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勃之死悬疑:到底其是坠海身亡还是因病而死?

王勃之死悬疑:到底其是坠海身亡还是因病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540 更新时间:2023/12/5 21:51:33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四人,都是当时最有才华的作家,不过四人皆死得离奇。关于王勃的死,有溺水和溺水惊悸而死说,有卒年二十八和三十五说,有死于南海和吴越说。不过无论怎么说,王勃命运多舛的一生虽是短暂,但却十分光彩。

王勃,字子安,绿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有名的才子。他的祖父王通是隋初著名的学者,号“文中子”,叔祖父王绩是隋末唐初的著名隐逸诗人。王勃六岁能文,九岁时阅读著名学者颜师古所注的《汉书》,竟能写下洋洋洒洒十卷本的《汉书注指瑕》,指出书中的不少错误。十四岁时,诗文已经写的很出色了。青年时代,王勃就“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他出仕以后,曾任虢州参军,后又因事两次废官,一生郁郁不得志。

王勃是一位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写过很多学术著作,在诗歌创作上,他和那些同时期的宫廷诗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其代表作品,是脸炙人口的五言小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琅琅上口且意味深长;骈文则以《滕王阁序》为世人所传诵。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勃)尝以龙朔初载(661年),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糅以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从这段评论中可以看出,王勃对“龙朔初载”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持的反对态度以及他在诗歌革新领域里取得的初步成绩。

长期以来,关于王勃死因、遇难地、卒年的传统说法,认为他死于坠海,落水地点在南海。这个说法来源于新、旧《唐书》的有关记载。《旧唐书》说王勃因为奔赴交趾探亲而死于上元二年(675年):“(勃)坠水而卒,年二十八。”而《新唐书》中则记为“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根据《新唐书》推算,王勃死于上元三年(676年)。

与王勃同时代的诗人杨炯也验证了此说,他所撰写的《王子安集序》中也认为王勃死于上元三年。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普遍接受,深信不疑。然而,有人认为此说颇为可疑。

有学者经过自己的一系列考证,指出了新、旧《唐书》以及杨炯序言中是错误的,并且考证出王勃应死于文明元年八月(684年),享年35岁。同时还考察到王勃的《三月上巳祓禊序》中,有“永淳二年(683年)暮春三月,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的记载,知这年王勃仍在世。其时祓禊的地点应该在江南,可证明王勃晚年还在江南度过了一段为时不短的隐居生活。

有人曾看到过罗振玉校勘辑录的日藏本《王子安集佚文》,是戊午年(1918年)的木刻本。内有附录文一篇,题为《自没后彭执古孟献忠与诸弟书》,这是王勃写给“王六贤弟”的书信。王勃共有排行六人,王劝排行第六,故而名为王六。王劝也是一位颇有文才的青年诗人,《新唐书》是这样夸奖他的:“生子如是,可夸也。”彭执古等人的慰问信中说道:“岂谓贤兄长逝,化为异物。笔海绝流,词岑落构,梁木其坏,吾将安放。下官等慷慨耿介之士,薛萝泉石,过大梁而想侯赢,登九原而忆随会。潘黄门之沼,无复琴尊,孟尝君之池台,空余风月。伤心已矣,如何如何。”因此可知,王勃之死是出于“自没”,即自己沉海而死。

那王勃又是如何“自没”的呢?王勃的族叔王承烈有一篇致祭文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他写道:“悲久客兮他乡,伤非春兮几载。波惊东会,景落西。”其中“东会”指的应该是会稽一带,而“西虞”则是指王勃的故里龙门一带,因虞舜二帝都曾在蒲阪建都,故泛称“西虞”。“波惊东会”是说他在会稽一带投水自杀的事实。自杀地点若是在会稽,这便与前文所说的王勃曾在江南有过一段隐居生活互相吻合。王承烈的致祭文写明日期是文明元年八月,就是王勃死后不久的初祭。因此杨炯所说“上元三年”,极有可能是“文明元年”之误。

有了这些历史资料,千百年来王勃之死的谜团便可拨开云雾,昭然若揭。王勃死后,根据王承烈的信件,里面说到了王勃的灵枢问题。“旁问使者乃云:亡从孙灵柩在彼。闻之转增惘然。”这里也恰恰驳倒了王勃死于南海之说。王勃确实去过交趾,而且还在那里奉养过他的父亲。杨炯的《王子安集序》中说道:“弃官沉迹,就养于交趾焉。”我们是否能够把这些话结合起来,理解为王勃去交趾而坠入南海呢?显然不能。从王勃的文集中我们可见到王勃从交趾回来写的诸多文章,证明他是平安从交趾回来的。我们只要细细想来便可知,以当时的条件,茫茫大海,在南海是不可能找到王勃尸体的。

那么日藏本《王子安集佚文》的可靠性究为如何?学者发现,这些佚文抄本的末尾载有“庆云四年七月廿六日”的字样。庆云是日本文武朝时期的年号,相当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若我们假定的王勃卒于文明元年(684年)成立的话,此抄本即在王勃卒后23年所撰。原抄本中还有日本元正天王的御笔。元正为奈良朝的第二代女皇,灵龟元年(715年)即位,养老八年(724年)退位。此书藏于日本天皇宫内厅正仓院的宝库中,是日藏的秘籍,很少出库。考证者又详细诉说了他如何得到这个本子以及后来如何又在美国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获得手抄本的佚文一长卷,上面也写明了原为日本上野氏所藏。另外,学者所见的正仓院影印本里面,其中的“天”、“地”、“星”等字,用的都是武则天时期所独创的字体而写成,至此可判断是唐初抄本,毫无疑问。

学者的言之灼灼,分析得合情合理,证据确凿,把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有关王勃的遇难,做了一番全新的解释说理,从而推翻了千百年来人们一致公认的南海溺水的事实。

此后也有人发表文章认为王勃南行省父返归途中,遇风浪坠入海中,但终被人救出。因王勃不习水性,受惊后一病不起,卒于高宗仪凤二年,时年28岁。《王子安集》中有《上已浮江宴序》,内容与《三月上巳祓禊序》有很多相同之处,当同为王勃南游过吴越时所撰,具体时间应在他任沛王府修撰期间,即总章二年春,故序文中“永淳二年”应为“总章二年”之误。推考王勃事迹,他当卒于南方,并就葬于南方。王承烈当时的住所与王勃的卒地很远,因而才会作致祭文。也有可能是王勃死后若干年,其灵柩迁回时,王承烈才为文致祭。按这个观点,王勃不是溺水而卒的,而是病死的。也不是死于吴越,而是死在南海附近。吴越的诗文只是他以前路过时的作品。

仅仅凭借着这样一本日藏抄本,便推翻了早已被公认的说法,似乎力量尚显不够。说王勃因受惊而病死,更是一个新颖的观点。看来这个关于王勃“自没”的争论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晋灵公被杀都是恶狗惹的祸?晋灵公是个怎样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薛蟠打死冯渊的过程及原因,晋灵公的儿子,晋灵公原文及翻译

    明王朝开国名臣刘基(刘伯温)著有一部寓言小品集《郁离子》,文风犀利遒劲,于诙谐幽默中针砭时弊,颇见胆识与功力,史家誉其“明乎吉凶祸福之幾,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郁离子》中有一篇《晋灵公好狗》,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晋灵公“好狗”的故事。晋灵公喜欢狗,在曲沃建造了狗圈,给狗穿上锦绣狗衣。颇受晋灵公宠爱

  • “小太宗”解密:唐宣宗唐朝唯一出过家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唐武宗死后,继位者是唐宣宗。唐宣宗李忱是唐武宗的叔叔,在武宗为帝时期沉默寡言。传说武宗怕他对自己的皇位有企图,所以设法想害死他。在宦官的帮助下,宣宗出游江表为僧。不过有人认为宣宗为僧的记载并不可信,是无稽之谈。唐宪宗死后,第三子穆宗即位,数年后服金丹致死。穆宗长子唐敬宗李湛随即登上皇位,朝政混乱,为

  • 平静储位下的不平静:明成祖朱棣艰难立储朱高炽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棣对朱高炽的态度,历史上的朱瞻基,朱棣留下的遗旨

    朱棣和太子朱高炽之间矛盾重重,朱棣不断地找太子的岔子,还残杀东宫官员,而朱高炽是逆来顺受,被动应付。父子矛盾最终是否导致了成祖想更换太子,而高炽一系官员是否更换了成祖的遗诏,这些都成了无人知晓的历史谜案。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武功赫赫的明成祖朱棣驾崩于亲征漠北的返京途中,是年六十五岁。八

  • 宋孝宗艰难的继位之路:长达二十九年的预备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孝宗禅位,题画菊宋孝宗,宋孝宗皇帝

    秀州小官赵子偁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六代后裔,公元1127年10月22日夜里,他有了第二个儿子。据说这个孩子生出来时,满屋子的红光直冲天空。小孩子六岁那年,碰上宋高宗选嗣,在数千人中被挑选上,成了皇位的候选人之一。历尽艰难,他终于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南宋孝宗。宋高宗赵构后宫嫔妃众多,但只有潘贤妃为他生下一

  • 五代乱局:后唐末帝李从珂靠一哭登上后唐帝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唐开局杀了高句丽王笔趣阁,李世民娶了隋炀帝女儿,穿越到唐末当皇帝的小说

    李存勖灭了后梁后,宣称他是唐王朝的合法继承人,取消晋王称号,改称皇帝,被称为后唐,定都洛阳。之前他已灭掉桀燕,之后他臣服了岐国,灭亡了前蜀。一连串辉煌的军事胜利,使其他各国震恐,先后向后唐政府进贡,都以为新的大一统不可避免地即将实现。然而,李存勖只是一个骁勇的战将,不是政治领袖,他没有治理这个迅速膨

  • 明末辽东生死悲局!袁崇焕最为倚重“复辽三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袁崇焕五年复辽是欺君吗,袁崇焕收复辽东,袁崇焕到底是不是忠臣

    1627年8月年仅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病死,时年18岁的皇弟、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是为崇祯帝。即位之初,年轻的崇祯帝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他力图中兴大明王朝,在上台伊始就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施以雷霆手段,朝野无不拍手称快,新朝顿时气象万千。1628年4月崇祯帝下诏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 为何千古贤君唐文宗企图中兴唐朝却被太监气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玄宗晚年怎么那么昏庸,唐宣宗如何清除宦官,唐太宗晚年杀大臣

    唐文宗李昂,曾被封为江王,他是以唐穆宗次子、唐敬宗二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并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选。而他为什么能够承继大统呢?简单地说,乃是错综复杂的宫廷矛盾斗争的结果。宦官刘克明与苏佐明等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杀死唐敬宗后,伪造遗旨,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这样就惹恼了内枢密使

  • 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岳飞所犯何罪因此必须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岳飞所犯何“罪”?千古之下,人们在嗟叹之余,发现诸如干涉立储,犯上抗命,反对议和,坐拥重兵这些理由似乎没有一条能单独证明“岳飞必须死”这一结论。在冤案存在多处疑点,历史细节已经不可能还原的情况下,多重因素合力成了人们能够接受的唯一解释。对岳飞的死,史书多有记载,且正史野史几乎一致地认为是秦桧害死岳飞

  • 唐代末年出了个小唐太宗:唐宣宗少有的文治武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李忱是唐王朝最好的帝王之一。《旧唐书》称他:“使权豪敛迹,奸臣畏法,宦官收敛,刑政不滥,贤能致用,十余年间,颂声载路。”可以说,极尽赞扬之能事。做为史书,对于前代皇帝的评价除了极少数被全黑,大部分还是会做个中肯的评价的。尤其是末世皇帝 ,得到的恶评会更多,但是唐宣宗,还是得到了当时人民和后世人称赞的

  • 和珅之谜:为何都知道他是贪官而乾隆一直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个大奸臣、大贪官,乾隆皇帝是个比较明智的君主,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又能肃清雍正时代的流弊,为何在晚年不动和珅,难道乾隆不知道和珅是个贪官吗?江湖以为,乾隆知道,和珅是个贪官,而且是个大贪官,但乾隆还是要重用他,这是官场之道:其一,一个朝廷的安定,需要正邪两派的互相斗争,只有这样,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