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子为何要进行私学教育?他是如何进行教学活动的?

孔子为何要进行私学教育?他是如何进行教学活动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824 更新时间:2023/12/25 18:47:02

孔子,接下来听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春秋末年,周王室势力衰落,天子失威,礼坏乐崩,社会动荡不已。在这种社会状况下,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教育模式被打破。随着王室人才的外流,学术逐渐下移,从而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的情形。孔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建私学,开门授徒,开创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的教育成就。而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孔门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息息相关。

孔子开创的私学教育,其首要特点就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以前的“王官之学”,教育权利都集中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大多数的平民则与教育无缘。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这一传统。《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束修,郑玄注曰“年十五以上也”。也就是说,前来学习的人只要到达一定的年龄,孔子就接纳他为弟子。可见孔子招收弟子的门槛极低。也正因为如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拜师。这些学生,从地域划分来看,来自鲁、卫、吴、齐、陈、楚、宋、秦、晋等多个国家。从身份上看,有贵者,如孟懿子、南宫敬叔;有低贱者,如公冶长,曾“在缧绁之中”,颜涿聚曾经是“梁甫之大盗”;有贫者,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仲弓“家无立锥之地”;也有富者,如子贡。学生之间的年龄也相差很大,如颜路比孔子小六岁,子路比孔子小九岁,颜回小孔子三十岁,公孙龙小孔子五十三岁,像颜回、曾参,都是与父亲同学于孔门。此外,也有边做官边读书的,如冉有、仲弓;也有只读书不愿做官的,如闵子骞。因此时人评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荀子·法行》)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无疑为有志于学的平民阶层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教学必须有教材。孔门教学活动中所用的教材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古代文化典籍。后人将这些典籍称为“六艺”,也称为儒家“六经”。“六艺”在孔子以前就有,它们本是西周王官所收藏的古籍文献。在西周时期,它们即作为知识的载体,成为西周王官之学,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礼记·王制》就曾记载在当时的西周贵族教育中,“崇四术”“立四教”,教贵族子弟学习《诗》《书》《礼》《乐》。西周后期,随着官学破坏,这些古代文化典籍散落民间。孔子曾说他“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对古代文化典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凭着对古代文化的酷爱和勤奋精神,孔子在早年就阅读了《诗》《书》《礼》《乐》这些古代文化典籍,并对这些古代文献有所研究。等他开学授徒,孔子并没有再另编教材,他所用的就是这些曾作为“王官之学”的文化典籍。只是当时这些文献典籍在社会动荡中保存不力,流落民间时已经散缺无序,于是孔子便“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史记·孔子世家》),还编着了解释《周易》的《易传》,根据鲁国的史料编写了《春秋》。孔子就是用他整理编订的这些文献典籍为教材,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在教学上的巨大成就,与他所编着的这些教材是密不可分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孔子则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其中尤以因材施教、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对后世影响最大。

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才智、特长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培养。例如,《论语·先进》记载孔门教学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之分,每科都有表现突出的学生代表,“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就是根据学生特长的不同而划分的。再者,在施教时,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往往根据每个学生天赋、性情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回答。例如,有一次,子路曾问孔子:“闻斯行诸?”意思是:听到就立即干起来吗?孔子回答他说:“有父亲兄弟在,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呢?”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则回答说:“听到就立即去干吧。”这时,侍奉左右的学生公西华就感到不解了,怎么一样的问题,老师对两人的回答却截然相反呢?孔子便告诉公西华:“冉求平日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有两个人的大,勇于好胜,所以我压压他。”(《论语·先进》)此外,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门弟子多向孔子问仁、问孝,而孔子每次的回答几乎都不一样。清代学者尹会一对此深有洞察,他说:“孔门教人莫重于仁孝,其答问仁问孝各有不同,皆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药各中病,非如后世之教,自立宗旨以待来学,所谓不问病症而施药者,药虽良无益而又害之者多矣。”这可以说深得孔子因材施教之意。

对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注重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只有在学生经过仔细思考,想知道而不得解,想说而说不上来的时候进行启发,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对问题的真正理解。这一教学方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有重要的意义。

孔门教学,以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为目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孔子注重对做人、为官、敬父母等德行的探讨。《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虽然此处把“文”摆在首位,但实际上,孔子更为重视德行的培养。他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他认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与人友善、亲近仁人,这些德行比单纯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即使是对于“文”,前面提到的孔子用于教学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献,孔子所侧重的也是它们的道德教化作用。比如,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即是认为《诗》、礼、乐在一个人的立身成德中起着重要作用。再比如《易》,孔子以前,本是作为卜筮之书而流行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马王堆帛书《要篇》也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将《易》随身携带。孔子如此喜好《周易》,并不是痴迷于它的占筮功用,而是认为其中有前世圣人的遗教,可以“观其德义”。因此孔子说“善为《易》者不占”,并说,“再借给我几年时间,退回到五十岁开始学《易》,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可见孔子所看重的也是《易》的道德教化作用。所以,孔子编订整理“六艺”,并将它们作为孔门教材,正是看重这些文献中的“德义”,这些德义,不仅有利于培养弟子们的君子人格,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甚至对“移风易俗”、改善整个社会的风貌都有重要功效。所以孔子曾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孔子家语·问玉》《礼记·经解》)

除了以上特点外,孔门教学还有许多引人之处,例如教学场所并不固定,有时候是闲居在家,有时候是外出游玩之时,还有时候是在周游列国途中遭遇困厄之时。不仅如此,他们的形式也不固定,有时候是老师讲,学生记;有时候是老师启发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等等。然而,无论是何种场合,何种形式,孔门教学总是从社会、从人生出发,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注重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期冀以此一途径来整顿、挽救当时失序的无道社会。这也是孔门教学的最终目标所在。

标签: 孔子战国儒家

更多文章

  • 秦国不允许孔子入秦,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孔子,春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孔子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提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定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孔子。秦朝时期,秦国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一统天下,这完全在于秦朝与六国斗争期间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每个君主都十分有才能,非常重视人才的发展,惜才爱才,而六国之所以

  • 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孟子,儒家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 “孔夫子当教授”语底是什么?关于孔子的歇后语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春秋,孔子

    有关孔子的歇后语大全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孔夫子打哈欠——满口书生气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孔夫子门前讲论语——自不量力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孔夫子擐[huàn]搭裢——两头书(两头输)孔

  • 谯周为何会被称为蜀中孔子?参与了蜀汉的建立,劝说刘禅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谯周,三国

    谯周为何会被称为蜀中孔子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三国时期的蜀国最先灭亡,不仅仅是因为蜀国的实力最弱,也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力劝刘禅投降,让蜀国放弃了抵抗,投降了魏国,使得蜀中的老百姓免于生灵涂炭,这个人就是谯周。谯周是益州本地人,巴西西充国人,所以要问对益州土

  • 《论语》是孔子作的吗?书中的主要思想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秋,孔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南)人。春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自幼在鲁国受到文化传统、宗法传统及贵族世家的熏陶和影响,因而“十五而志于学”。17岁时已懂得一些“礼”和为人处世的道理。20

  • 魏惠王问政孟子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魏惠王,问政孟子

    魏惠王自称治国尽心竭力,河西发生灾荒,就将那里的灾民安置到河东,将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西。当河东发生灾荒 时,也是这样做的。可是魏国的人口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 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就是“五十步笑百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惨遭宫刑的文人竟然是孟子?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宫刑,孟子

    中国夏商时制定的“五刑”:墨(刺脸)、劓(割鼻)、宫(阉割)、膑(去膝盖骨)、大辟(斩首),以宫刑最让人接受不了,士可杀不可辱嘛!故太史公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时,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司马迁并非史上第一位受辱的文人,汉书上记载司马迁冤如巷伯,如同巷伯一样的冤屈,这个巷伯表字孟子,他才是史上惨遭宫刑

  • 孟子为何不相信革命会流血?革命成功关键在仁义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孟子,儒家,革命,

    关于汤武革命,孟子有一段很有名的话。齐宣王问他:“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说:“于传有之。”齐宣王很害怕,说:“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则斩钉截铁地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在孟子看来,桀纣不行仁义,是独夫民贼,汤武

  •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颜回,孔子,孟子,子贡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早年丧父,与母亲仉氏相依为命。因为他和孔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所以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又因他出自孔伋学派,所以把他和孔伋并称为“思孟学派”。孟

  •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成才 孟母都做过哪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颜回,孔子,孟子,子贡

    孟母断织讲的是在孟子少年的时期,有一天孟子放学回到家中,当时他的母亲在屋里织布。看到孟子放学回来,就问他:“你在学校学习怎么样啊?”孟子很不在意的回答母亲:“还好吧,和以前一样啊!”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特别的生气,于是一气之下就用剪刀把刚刚织好布用剪刀剪断了。孟子特别害怕,小心翼翼地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