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太祖朱元璋反贪腐的“创新”杰作 发动群众运动?

明太祖朱元璋反贪腐的“创新”杰作 发动群众运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688 更新时间:2024/1/25 15:36:53

最近读了学泰先生的旧作《说大诰》,浮想联翩,感受颇丰。

网络配图

要饭的穷小子朱元璋力挫群雄,成为一言九鼎的开国皇帝后,自以为是天纵之圣,英明盖世。为给子孙后代留下兴国安邦的万世基业,他不仅大开杀戒诛元勋戮群臣,还编纂了比历朝历代刑法都严厉残酷的《大明律》。不过,最具创意的还是他以皇帝诏诰的形式陆续发布的四篇《大诰》。朱元璋的大诰是从《尚书》学来的,那是摄政的周公借成王之口训诫群臣用的一种官样章。而朱元璋的大诰则针对全体臣民,既有圣上的说教训诫,也有惩处的法规罚则,还有诸多真假难分的案例。这玩意儿说法律不像法律,说道德规范又不像道德规范,是把最高指示、法规法令、行政管理、民主监督等许多方面的东西混杂拼凑在一起的“四不象”,应属于有朱皇帝特色的“创新”杰作。

《大诰》最显眼的“亮点”应是发动平民百姓监督地方官吏,恐怕这与朱元璋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各级官吏平日里对上阳奉阴违,对下巧取豪夺的恶劣行径一清二楚有着很大关系。当时大明的行政统治只到县一级,《大诰》就明确规定不许各级官员下乡。他在“官员下乡”一条中说道:“十二布政使并府州县,往时官吏不时亲自下乡,扰吾良民,非只一端。数禁不许,每每故违不止。洪武十七年,将福建布政司右布政陈泰拿赴京师,斩首于市,敕法司行下诸司,不得再犯此行。”连副省级的官员都因违规下乡被斩首,可见禁令之严。同时也可见下乡确有油水,诱惑巨大,故屡禁不止。难怪今昔各级官员们都爱往下面跑,各地此起彼落的节庆大典、开工开幕,讲座论坛,哪次不请几位上层领导坐阵?你壮我脸面,我报之厚礼,各得其所。为此上面曾发过无数文件,然多半形同空文,我行我素。其实在《大诰续编》中就有“民拿下乡官吏”一条,如“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此法能否治得住贪官污吏下乡姑且不论,单凭敢于号召百姓直接挑战本地官员这一点,历朝历代统治者中就无人具备朱元璋这种自信与胆略。

网络配图

《大诰》似乎还赋予百姓许多民主权力,他们不仅可以告官,还可以保官,可以为受上司同僚排挤诬陷的好官集体进京上访,甚至可以拿下贪官污吏,直接绑缚进京城。如《大诰三编》中专门树了个正面典型,就是常熟县的陈寿六曾被县吏顾瑛所残害,他就率兄弟外甥绑缚酷吏,手执《大诰》赴京面奏。朱元璋接见了并“赏钞二十锭,三人衣服各二件”,还下令免其杂役三年。为了防止各地官吏暗中阻拦百姓上访,《大诰》有“阻挡耆民赴京”一条,以淳化镇巡检史何添观等阻截上京告状农民索要钱财,被举报后斩首或刖刑为例,警示官员不得效尤。

朱元璋十分欣赏自已的杰作,他下令家家户户必须拥有一本《大诰》,要求“务要家传人诵”,并多次降旨督促检查各地贯彻学习的情况。还亲自登上午门给群臣讲《大明律诰》的立法宗旨,并将其作为各级学校(包括国子监)的必修课程,平时诵读讲解,科举考试就从中出题。据《明史》记载,当年也出现过学用大诰的高潮,全国“活学活用”积极分子19万人齐聚南京金銮殿前,轮流在皇帝面前“讲读”大诰,受到表彰,并发奖金,以资鼓励。历史有时就这般惊人地相似,此种场面我们也曾亲历目睹过,回想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啼笑皆非。问题是这部家藏户诵的“圣典”没多久就灰飞烟灭了,1965年高层有人想要研读《大诰》,下面广为收罗,连国家图书馆都没有,仅在宁波天一阁发现半部残卷,这恐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网络配图

在封建极权统治下,无组织的百姓如何能与有组织的政府抗衡,单个百姓,即便加上家族的力量,就能到差役成群的衙门里抓污吏贪官?当时的穷困小农视远行为畏途,有几个愿自贴盘缠,不辞艰辛“绑缚酷吏入京”?所以说朱元璋这种以民治官的想法纯粹是一时心血来潮想当然的产物,形不成制度化的防腐反贪体系,也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秀长什么样?据说是历史上最帅的开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随着影视剧《秀丽江山》的热播,光武帝刘秀吸了不少粉,大家都被他英俊的外貌,广阔的胸怀所吸引,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刘秀又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历史上真正的光武帝刘秀。汉光武帝刘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

  • 揭秘:万历皇帝为何采用“北斗七星”的葬式?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至今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是万历皇帝的葬式为何要采用“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的怪异姿势,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座陵墓,埋葬的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明定陵1956年5月开始挖掘,1957年打开地下玄宫,万历皇帝的古怪葬式,一直是个

  • 此人是最被低估的谋士 诸葛亮加荀彧都不如他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人选择隐居避世,有人选择宦海沉浮,无论哪种选择,都不能逃过历史的评说。当然还有一种人,满腹才华却不能遇到良人好好施展,忠心为主主却不知,空留满心的遗憾。三国中就有一个这样典型的人,他叫沮授。据说沮授的才华就是诸葛亮加上荀彧都比不上,但是却未能遇到一个明主将他的才能好好运用

  • 三国之中谁才是曹操帐下得第一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手下一共有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这五位谋士都为曹操立下过大功,而至于谁是第一谋士,各有争议。让我们通过《三国志》一起来分析一下谁是曹操帐下第一谋士吧。荀彧荀彧属于丞相之才,他眼光长远,智谋偏于战略。荀彧思维精深,看问题很透彻。比如他认为颍川是“四战之地

  •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孙而是传给赵光义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961年杜太后病重,召赵匡胤与赵普至病榻前,问及太祖,江山如何得来,太祖泣答,因祖宗庇佑,杜太后摇头,你的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即柴荣)让幼子(即柴宗训)当皇帝而带来的,如果周王朝有一个成年人当皇帝,天下哪里会归你所有,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所以你百年以后应该

  • 他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只因做对了一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王莽末年,南阳豪强刘縯、刘秀兄弟募集了一批人马投身农民起义队伍。他们经过多年征战,屡立战功。出身贵族的刘縯自持有功,图谋最高领导权。在争权斗争中,刘缤被更始帝刘玄杀害。消息传来,刘秀悲愤万分。网络配图但他自知不是刘玄的对手,不能够和他相争。经过反复思考,他竭力克制了自己,并出人意料地从征战地父城赶回

  • 为何曾国藩家书出现最多的字是“勤”与“俭”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其绝大多数子侄后人都有所成就。著名作家唐浩明著有《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一书,从千余封曾氏家书中选取300多封加以评点。曾氏家族从曾国藩的父亲之后到科举制度废除七十余年间,共出秀才、举人、进士、翰林20多人,实行新式教育制度后,其子孙都大学毕业,留学外国。唐浩明总结了曾国藩培植的良

  • 赵匡胤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如何能在文臣面前立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如果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宋太祖之前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正、野史都说到这事,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网络配图召见之初设座

  • 23岁就去世!霍去病死亡背后有什么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汗青纪录霍去病是病去世的。一个年仅23岁,统领千军万马的天之宠儿,一个领导800铁骑,就能在匈奴要地当地横行无忌的骠骑将军,竟然去世了。17岁两出定襄、19岁三征河西、21岁纵横漠北。纵观中国军事史,云云年龄就得到云云战绩的,唯此一人。网络配图关于他的去世有如许的说法:在漠北决斗中他身先士卒非常骁勇

  • 乾隆皇帝为何成帝王长寿冠军:曾下狠心戒除烟瘾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清代皇帝比较重视医学,例如康熙就大力推广人痘接种术,他在《庭训格言》中这样说道:“因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今边外四十九旗,俱命种痘。凡所种者,皆得善愈。”网络配图你不要小看了中国的种痘之术,在1796年英国人琴纳试种牛痘成功以前,欧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都是采用中国这种免疫方法进行天花防治,俄国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