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武则天晚年过度宠爱面首,狄仁杰是如何进谏的?

历史上武则天晚年过度宠爱面首,狄仁杰是如何进谏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584 更新时间:2023/12/21 15:39:44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狄仁杰是武则天的老乡,他在武周时期被女皇重用。狄仁杰也因断案能力,在大唐王朝堪称一绝。

而女皇武则天,则是我国2000多年封建王朝中,唯一正统的女皇帝。她的政治胆识和谋略,她的心狠手辣和残暴,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不同于吕雉或后来的慈禧,武则天可是结结实实地当了一把皇帝。

那么,武则天很狄仁杰两人在一起能碰触什么火花呢?别误会,两人之间啥事没有,只是君臣关系。要说跟其他君臣之间关系的最大区别,那就是两人同为乡梓,所以两人的关系也许会更近一步。朝堂上是君臣,私下里也可以说是无话不谈的故人,而武则天经常叫狄仁杰为“国老”,可见一斑。

武则天时期,任人唯贤,社会稳定,她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令。正因为如此,唐朝才得以在她的统治之下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也正是因为武则天的承上下作用,才顺利开启了“开元盛世”。

不过,到了武则天统治后期,情况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武则天表现出了过度宠溺男宠的举动,结果引来朝臣们的集体不满。好在关键时刻狄仁杰站了出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谏武则天,她这才稍稍有了些收敛之意。

可即便如此,武则天仍照样宠爱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于是,身为宰相的狄仁杰不得不选择再次进谏。那么,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解读这段令人称奇的历史。

武则天的上位史,从感业寺偶遇之后

武则天是初唐大将武士彟的女儿,14岁时被李世民带进宫,做了李世民的才人,获赐号“武媚”。虽说武媚娘天资聪慧,但相貌却并不出众,所以李世民一开始并没有过多留意她。苦等17年之后,31岁的武则天终于迎来了改变她一生的那个夜晚:侍寝李世民。一晚良宵之后,武则天很满意,可她哪里知道,一场危机即将来临。

第二天,李淳风谏言李世民:“臣夜观天象,发现很快便会有人取代李家,夺取江山。”李世民忙问,此人是谁,李淳风答道:“武代李兴,此人就在陛下的后宫中。”

李世民一下就想到了昨天晚上宠幸的武媚娘,他当即下令,欲处死武媚娘。可是李淳风阻止了他:“陛下,天命不可违,您今后远离她便是了。”李世民这才收回成命,饶了武则天。只是从此之后,武则天再次无宠。

一晃又是12年,12年里,武则天没有寻死觅活,也没有郁郁寡欢,她一直在暗中学习,一直在察言观色,一直在苦等某个机会。贞观23年,唐太宗逝世,武则天被削发为尼,被迫来到感业寺。

若说此前在宫里还有些许希望的话,此时此刻,武则天几乎到了绝境的边缘,她本以为余生只能苦伴青灯,未曾想,奇迹就在转瞬间。

永徽元年,为了祭奠太宗皇帝,唐高宗李治来到了感业寺。有道是春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一偶遇,彻底改写了武则天的人生,也改变了大唐的国运。

永徽二年,武则天被重新召回了宫中,生下一子后,便被封为了昭仪。很明显,武则天与李世民的儿子李治走在了一起。

一代女皇武则天,眼里不只有社稷

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高墙绝红尘。武则天与李治“暗通款曲”在感业寺两人偶遇之前,就已经发生。

武则天本不是一个安分守己之人,虽为一介女流,但有别于其他宫女,她是个极有思想、极有抱负,极具城府,且对权力有着极高渴望的女人。当时,由于武则天不受李世民待见,武则天便瞅准时机,并预感到李治的超凡脱俗,所以便有意走近李治。这才有了感业寺“偶遇”那一幕。

很明显,武则天的宝,没有押错,得到李治的垂青,武则天的逆袭人生即将开启。

重回宫廷之后,武则天更是如鱼得水。对于枕边人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眼光和野心,李治并没有放在心上,武则天在李治这里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在李世民那里得不到的,武则天一定要在他儿子这里得到,这便是武则天当时所想的。

武则天除了对权欲有着极强的渴望,他的手段也非常毒辣。据史料记载,先后有十位至亲死于武则天之手,分别是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两个姐姐、四个哥哥、一个外甥女。“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一个为了达到目的,敢于刀刃向内,残忍杀害至亲的女人,在封建历史上,武则天属于绝无仅有。

在李治的宠信下,武则天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她六亲不认、不择手段。通过这些残忍的办法,她如愿以偿。很快王皇后和萧淑妃便死于武则天的算计之下,她先后帮助高宗罢免了褚遂良韩瑗等人,使得高宗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儿子李弘也顺利当上了太子之位。

长孙无忌原本是支持李治走向皇位的大功臣,但他原来对李治娶武则天却很不满意,所以武则天一直视长孙无忌为眼中钉肉中刺,如果要夺得李唐天下,必须除去这个最大的绊脚石。最后,由于武则天的添油加醋,她和李治联手最终将舅舅长孙无忌给除了。至此,李唐江山的大权几乎落入武则天的口袋。

李治后期,跟清朝的咸丰帝一样,身体状况堪忧,李治就把很多权力下放给这个能干的媳妇,叫她代为批阅奏章。而武则天也就在这时候,彻底被权欲征服,随着手里权力的逐渐增大,在朝廷内外,她培植了很多的心腹。

显庆五年,唐高宗患上了头风之症,不得已之下将国家大事交给武则天全权处理。

武则天生性凶狠,对宫中那些造谣生事说“武氏代唐”的臣子大肆抓捕杀害,在平息舆论的同时,她也在“杀鸡儆猴”,让宫中的声音全部倒向她这一边。做足了这些功课之后,武则天似乎离当皇帝就差一步之遥了。

弘道元年,唐高宗病逝,儿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由于不甘做武则天的傀儡,在位55天后,便希望母后收回权力。之后,武则天索性废了李显为庐陵王,立了李旦为唐睿宗。同年七月,因不满李旦的统治,武则天也把他的皇位给撸了。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称帝后,重视科考,唯才是举,发展经济,与民休息,一度让唐朝再度延续辉煌,万国来朝。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则天在皇位上的文治武功的确让人刮目相看,但她统治后期也做了不少荒唐事,例如设“控鹤监”。

武则天婉拒狄仁杰劝诫的背后,是一场政治博弈

什么是“控鹤监”,要想知道这个机构的用途,先引入另外一个词:“面首”。

《辞源》解释“面首”为:

面,貌之美;首,发之美。面首,谓美男子。引申为男妾、男宠。

没错,控鹤监就是专门为武则天培养男宠的机构。

如果谁敢挑战武则天的地位和权力,她绝不会有半点心慈手软。人们都说皇帝是个“孤家寡人”,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武则天甚至连至亲都不信任,她还能相信谁呢?其实武则天更相信她的男宠,至少给予这些人权力,要比亲人更放心一些。

武则天登基时已经是67岁的高龄了。尽管年纪很大,但是武则天仍对男女之情比较热衷,不但为自己寻找很多男宠,并且赋予他们很大的权力,比较有名的有四位:薛怀义(冯小宝)、沈南璆,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

而在这四人当中,数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最讨武则天欢心。若说把这些小鲜肉只是养在后宫,供自己玩乐所用倒也无伤大雅,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是后宫佳丽三千。可偏偏武则天养的面首,却有许多人干预了朝政,这便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例如张氏兄弟就不曾循规蹈矩。

据记载,武则天的亲孙子邵王李重润、亲孙女永泰公主与张氏兄弟发生了一些口角,本应居中调停的武则天却直接下令杖毙了自己的孙子、孙女。

自此以后,张氏兄弟更是嚣张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将整个朝廷搞的是乌烟瘴气。所以不少大臣纷纷劝谏武则天洁身自好。不过显然无用,最终不得不请出武则天最宠爱的臣子狄仁杰前去劝谏。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狄仁杰是唐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为了唐朝江山社稷,他不得不经常犯龙颜而直谏,虽几经宦海浮沉而不改忠直本色。而武则天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并非杀人恶魔,当了皇帝之后,似乎是非曲直看得更加透彻,对于老乡狄仁杰的为人做派,他还是很欣赏的,对他的一些治国谏言,还是非常看重的。

对于张氏兄弟为祸朝纲愈演愈烈之势,狄仁杰也感到担忧,既然大家都让自己去劝武则天戒色,他甘愿冒着触犯“逆鳞”的风险一试,这不光是替武则天着想,更是替唐朝基业着想。其实狄仁杰也不敢轻易在武则天面前告张氏兄弟的状,因为他之前也因此遭到过贬斥,并且还差点儿丢掉了性命。但此时此刻,他必须硬着头皮再去一次。

通过一番恳谈,面对亦知己亦臣子的狄仁杰的话,武则天还是不好直接拒绝的。她立即下令撤销“控鹤监”,并将自己后宫中的面首遣散掉,但是对于张氏二人却只字未提。很明显,武则天这是为了保住张氏兄弟。这简直是敷衍了事。

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狄仁杰也顾得了那么多了,他冒死说道:“陛下,张氏兄弟二人才是面首之祸的根源,有损圣威,还请陛下明示要如何处置此二人。”

对于贤相的步步紧逼,武则天显得有些无奈,因为她知道,狄仁杰不是他一个人在据理力争,他的背后是一群人在力挺。

武则天直面狄仁杰,沉默了许久未有吱声。突然,武则天让狄仁杰到她身前来。狄仁杰内心十分不解,惴惴不安地走到了武则天身边。

“爱卿,不必拘谨,你低头下看,朕已年过半百了,头上竟然生出不少黑发。”说话间,武则天又张开嘴巴给狄仁杰看了她新长出来的牙齿。

可以想象,这个场景肯定让狄仁杰惊掉下巴。武则天接着说:“我宠幸二张是因为健康,早年侍奉先帝,后又频繁生育,血气有损,现在病魔缠身,御医建议我“阴阳调和”固本,调养身体,休养生息。”

狄仁杰听到武则天这样说,倍感吃惊,便不再言语。跪安之后,就退出了武则天的寝宫。

对于武则天而言,纵使她早已有一套成熟的预案,说是身体甚是乏累,需要阴阳交合,以保持阴阳平衡,更好地处理军国大事,养男宠都是为了国家为了社稷,堵得狄仁杰不好再下嘴;对于狄仁杰而言,如果再说就是不体谅国君,对国家不忠,而且他的忠心已表,正好皇帝给个台阶下,不能不识像。

君臣二人心照不宣,又和谐如初了。

对于武则天宠信张氏兄弟,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来考虑:对二人的不处置,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张氏兄弟缓和朝廷内部的其他矛盾,正是因为张氏兄弟的嚣张跋扈,朝廷内各个势力之间才得以平衡。正是因为这种政治目光的转移,武则天的压力才得以缓解,身体各项机能才得以恢复,所以头发变黑、新齿重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周文王之父 季历生平的主要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茅以升的主要成就,家父生平简介怎么写,牛顿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文化古公去世后季历嗣位,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领导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并与商王朝贵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从而促进了周族社会经济发展,壮大了周的力量。外交周羌联盟进一步巩固。殷商对此无可奈何,转而采取牵制、笼络等办法,将事实上已成为周人家园的岐邑赐给季历,以便利用季历对付已与殷商恶

  • 李煦与康熙关系铁 红楼梦贾府老祖宗原型是其妹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红楼梦里琏二爷是谁的孩子,八爷的母亲是什么身份,红楼梦琏二爷是谁演的

    李煦是“曹学”研究中的一个人物。姑苏织造李煦与江宁织造曹寅都是康熙皇帝的亲信,在文献上李煦称呼曹寅“老妹丈”或是“吾妹婿”。其中有说法便认为李煦将妹妹嫁给了曹寅(曹雪芹祖父),红楼梦里贾府老祖宗的原型便是李煦的妹妹。而梳理曹寅、李煦的社交圈也可看出他们大致分幕友阶层、当地的文人和乡绅阶层。其中曹寅和

  • 季历的父亲儿子介绍 季历去世后谁继承了王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季历的儿子,父亲欠钱儿子要还吗,女儿和孙子谁的继承权大

    季历的父亲季历,原名姓姬,而季只是他在同辈家族中的一个排行,也是最小的一个,他是古公亶父最小的一个儿子,他的母亲名为太姜,季历在继承王位之后,遵循其父的道路,最后使周国越来越强大,就连商王也承认他的实力,季历后为西伯君主。周太王雕塑季历的父亲古公亶父并非就叫古公亶父,“古公”只是当时的人们对他的一个

  • 汉武帝征大宛或因其痴迷求仙 相信大宛天马属龙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武求仙意恳哉,汉武帝求仙,汉武帝东海求仙

    关于汉武帝的传说非常多,主要保留在《说苑》、《新序》、《汉武故事》、《风俗通义》、《西京杂记》等小说中。像《汉武故事》,还假托是班固写的呢。这些“小说”(与今天的小说不是同一个概念,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写了许多汉武帝求神拜仙的故事。而且,无数古代的段子手,给汉武帝编派了无数的段子,最后集中体现

  • 李商隐“忘恩负义”:做恩人死对头的女婿成人生污点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商隐最著名的三首诗,纳兰容若最有名的十首诗,李商隐七首绝美爱情诗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总让我想起齐秦的那首《大约在冬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白话来说就是你在信里问我的归期,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窗外夜雨涨满秋天的池塘,我于是想,待到将来重逢的时候,我一定要在灯下,跟你说一说我此刻的心情。异乡的风雨夜,他内心茫然,

  • 孙策之死是孙权一手策划的吗?孙策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孙策是被孙权害的吗,孙坚孙策孙权谁最厉害,孙策是不是被孙权弄死的

    孙策与孙权性格各异,在战略观点上矛盾很大,孙权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须夺取孙策的权位。加之外界的影响,很可能谋杀孙策。在《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陈寿对孙策的评价是:“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他指出了孙策力能胜人,有“小霸王”式的刚猛之气;又指出了他性

  •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 他都干啥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万历皇帝不上朝时间,万历不上朝,万历和嘉靖为什么不上朝

    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历史上颇具争议,在其长达48年的皇帝职业生涯中,竟有近三十年不上朝,消极罢工的程度令人瞠目,以至于时人和后人对其评价偏低,其中最激烈的莫过于“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沉迷酒色、怠政荒诞几乎成了他的代名词。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万历皇帝究竟如何呢,他在历史上都曾干出过哪些大手笔?(图)明神宗万

  •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其实是战国时期一代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有赵括纸上谈兵今有,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纸上谈兵讲的是战国时期谁的故事

    提到长平之战,几乎人人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纸上谈兵”,而创造出这个成语的人就是赵括,几千年来,赵括一直被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来教育国人,要大家知道,理论是苍白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中国的历史大抵如此,事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能为统治者服务,能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因为中国的正史都是官家编著的。故意避重

  • 杀人不见血!诸葛亮盖世“气”功天下无敌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死亡之谜,诸葛亮死后四人抬棺材的故事,诸葛亮临死前要求四人抬棺为什么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裔。父亲诸葛圭,字君贡,汉末为泰

  • 王阳明是何许人呢 他到底得出什么结论来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王阳明这个人,从小以“做圣人”为志向,而且还真是极少见的在立功、立言、立德三方面都牛得不行的人物。但他在论述“知行合一”的道理时,有句话听起来我曾经觉得很不对劲。《传习录》载,王阳明的学生问他:你说知行合一,但是有些人明知道做人要孝悌,却做不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不是说明知与行是两回事吗?王阳明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