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王莽到底是谁?

历史上王莽到底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706 更新时间:2023/12/6 6:40:44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一直是个负面角色,后来,虽然有了一些争议,但仍然以负面评价为主。

白居易的那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传唱了一千多年,几乎成了王莽的盖棺定论。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对于王莽,史学家们一直有两点耿耿于怀,一是所谓的“虚伪”,二是所谓的“篡夺”。

王莽代汉之前,一直是受人敬仰的道德楷模,他孝顺母亲,疼爱侄子,待人温良谦恭让,哪怕是最苛刻的道德家,也无法从他身上挑出半点毛病。

不仅如此,王莽入仕之后,做官的名声也是极好。他为官公正廉洁,不贪不占,不作威作福,关注百姓民生,工作能力出众。可谓德才兼备。

这一切美德,在他代汉后,在史学家的嘴里,怎么就成了阴谋诡计、虚伪做作了呢?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归根到底,其实就是绕不过“篡夺”二字。在正统的史观中,“篡夺”是大逆不道之罪,有了这一条,白的也能给你说成黑的。

可放在今天来看,哪一朝的改朝换代不是“篡夺”而来的呢?

即便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他又何尝不是篡夺了秦朝的天下?

相比血流成河、尸骸遍野的暴力篡夺,王莽的“篡夺”算得上和风细雨,未伤一兵一卒、一草一木。

那这不就是进步吗?

很遗憾,王莽的新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假若是一百五十年,我相信史学家们肯定会改口的。说不定,还会为王莽炮制出一万条赞词。

可见,“虚伪”也好,“篡夺”也罢,一切的一切,追到根儿上,无非还是那四个肮脏的大字:成王败寇。

除了道德上的质疑,王莽身上争论最大的地方,应该就是他的“托古改制”了。

客观地说,王莽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一开始的某些措施(比如土地改革)也是得当的。只不过他太着急了,总想着一步到位,不懂得循序渐进。而且,许多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变了味道。

而后来的某些政策(如频繁地改革币制、大肆更改官名、地名),确实是脱离了现实,也有迂腐的嫌疑。

总的来看,王莽的改革有失误,也有进步意义,功过相抵,至多算是过于理想主义化,算不上什么大罪。

对于王莽改制,胡适先生曾评价说:“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虽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确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我近来仔细研究《王莽传》及《食货志》及《周礼》,才知道王莽一班人确是社会主义者。”

王莽最大的败笔,是他那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少数民族政策。他怀抱着“天朝帝国”的观念,妄自尊大,总把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看成自己的附庸,对于他们刻薄寡恩,终于引得四夷蜂起,边境上连年战乱。

王莽的败亡,就是从这发端的。

后来,接连不断的天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饥民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直到此时,王莽依然有翻盘的机会。但他对于军事一窍不通,既不懂战略,也不懂如何使用将帅,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起义军不断壮大,直至把他埋葬。

王莽是个适合带着镣铐跳舞的人,无拘无束的权力,于他是把双刃剑。因为他骨子里是个理想主义者,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如果缺乏足够的重力,很容易脱离地面,飞向天空。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另外,王莽也为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背负了太多的原罪。新朝的灭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西汉的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平民百姓的刘邦为何能够建立大一统的汉室大业?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邦为什么用汉这个字,大一统是谁提出的,刘秀为什么能统一天下

    刘邦能够在与项羽的争斗中取得胜利,从而建立起大一统的汉室大业,善于用人是很关键的一点。韩信就曾指出自己可以领很多的兵马,刘邦最多只能统领十万,但是刘邦却可以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将领。刘邦拥有一套现在很多管理者都值得学习的用人之道,能让有才之人发挥所长。第一,刘邦识人善用,唯才是用。他能够洞察部下的长处

  • 汉室忠臣曹孟德:曹操的生平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汉末最忠于汉室的忠臣,莫过于曹操,虽然他被儿子尊为魏武帝,但他在世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大权在握,依然臣事汉朝,把他说成大奸臣,那是罗贯中的污蔑。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

  • 刘备错过的四大猛将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典故何来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一.太史慈他和刘备在早期为救孔融的时候,就相识了。《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太史慈得脱,星夜投平原来见刘玄德。施礼罢,具言孔北海被围求救之事,呈上书札。玄德看毕,问慈曰:“足下何人?”慈曰:“某太史慈,东海之鄙人也”只是那时刘未对其产生如赵云一样的情感。试想若当时刘能对其如

  • 历史上秦宣太后芈八子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然而就在这个小国中诞生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宣太后。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太后,是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的生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古代女子一向都不管朝政之事,而宣太后却能越于男人之上,把持朝政,成

  • 顺治皇帝是因为董小宛而剃发出家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在民间野史中,一直流传着顺治皇帝剃发出家的故事。而且,顺治皇帝出家的原因,是由于爱妃董小宛的病逝。事实真是这样吗?关于顺治皇帝是否出家,此事是存疑的。但关于顺治皇帝是由于董小宛的病逝而出家,此事是绝对不可能的。导致顺治出家的,应该是其爱妃董鄂妃。董鄂妃是满洲正白旗人,而董小宛是出生于苏州的汉人,二人

  • 关羽为何不肯与黄忠同列为官?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占领益州后,进位汉中王。册封关羽、马超、张飞、黄忠四人为前、左、右、后将军。关羽听说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大怒道:“大丈夫绝不和老兵卒同列为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关羽不肯与黄忠同列呢?黄忠,字汉升,荆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人。初平三年,刘表担任荆州牧驻军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黄忠被刘

  • 大臣写了一份近两万字的奏章结果挨朱元璋一顿板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大臣地位最低的,当属明朝。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对于官僚有着天然的仇视。平心而论,朱元璋在位期间,对于老百姓是比较宽厚的,对于官员们却是异常严苛的。大概因为在发迹前见识了太多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所以,老朱内心对于官僚们应该是不信任的,时常怀有防备之心。而且,朱

  • 孙策——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少年霸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志·孙策传》:评曰:“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孙策,名副其实的少年英雄,自16岁时随父亲征战到26岁鹿山殒命,这点恰然和唐太宗神似。少年时代便开疆阔土乃至“割据江东”,成为东吴基础;和一般的少年

  • 李三才是如何出名的?李三才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李三才是明朝后期的一位著名官吏,李三才之所以那么出名是因为李三才曾经在朝廷中引起党争,而且李三才本人为人又是非常的高调,这使得李三才虽然官职并不是很高,但是却有能力在明朝朝廷之内引起了几次轩然大波,李三才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位褒贬不一的官员,正是因为有争议,所以越争越出名。下面做一下李三才简介。李三才,

  • 五废六立 两朝为后:传奇皇后羊献容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羊献容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二任皇后。提起司马衷,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有一句名言,大家肯定不陌生,那就是“何不食肉糜”?这句名言,就是司马衷先生说的。他说这句话时的情境是这样的:大臣向他汇报,发生旱灾,老百姓连粥都喝不上了。于是,一脸不解的司马衷先生,就说了上面的这句名言。不需要我说,你肯定也知道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