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伯虎科举舞弊案,真想揭秘,让人唏嘘!

唐伯虎科举舞弊案,真想揭秘,让人唏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622 更新时间:2023/12/16 18:58:19

唐伯虎家住江苏苏州,虽然不是豪门望族,但也算是地方殷实之家,衣食倒也无忧。16岁时,他考秀才高中第一名,在苏州城名噪一时。29岁时,他在南京乡试中第一名考中解元,可谓人生得意。然而,仕途的重大挫折也随之而来。据《明史》记载,唐伯虎参加乡试时,章写得异常精彩,当时的主考官梁储大加赞赏。回朝后,梁储拿着唐伯虎的文章给礼部侍郎、学士程敏政过目。程敏政读完后也连连称奇。

正当唐伯虎意气风发,满腹自信的参加会试的时候,一场科场舞弊案彻底断了他的仕途。志高远,才华横溢的唐伯虎,怎么会考场作弊呢?这里面又暗藏怎样的玄机呢?现在就来说说这个震惊朝野的考场舞弊案。

弘治十二年二月的一天,唐伯虎正和他的好友经、都穆,还有一群参加会试的举子们聚餐,庆祝考试结束。唐伯虎的确是个天才人物。童试和乡试都拿到了第一名,再加上这次会试考的也不错,喝了点酒的唐伯虎就开始亢奋起来。居然在聚会上大发豪语,说这次会试他必是第一名会元。

会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国家级科举考试。这次会试的参加者是三千五百人,在这么多人中说自己一定是会元,牛皮就有点大了。唐伯虎的好友,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的父亲,曾经给过唐伯虎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唐伯虎虽然少年成才,但是为人轻浮,以后必然是要吃亏的。结果真的一语成谶,唐伯虎倒霉就倒霉在狂傲上。

当时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只有唐伯虎的好友徐经附和说,“没错,此次会元必唐兄莫属。”在座的都是来自全国的优秀举子,当然有人不服气,“会试第三场的最后一道题出的非常僻,唐兄是怎么答的?”唐伯虎笑了笑,把自己的答案复述了一遍。举子们都无话可说了。

转眼就到了三月初二,可会试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唐伯虎居然榜上无名。徐经也名落孙山,倒是他另外一个好友都穆,以第88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

噩梦还没有结束,唐伯虎还在想问题出在哪里。三月初六,几个锦衣卫又将他和徐经,抓进了锦衣卫镇抚司大牢。罪名是考场舞弊。和他们同时被调查的还有一个会试的考官,当时的礼部尚书程敏政。

而举报人是一个叫华昶的户部給事中。户部給事中是个专门监督弹劾百官不法行为的言官。华昶给皇帝上疏说,“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明孝宗实录》)。意思说很多人在朝廷上,还有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一件事,什么事呢?说翰林院的学士程敏政,出卖考题给了考生。

上疏中,还直指徐经和唐伯虎通过程敏政买了试题,“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提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明孝宗实录》)。意思是说,这两人太狂妄了,无法无天。偷买的试题还到处炫耀,自己不会做,还到处问人。自此,这件轰动全国的考场舞弊大案拉开序幕。

当时的明孝宗朱祐橖将这个案子交给了礼部。礼部接手之后,进行了调查分析,然后给皇帝答复:

第一、经过对程敏政批阅的朱卷,以及他决定录取的考卷,重新审阅完之后,没有发现问题。

第二、决定录取了三百份考卷。所有主考官在场拆密封,核对考号,核对姓名,然后把所有考卷中,考官做的批注都一一作了比对,没有发现问题。

礼部的这个结论很清楚,说程敏政泄露试题,没有证据,至少在考场的现场没有证据,这怎么办?不了了之,当然不行。因为考场舞弊是大案。如果华昶是诬告,他将以同罪论处。所以,明孝宗把这个案子交给锦衣卫处理。

可是,无论华昶、徐经,还是唐伯虎,在锦衣卫大牢里,每次审讯供词都不一样,不断在翻供,最后锦衣卫也没招了,就把这个案子还给皇上,我们处理不了了,您看着办吧。

案件一直没有结论,朝中各大势力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明孝宗决定在午门会审,由三法司,就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联合审理,自己主审。在午门审案的现场。徐经面对皇上和众位官员终于说出了真相。

徐经交待说,他们去年到北京的时候,仰慕程先生的学术名声,于是拜他为师,交钱求学。当时程先生还不是考官。程先生在给他们辅导的过程中,出了一些题目让他们做。

他们做完了之后,把内容在举子间传阅讨论。可是后来程先生成了考官,考试的考卷上出现了曾经复习过的内容。这些举子呢,就怀疑他通过程敏政买了考题,其实那是冤枉的。程先生没有把考题卖给他们,他们也没有花钱买考题。

这一下,程敏政卖试题一案终于真相大白,皇帝作出如下判决,判华昶等言官“赎仗”,就是花钱免杖责,罪名是“言事不察”,意思是事情不清楚,就举报弹劾别人。

怎么判徐经和唐伯虎呢?是“赎徒”,就是花钱免徒刑,罪名是“夤缘求进”。意思是设法建立关系,攀援着向上爬。最后又革去他们举人的身份,然后派到衙门里当衙役,这就意味着他终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最倒霉的是程敏政,为什么呢?这给程敏政叛的罪名是,“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遍招物议”(《明孝宗实录》)。意思是面对钱财没有拒绝,出题的时候又不避嫌疑。违背了公平的标准,遭到了舆论的抨击。程敏政出狱四天之后,愤恨而死,其实就是气死了啊。唐伯虎也因这场科举舞弊案,落魄半生,颠沛至死。

标签:唐伯虎

标签: 唐伯虎明朝历史

更多文章

  • 唐伯虎真迹值多少钱,不愧是大才子!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伯虎,明朝历史

    唐伯虎,名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唐伯虎是著名的“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江南四大才子”,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齐名,他秀才考中第一,成为了案首,乡试又考中第一,人称唐解元,在参加会试的时候,因为被迫卷入了一场科场舞弊案当中,所以被贬入狱。对于少年成名、头角峥嵘的一代才子

  • 王阳明大明第一牛人,一代圣贤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宁王之乱,守仁格竹,王守仁,王阳明,龙场悟道,明朝历史

    王守仁(王阳明),原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人,是明代优秀的思想家、作家、军事家、教育家。明朝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不断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徒弟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远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

  • 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思想,让人受益匪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守仁,王阳明,龙场悟道,明朝历史

    谈起王阳明(王守仁)心学,国人基本上是有所了解。王阳明也是中国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其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以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心学做为儒学的一门流派,为历代儒客青睐。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宋朝程颢开其端,宋代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 龙场悟道,开启了阳明学潮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守仁,王阳明,龙场悟道,明朝历史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清静又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融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大半夜,他忽然拥有领悟,觉得心是感应天地万物的根本,从而提出心即理的出题。认识到“圣人之道

  • 守仁格竹失败后,王阳明大彻大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宁王之乱,守仁格竹,王守仁,王阳明,明朝历史

    王阳明先生是程朱理学的大成者,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专属的“心学”,他自己较切实的一个试着就是我们熟知的“格物致知”,因而“守仁格竹”说的也是阳明先生格物的事情,虽然是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他的严密的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一些哲学的观念。“守仁格竹”讲的也是这种思想的一个微小而

  • 明朝大太监刘瑾,权倾朝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瑾,明朝历史

    刘瑾(1451年—1510年),兴平(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汤坊镇王堡村)人,明朝正德年间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宦官刘顺收留,换姓刘,净身进宫当上宦官。弘治年间,刘瑾犯罪,被饶恕后服侍太子朱厚照。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命刘瑾掌管钟鼓司,刘瑾宣布得到官衔。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

  • 明朝边将江彬,武宗义子,被凌迟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武宗,江彬,王守仁,明朝历史

    江彬,字文宜,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明代武臣,曾随军与鞑靼战斗,善察言观色,之后变成明武宗的义子,赐姓朱,受封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的统领。江彬初为蔚州卫指挥佥事,非有他能,惟固执勇悍。后通过钱宁遭受明武宗接见,以健能被留,进出豹房,与武宗同起卧。同时,进毡幄,导巡幸,讨好武宗。从而恃宠擅

  • 明朝正德年间的八大太监,被称为“八虎”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八虎,刘瑾,张永,明孝宗,明武宗,明朝历史

    指明朝正德年间八个得宠太监,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因病逝世,太子成功继位,这便是明武宗。太监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八名太监获得了新皇帝的宠溺,被称作“八虎”。明正德年间,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称为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讨好日后新皇上,每日都进一些奇特的玩

  • 张永,正德朝宦官集团“八虎”之一,宦官中的清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八虎,刘瑾,张永,明朝历史

    张永(1465年—1529年),河北保定新城(河北新城县)人,明朝正德年间太监,是着名的宦官集团“八虎”之一。张永在成化年间进到宫廷,到弘治朝时被加入东宫服侍太子朱厚照(即“明武宗”),到太子称帝时变成明武宗的心腹,勤练武艺,弓马熟练,颇具勇力,武宗常赞“壮士张”。身兼多职,并督十二团营和总神机营的

  • 明世宗朱厚熜,被称为明朝最聪明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嘉靖,明世宗,朱厚熜,明朝历史

    明世宗朱厚熜,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献王朱佑杬的次子,明孝宗朱佑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代第十一位皇上,号天池钓叟、雷轩、尧斋,年号“嘉靖”。正德二年(1507年)9月16日,朱厚熜出生于湖广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的兴王府。兴王朱佑杬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封为兴王。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