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武为什么会著作《孙子兵法》?他打过很多胜仗吗?

孙武为什么会著作《孙子兵法》?他打过很多胜仗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967 更新时间:2024/2/21 0:42:00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孙武

中国有一本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刊本达数千种之多,被众多国家级军校列为教材使用,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商业、体育等各种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中,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这就是《孙子兵法》,一部影响世界的中国兵法。

作为历史名著,《孙子兵法》在国内无人不知,但看过的人并不多,甚至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孙子兵法》,更别说它的作者孙武。

在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优秀文化的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关注似乎显得有些不足,所以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关于《孙子兵法》和作者孙武的一些故事。

《孙子兵法》也叫《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这本书诞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在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现的竹简本,距今约有2100多年。

《孙子兵法》全文6000余字,共13篇,分别为始计、作战、谋攻(1~3篇为战略运筹)、军形、兵势、虚实(4~6为作战指挥)、军争、九变、行军(7~9为战场机变)、地形、九地(10~11为作战地形)、火攻、用间(12~13为具体战法)。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本古籍流传至今都很难保持原先的样子,《孙子兵法》也是如此。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丰富于战国秦汉。

三国时期,曹操削其繁复,取其精要,加之注释,开了《孙子兵法》的注释潮。

到了隋唐,对《孙子兵法》的注释达到一个高潮,宋人整理的《十一家注孙子》中,其中有五家是唐人注释。

宋朝时,朝廷重视武学,整理出“武经七书”,用以武举考试和教学。其中将《孙子兵法》定为“武经首位”,确立了它在中国军事著作中的地位。我们现在看到的《孙子兵法》,大都是以《武经》本《孙子兵法》和《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繁衍出来的。

自明清至今,《孙子兵法》开始在全世界范围流传,更多的是对这本书的考据和与战争的实际结合。尤其到了现代,其应用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军事,像商业、管理、竞技、谈判等诸多领域也从《孙子兵法》中提取适用于自己的思想理论。

以上就是对于《孙子兵法》内容和发展的一个概述,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它的作者孙武。

作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有“兵圣”之称。可要问这位“兵圣”指挥过什么著名的战役,却没人说的上来。

没错,孙武确实没有率领军队打过什么出彩的战役,他和《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一样,都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而不是军事指挥家(巧得很,克劳塞维茨被称为“西方兵圣”),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写出如此优秀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所以很多人以为孙武是吴国人,其实不是。孙武是地地道道的齐国人,祖上也不姓孙,姓田。他的祖父原来叫田书,后来因为立有战功,齐景公赐姓孙氏,才改了姓孙。

孙武到吴国,是经过了伍子胥的力荐,他面试的过程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一小段记载。

孙武面见吴王阖闾后,将写完的兵书十三篇献上,吴王看后很满意,但不知道他是否有真本事,就让他训练宫中妃子,看他练兵能力如何。

妃子们在宫里被宠惯了,根本不拿孙武当回事,面对他的训教,妃子们嬉笑不断,不成样子。面对这种情况,孙武选择杀鸡儆猴,他不顾吴王求情,直接将身为队长的两名吴王宠妃治了死罪。

斩了二妃,其余妃子心惊不已,不敢再造次,规规矩矩地听从指令,俨然一副正规军的样子。就这样,孙武完成了吴王给的考核,顺利登台拜将。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孙武治军之严,但同时也体现了另外一个细节——孙武在拜将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孙子兵法》的著作,也就是说,他在写这本书之前根本没有实战经验,靠的是总结前人著作、分析历史战役,以及他本人的战略头脑。

那么拜将之后,孙武的表现如何?

历史记载中,孙武唯一独立指挥的战役是舒城之战,他率军攻下舒城,杀了两个投靠楚国的吴国将领盖余、烛佣。此外,在没有其他记载。

他参与的最大战役则是吴国和楚国的吴楚之战,但这场战役并不是他指挥的。主帅是吴王阖闾,军事参谋是伍子胥,先锋大将是吴王的弟弟夫概,孙武和后来的奸臣伯嚭一样,只能算是个随军将领。

孙武对这场战役的贡献,就是和伍子胥一起制定了战役的大战略——迂回奔袭。而在战争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是先锋夫概,跟孙武关系不大。

吴军攻下楚国的都城后,在里面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引起了众多诸侯国对吴国的不满。楚臣申包胥求助秦国,哭秦庭七日,打动了秦哀公,秦哀公作了一首《无衣》送秦军援楚。秦楚联军打着复楚的旗号势如破竹,先是重伤吴王阖闾,又大败夫概于沂,直逼楚都。

吴楚之战成也夫概,败也夫概,他怕打了败仗被降罪,又见阖闾受伤,索性跑回吴国自立为王了。王位都被人抢了,阖闾在楚国当然坐不住,急匆匆的跑回吴国平叛,留下伍子胥、孙武、伯嚭等人驻守楚都。

领导都跑回家了,这几个人守一座城哪里还守得住?秦楚联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将吴军赶出了楚国。不管当时的处境如何,他们终究是败了。

然而从此之后,史书上就没了孙武记载,有人说他在经历了这场惨败之后退出了军界,归隐山林;也有人说孙武在伍子胥被害后受到了牵连,被夫差所杀;甚至还有的说伍子胥和孙武根本就是一个人。反正各种说法莫衷一是,无从考证。

不管孙武最终的结局如何,他生平胜负多少,我们都无法否认《孙子兵法》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时间和一切的事物都是短暂的,真正能够恒久流传的,只有思想

标签: 孙武春秋

更多文章

  • 吴起的战绩如何?为何《史记》中把他和孙武并列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春秋,吴起

    首先说明,标题中所说的春秋时代,始于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东迁的那一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也就是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的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故而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之所以特别注明吴起为春秋第一名将,是因为春秋与

  • 远交近攻的计策是范雎发明的么?他都有什么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雎

    范雎是秦国的宰相,胸存大志,文韬武略。在众人的眼中他是睚眦必报的小人,或许他侮辱须贾逼迫魏齐自尽的报复手段太不道德,但 不妨碍他同时作为君子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只有了解过他一生遭遇的人,才能够看清范雎是个什么样的人。范雎其人,未必是小人也未 必不是君子。范雎,字叔,他的生年不详,只知道他家贫不能自给,

  • 历史上怎么评价范雎这个人的?他有什么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范雎

    范雎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怎么看都觉得范雎肯定是个很小心眼的人,由此被后世人判定范雎肯定 是个心胸狭小的人,这样的评价未免对范雎太不公平了,其实范雎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作为秦国的宰相,对秦国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

  • 解析秦昭襄王为什么要拜范雎为客卿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出生于公元前325年,死于公元前251年,他又被称作为秦昭王。在秦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永远被历史所铭记,他为秦所做的贡献,为中国的发展做的贡献都是举足轻重的。秦昭襄王像秦昭襄王姓嬴,属于赵氏,明为则,又名为稷,稷的本意是百谷之长,又有社稷江山的意味。因此历代的君王把为稷奉

  • 害死白起的范雎最后怎么了?没有退隐,死得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范雎,秦朝

    秦军在长平之战大获全胜,一时间秦国战神白起声威达到顶点。但,盛极必衰。长平战后,白起派司马靳北略太原,派王龁进攻邯郸,自己返回咸阳等待捷报。一切似乎都在白起计划之中,司马靳拿下太原,尽取韩、赵两国的上党之地;王龁也攻下赵国的皮牢、武安等地,兵锋直指邯郸,看起来赵国破灭指日可待。但天有不测风云,秦军兵

  • 战国时期排名第三的外交家是谁?范雎跌宕起伏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范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外交家(也就是纵横家)数不胜数,但是达到功成名就、到达人生巅峰的也就那么十几个,纵横家的才能,不是简简单单表现在他们都是一国的权势人物,轻则官拜客卿,重则官至丞相,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利用国际关系、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缝隙,调动整个国际的力量,建立符合本国发展的同盟。纵横家是战国大背景下特有

  • 秦国时期的一代辨士,靠一番话进阶到相位,令范雎甘拜下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蔡泽

    我们常用一句话叫"物极必反",意思大家都懂,不用俺解释了,但看引用之出处都说是来自于《吕氏春秋》,全句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但我在读司马迁《史记》时感觉,这话的出处应该归于蔡泽,原话为:"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大家觉得有道理吗。这个蔡泽的故事真是不多,大概是属于不值得一写之人,司马公的

  • 范雎自己身为魏国人 他为什么要帮助秦国攻打魏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范雎,秦国

    还不知道:范雎为什么帮秦国打魏国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然而他却在秦国担任官职。长平之战,范雎也在其中出了很大的力,是他使用反间计,这才令赵国国君替换了军队主帅,把久经沙场的廉颇换成了经验不足的赵括,为秦国打赢这一场战争提供了便利。不

  • 为秦国做出很多贡献,范雎为何却成为历史的污点?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范雎,战国

    在秦国有一位人物帮助秦国壮大崛起,瓦解其他六国对秦国的联合阵线,为秦国做出很多贡献的他没有得到后世的认可,得到的都是后人们的厌恶,为何这样有功之臣没有成为知名的大臣,却成为历史的污点?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这个人就是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担任秦国的

  • 建立了丰功伟绩的范雎,最后为何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范雎,战国

    范雎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身处战国时期这片乱世,多少人想要出人头地,可惜报国无门,就连秦相张仪,不也是“势利之徒”,才能入秦惠文王法眼;吕不韦出任秦相之前,也只是一介不被当世认可的商贾,今天的主人公范雎,也是身怀大才的“卑微小人”。一、死里逃生,辗转入秦范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