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吴起的战绩如何?为何《史记》中把他和孙武并列呢?

吴起的战绩如何?为何《史记》中把他和孙武并列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967 更新时间:2024/2/21 0:42:08

首先说明,标题中所说的春秋时代,始于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东迁的那一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也就是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的这段时间。

(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故而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之所以特别注明吴起为春秋第一名将,是因为春秋与战国的战争,无论在战争的最终目的上,还是在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惨烈程度上都有天渊之别——春秋时代的战争是通过击败对手来达到称霸诸侯的目的,灭国与兼并不是主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周天子还能得到名义和形式上的起码尊重。战国时期的战争目的则变成了获得压倒性的实力优势以夺取天下,取代周王室,故而在战斗中特别的强调杀伤和夺取土地,灭国与兼并成为是常态。因此,春秋时代武将的战绩统计方法与战国时代截然不同,比较的意义不大。

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吴起和孙武同列,足见其推许之高,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吴起所获得的战绩是否能配得上这份推许。

第一战,帮助鲁国击败入侵的齐国。鲁国无论是人口还是疆域,都远远逊于齐国,自然兵微将寡,处于战略劣势,而吴起为将之后,不但击败齐国,还是“大破之”,显而易见,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其用兵能力可见一斑。

第二战,为魏将,“击秦,拔五城”。回回炮传入中国之前,攻击壁垒森严的城池是最困难,基本上只能靠长期围困和用人命拼消耗,故而《孙子兵法》才有“十则围之”的说法,而吴起竟然能连下五城,显然打起攻坚战来也是得心应手的。正是由于吴起率军给予秦军沉重的打击,迫使其退守洛水以西,饱受刺激和压力的秦国才痛定思痛,开始变法图强的。

第三战,吴起担任楚国相期间,“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结果同样是连战捷胜,以至于“诸侯患楚之强。”百越之地多为山泽、密林,面对的是不利的地形和气候,陈蔡两国国小力弱,吞并了算不得多厉害,但是击退春秋时期实力排名第一的晋军,以及主动攻击跟楚国不相上下的秦国,含金量极高,可以称得上“不世之功”。

最后一战,死后杀人——“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叛乱突然爆发,留给吴起反应的时间肯定没有多少,他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失败和死亡之时,竟然还能马上想出死后的复仇计划,可见思虑之快且深。

吴起先后在鲁、魏、楚三国为将,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民风和方言,作战的地理范围跨度数千里,自己又是外来的客卿,其难度可想而知,没有举重若轻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

其次,吴起作为一代名将,领兵打仗几乎是百战百胜,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将自己的军事思想诉诸笔墨,变成流传后世的《吴子兵法》,其重点强调的加强战备、主张精兵等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吴起除了领兵打仗之外,在处理政务方面同样表现出色,在他担任魏国的西河守之时,“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而在楚国国相的位置上,“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用务实的态度帮助楚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春秋第一名将,吴起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标签: 春秋吴起

更多文章

  • 远交近攻的计策是范雎发明的么?他都有什么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雎

    范雎是秦国的宰相,胸存大志,文韬武略。在众人的眼中他是睚眦必报的小人,或许他侮辱须贾逼迫魏齐自尽的报复手段太不道德,但 不妨碍他同时作为君子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只有了解过他一生遭遇的人,才能够看清范雎是个什么样的人。范雎其人,未必是小人也未 必不是君子。范雎,字叔,他的生年不详,只知道他家贫不能自给,

  • 历史上怎么评价范雎这个人的?他有什么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雎

    范雎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怎么看都觉得范雎肯定是个很小心眼的人,由此被后世人判定范雎肯定 是个心胸狭小的人,这样的评价未免对范雎太不公平了,其实范雎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作为秦国的宰相,对秦国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

  • 解析秦昭襄王为什么要拜范雎为客卿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出生于公元前325年,死于公元前251年,他又被称作为秦昭王。在秦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永远被历史所铭记,他为秦所做的贡献,为中国的发展做的贡献都是举足轻重的。秦昭襄王像秦昭襄王姓嬴,属于赵氏,明为则,又名为稷,稷的本意是百谷之长,又有社稷江山的意味。因此历代的君王把为稷奉

  • 害死白起的范雎最后怎么了?没有退隐,死得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范雎,秦朝

    秦军在长平之战大获全胜,一时间秦国战神白起声威达到顶点。但,盛极必衰。长平战后,白起派司马靳北略太原,派王龁进攻邯郸,自己返回咸阳等待捷报。一切似乎都在白起计划之中,司马靳拿下太原,尽取韩、赵两国的上党之地;王龁也攻下赵国的皮牢、武安等地,兵锋直指邯郸,看起来赵国破灭指日可待。但天有不测风云,秦军兵

  • 战国时期排名第三的外交家是谁?范雎跌宕起伏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范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外交家(也就是纵横家)数不胜数,但是达到功成名就、到达人生巅峰的也就那么十几个,纵横家的才能,不是简简单单表现在他们都是一国的权势人物,轻则官拜客卿,重则官至丞相,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利用国际关系、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缝隙,调动整个国际的力量,建立符合本国发展的同盟。纵横家是战国大背景下特有

  • 秦国时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话进阶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蔡泽

    我们常用一句话叫"物极必反",意思大家都懂,不用俺解释了,但看引用之出处都说是来自于《吕氏春秋》,全句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但我在读司马迁《史记》时感觉,这话的出处应该归于蔡泽,原话为:"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大家觉得有道理吗。这个蔡泽的故事真是不多,大概是属于不值得一写之人,司马公的

  • 范雎自己身为魏国人 他为什么要帮助秦国攻打魏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范雎,秦国

    还不知道:范雎为什么帮秦国打魏国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然而他却在秦国担任官职。长平之战,范雎也在其中出了很大的力,是他使用反间计,这才令赵国国君替换了军队主帅,把久经沙场的廉颇换成了经验不足的赵括,为秦国打赢这一场战争提供了便利。不

  • 为秦国做出很多贡献,范雎为何却成为历史的污点?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范雎,战国

    在秦国有一位人物帮助秦国壮大崛起,瓦解其他六国对秦国的联合阵线,为秦国做出很多贡献的他没有得到后世的认可,得到的都是后人们的厌恶,为何这样有功之臣没有成为知名的大臣,却成为历史的污点?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这个人就是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担任秦国的

  • 建立了丰功伟绩的范雎,最后为何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范雎,战国

    范雎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身处战国时期这片乱世,多少人想要出人头地,可惜报国无门,就连秦相张仪,不也是“势利之徒”,才能入秦惠文王法眼;吕不韦出任秦相之前,也只是一介不被当世认可的商贾,今天的主人公范雎,也是身怀大才的“卑微小人”。一、死里逃生,辗转入秦范雎曾

  • 名相范雎有哪些丰功伟绩?为何范雎最后会抑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范雎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名相范雎有哪些丰功伟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生逢乱世,对于身份高贵的人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掌握着数之不尽的机会;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身处战国时期这片乱世,多少人想要出人头地,可惜报国无门,就连秦相张仪,不也是“势利之徒”,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