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代书法之疑:苏黄米蔡中的蔡到底是指的谁?

宋代书法之疑:苏黄米蔡中的蔡到底是指的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28 更新时间:2023/12/31 23:10:23

提起宋代书法,人们自然会想到苏黄米蔡。蔡究竟指谁有二说,一说奸臣蔡京擅改苏黄米蔡之蔡襄为蔡京,一说苏黄米蔡之蔡原为蔡京,因其为人不齿,故后人改为蔡襄。就年岁来说,蔡襄最长,主要活动于仁宗朝,苏轼次之,黄庭坚又次之,主要活动于神宗、哲宗朝。米芾更晚一些。论艺术成就,蔡襄高过其他几位。所以有人认为排序当是蔡苏黄米。

苏黄米蔡皆为朝廷命官,苏、黄、蔡中进士,米不详。苏轼做到翰林学士兼侍读,黄庭坚当过集贤校理,米芾曾任礼部员外郎,蔡襄升至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风云际会,他们皆有一番抱负,不过境遇都差。然而四人的性情则相异趣。

苏轼喜欢舞文弄墨,不惟诗文,书、画也颇有造诣。他有个脾气,走到哪儿写到哪儿,但不一本正经,是看见纸便写,倒不太愿意特意写来送人。据当代书家考证,他握笔只用拇指和食指,有类于今日我们之握钢笔,手臂不大能提起来,他用独特的方法写出一些好字来。不过强调字的文学书卷气未免太过。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为“苏门四学士”,其学问则特立独行,不依傍苏氏。他学字爱《兰亭序》,但却由《瘗鹤铭》和怀素颜真卿去体会二王。人家看他写字说不像二王,他笑说这才是真二王。他的意思是在用笔上学二王的方法,而非简单地描摹其字形。黄庭坚的字写得异常开朗,如长枪大戟四面放射。他是以所崇学的禅家观念来处理书法的,写出来的东西如禅家谈机锋,但是缺乏机锋的含蓄。

米芾这个人有些怪癖。他会穿上唐朝人的衣服在大街上走,看见好石头拜下去,呼之为“兄”,还有洁癖,不和别人共用物品。他的画画得独具面目,与其儿子米友仁创“米氏云山”,画史上专门有“米点山水”的技法,所表现的雨后山水特具魅力。米芾主张习画练字要看真迹,不要看拓本。可能出于这个缘故,他非常爱收藏。他所著的《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均为鉴别古迹的典要。米芾学古最用功,甚至有人笑他“集古字”。但他谙熟了古人笔法后,能扩充发挥,用笔上变化多端,结体也多有风姿。有人说他由于太内行、太喜欢显神通了,所以写得满纸精彩,也满纸火气。而且可能与他有收藏习惯有关,其字形仿佛如晋唐人结体的百科字典,花样极多而无出其右。米芾就字习字、就字写字的习气多一点儿,所以写得非常表面化。

苏轼写字之文学化,黄庭坚之禅化、哲学化,米芾之刻意于就字写字的笔画综合,从纯艺术的角度来说,都是旁门左道。任何一种艺术式样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有其特殊的机理、语境、表达方式,所谓艺术大师,就是指那些能够领悟、掌握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并能自然运用的人。否则,如果用另一种艺术语言来偷换它,这种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便被遮蔽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蔡襄是宋四家中能够理解书法艺术语言的唯一一人。

蔡襄的字在当时就被评为本朝第一。蔡襄由唐人再追二王,他像一个学者搞科学研究那样,仔细分析过二王书法的法理,对其用笔、结体均有非常准确的把握,而不是像米芾那样古的学得很多,却不谙机理,弄成个大杂烩。我们咀嚼蔡襄的字是在品味书法本文,因而就像喝一杯正宗的龙井茶,特纯特真,而非什么花茶。苏轼曾评价蔡书说,“宣献太清,留台太浊,自有国以来,当以君谟为第一”(董史:《皇宋书录》中篇)。并说与唐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相上下,此话当不为过。近人潘伯鹰在论及蔡书时说,蔡字使人感觉到他是笔笔精心要好的。因为处处精丽,使人越看越醉心。他的小楷和行书,真好像贵族少妇,但在那端庄的圆胖脸上,却有一双轻盈眼睛,又有一对浅浅酒窝,趁着人家不注意的时候好像对你那么深情地微笑。这是绝世的风华。但不能不说是一个弱点。米芾曾评“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铅华”,虽刻薄了点,但有几分道理。这是蔡襄的毛病。如果从独创性上来说,蔡字也是较弱的。不过中国书法发展至魏晋已完成,不大可能再朝前走。对蔡襄也不宜要求太高。

蔡襄曾经说过:“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张芝与旭变怪不常,出于笔墨蹊径之外,神逸有余,而与羲、献异矣。襄近年粗知其意,而力已不及,乌足道哉!”(陈师曾:《历代书画舫》午集)这段话我要在这里特别向读者推荐。根据我自己多年的写字经验,要掌握书法艺术语言,根本上就是学习楷法,即前人简单称呼的“永”字八法。它们是书法艺术语言的基本要素。

下面再来说说蔡京。蔡京登第前“欲附名阀”于蔡襄,“自谓为族弟”,未遂成隙。(《宋史·蔡襄传》)后来登进士第,改附蔡确,平步青云。徽宗即位不久,蔡京勾结童贯,以书画奇巧等取悦之,扶摇直上,官至太师,封鲁国公,势倾朝野,烜赫十余年,但最后众叛亲?,成为宋“六贼”之首。大观三年(1109年),徽宗诏以内府墨迹,命蔡京等编纂成书,刻石于太清楼,史称《大观帖》或《太清楼阁帖》。蔡京此时居相位,不仅书写其中的标题,还伺机附进己作。蔡京书未及百年,即被后人弃之如敝屣。从《大观帖》中的墨迹来看,其书恣意粗率,笔偏手纵,法理不备,赖刻手精工。从前述苏轼等人的褒扬看,蔡襄当在生前即有盛名,而蔡京擅政干偷梁换柱之勾当又极有政治气候,所以蔡京偷取“苏黄米蔡”之名的可能性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宋徽宗的画院:皇帝亲自去充当老师的艺术美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政治作为和艺术成就正好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很容易让人推理出他是个艺术坯子,不谙政事,“独不能为君”。其实对徽宗政治才能的评价并不能如此简单论定。从他在艺术方面的过人智慧和对艺术的精细态度来推断,他做任何事都不会是糊涂蛋。本文倒不是想论断徽宗的政治面目,谈徽宗还是更应该

  • 大禹做了什么功绩使他得到舜的重视上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天子的声威教化甚至达到了荒漠的边陲。于是帝舜召集各部落酋长举行隆重的祭祀,在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治水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登封县)为其封国。帝舜在位33年后,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

  • 成名前的陈庆之:一个根本没有武力的军中文书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北方大乱,自顾不暇,南方的梁武帝也没闲着,他看到了兴复中原的新希望。从普通五年到七年(公元524年—526年),他连续发兵进攻淮水下游的北魏占领区,首要目标是拿下寿阳。时隔多年,从前对魏作战功勋显赫的韦叡、曹景宗、马仙琕等人都已去世,老一辈的名将惟有豫州刺史裴邃还在独撑,梁武帝在调兵遣将上显得有些捉

  • 悲情的袁术:三国山寨皇帝与山寨西施的悲剧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马未都说过,中国人的审美分四个层次,最底端叫俗艳美,第二层叫含蓄美,第三层叫矫情美,最顶端也就是最高境界叫病态美。西施、林黛玉都是病态美人,她们举手投足扶风弱柳,清丽脱俗不染人间烟火。西施与黛玉的病态美是她们自身美的流露并非扭捏作态,如果刻意模仿难免“东施效颦”。三国时就有这么一位美女,本来国

  • 揭秘:三国历史上孙权为什么酒后说话不算数?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大凡古代帝王都爱饮酒,孙权也不例外,我在上一篇博文里也介绍了张昭多次犯颜直谏,孙权当面应承背地却依然故我的故事,历史上的孙权不仅嗜酒而且喜欢以酒令来助兴,称吴王时,孙权大宴群臣,喝的兴起,他站起来向大臣们开始行酒令,轮到虞翻时,虞翻却佯装醉倒,孙权以为他不胜酒力转身离去,哪知虞翻却翻身坐起,孙

  • 胡佛简介:美国历史上最坑爹的总统 没有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大多数人相信,正当大萧条蹂躏这个国家的时候,胡佛袖手旁观,无所作为,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积极干预经济,最终才带来了生机。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不真实的了。首先,在大萧条期间,说胡佛懒坐着,这不真实。他做得蛮多--比任何和平时期的总统做得更多。雷克斯·塔格维尔(Rexford Tugwell),罗斯福新政计

  • 刘邦项羽为何会是结拜兄弟:起家之初的一场相遇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楚虽三千,亡秦必楚。陈胜是楚国人,项梁、项羽也是楚国人。后来正是楚国人的前仆后继,才把腐朽的秦王朝彻底推翻。正在项梁开始筹备起义这个节骨眼上,会稽太守殷通主动把他请上府去了,把他的起义日期又大大向前推进了。如果殷通后来知道自己这一请是引狼入室的话,他一定会为自己粗率的行动而感到后悔。当时殷通以敏锐的

  • 鸿门宴的起因:项羽兵近函谷关被刘邦军阻拦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巨鹿之战后,令项羽始料未及的是,活埋掉那二十来万累赘的秦军后,他们前进的速度并没有因此而变快,相反变得更加裹足不前了。因为当时坑杀二十万秦军的事还处于瞒报阶段,关中一带的人还很少有人知道。面对这样一支威武雄壮之师,天下百姓无不翘首以待,项军所到之处,闻风来投的人络绎不绝。于是坑杀了二十多万人,很快在

  • 李鸿章与第一批留学幼童: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洋务派在国内大力兴办新式教育的同时,又开始创办出国留学事业。办新式教育都阻力重重,派学生出洋的困难更不难想象,所以派学生出洋留学的一些重要奏折、函件,均由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位重臣联名,足见其对此事的重视,亦可见此事的阻力之大,非曾、李联名而难成。曾、李或

  • 中国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寿:因崇尚西学被免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1876年,因滇案签定的中英《烟台条约》,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派驻驻外大使,今人看来是最正常、平常的一件事,可能认为与《烟台条约》中赔款、通商等项相比,此条不值一提。然而,当年这可是有“天翻地覆”之感的大事。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大使,这是近代国际交往的惯例和常礼,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