘瑾掌管钟鼓司,刘瑾宣布得到官衔。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

  • 明朝边将江彬,武宗义子,被凌迟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武宗,江彬,王守仁,明朝历史

    江彬,字文宜,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明代武臣,曾随军与鞑靼战斗,善察言观色,之后变成明武宗的义子,赐姓朱,受封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的统领。江彬初为蔚州卫指挥佥事,非有他能,惟固执勇悍。后通过钱宁遭受明武宗接见,以健能被留,进出豹房,与武宗同起卧。同时,进毡幄,导巡幸,讨好武宗。从而恃宠擅

  • 明朝正德年间的八大太监,被称为“八虎”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八虎,刘瑾,张永,明孝宗,明武宗,明朝历史

    指明朝正德年间八个得宠太监,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因病逝世,太子成功继位,这便是明武宗。太监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八名太监获得了新皇帝的宠溺,被称作“八虎”。明正德年间,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称为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讨好日后新皇上,每日都进一些奇特的玩

  • 张永,正德朝宦官集团“八虎”之一,宦官中的清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八虎,刘瑾,张永,明朝历史

    张永(1465年—1529年),河北保定新城(河北新城县)人,明朝正德年间太监,是着名的宦官集团“八虎”之一。张永在成化年间进到宫廷,到弘治朝时被加入东宫服侍太子朱厚照(即“明武宗”),到太子称帝时变成明武宗的心腹,勤练武艺,弓马熟练,颇具勇力,武宗常赞“壮士张”。身兼多职,并督十二团营和总神机营的

  • 明世宗朱厚熜,被称为明朝最聪明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嘉靖,明世宗,朱厚熜,明朝历史

    明世宗朱厚熜,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献王朱佑杬的次子,明孝宗朱佑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代第十一位皇上,号天池钓叟、雷轩、尧斋,年号“嘉靖”。正德二年(1507年)9月16日,朱厚熜出生于湖广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的兴王府。兴王朱佑杬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封为兴王。朱厚

  • 嘉靖被宫女勒脖子事件-壬寅宫变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嘉靖,壬寅宫变,明世宗,朱厚熜,明朝历史

    壬寅宫变,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里,是妃嫔和宫女们企图杀掉明世宗朱厚熜的一次事情。因为这事出现于嘉靖壬寅年,因此称作壬寅宫变。因为明世宗多疑暴虐,阴晴不定,宫人常被惩罚,杖毙者高达二百余人。宫大家总算无法忍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发起了“壬寅宫变”。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王宁嫔等人的授意

  • 屯门海战,中国第一次抵御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争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嘉靖,屯门海战,明世宗,明朝历史

    屯门海战,或称屯门之役,发生在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8月下旬至9月间,由时任广东海道副使汪鋐指引在屯门地域抵御佛朗机(葡萄牙人)的战争。屯门海战是中国第一次抵御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争,以明朝的获胜而告终。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及欧洲重商主义的发展,一些欧洲君主制国家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