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谁 分别提出了什么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谁 分别提出了什么学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961 更新时间:2023/12/31 18:23:47

在明末清初,出现了三位杰出的思想家,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是那个时代进步思想的代表。

公元17-18世纪,欧洲历史上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蒙运动,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在同时期的中国,思想上也极为活跃。主要的思想家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其中黄宗羲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中的重要人物,因揭露魏忠贤罪恶,为阉党诬陷,冤死狱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的黄宗羲深受家庭影响,重气节,轻生死,疾恶如仇。

他反对宦官和权贵,逐渐成为东林子弟的著名领袖。后来魏忠贤一党虽被清除,但其余党许显纯、崔应元等人却侥幸逃脱惩罚,黄宗羲上书据理力争。在朝廷上作证时,他从袖子里拔出锥子刺向许显纯,还当众痛打崔应元,拔掉他的胡须用来祭奠父亲。

人称“姚江黄孝子”,连崇祯皇帝也感慨他是“忠臣孤子”。清军南下之后,黄宗羲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抗清斗争失败后,从事著述。他坚决反对明朝末年空洞浮泛的学风,倡导治史,成为清代史家之开山祖师。

史学之外,对经学、天文、历算、数学、音律诸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清政府多次笼络他,威逼利诱,什么手段都用上了,他还是不为所动,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

黄宗羲著作等身,博学多才,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这本书里面。这本书是他进步思想的集中表现,书中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

明夷待访录

书中明确指出,君主制是天下的大害,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猛烈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本,君为客”,向世人传递了民本思想。

批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未来,因此,黄宗羲主张君主开明立宪制,加强平等因素,提升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黄宗羲的一生的确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然而,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其思想和学术成就。作为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黄宗羲是一位立足于当时现实而又跨入了未来的伟大思想家。

有人将他同英国的约翰·洛克、法国的卢梭和孟德斯鸠相提并论,赞他为17世纪升起在东方的光芒四射的明星。黄宗羲积极变革的主张,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揭露与批判,以及他所倡导的学术“经世”的观点等,都给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学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也由此成为当时进步思潮的杰出代表。

孟德斯鸠

黄宗羲在自己的著作中,除了在政治上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主思想外,在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倡他所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时代前进的要求,在文学上,提倡经世致用,在思想上,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批判了程朱学派的客观唯心主义。

黄宗羲在明末清初之际,坚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作为启蒙思想家,勇敢地抨击了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他作为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为我们民族的学术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更是中国资本主义民主第一人。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南大族,祖父是一个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

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史记》《资治通鉴》和兵法等方面的书,也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后来参加明朝的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放弃了通过科举获取官职的这条路。

顾炎武

从此,顾炎武读遍各个朝代的历史典籍,写出一本关于历史地理的书《天下郡国利病书》。正当他醉心于学问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投入到抗清斗争中。顾炎武也参加了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起义。起义最终失败。

国破家亡,顾炎武只好隐姓埋名,四处奔走,坚持抗清。沿海一带,由于时有抗清活动,清政府防范很严格,只要背上“通海”的罪名,就会被打进监狱。当地有个叫叶方恒的官僚地主,想吞并顾炎武家的田地,就串通顾家的仆人,告顾炎武通海,还私设公堂逼顾炎武自杀。

后经朋友奔走营救,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但叶方恒不肯罢休,派人追踪他。有一天,顾炎武遭到暴徒袭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人救护,才脱离危险。顾炎武见在江南待不下去了,就决定到北方去。

顾炎武到北方后,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这些经历增长了顾炎武的见识,使他获得了很多素材,对他后来写书有很大的帮助。

顾炎武从四十五岁起,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到处游走考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行家。到了晚年,他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定居下来的顾炎武将多年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内容的书,取名《日知录》。

这本书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那句关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论述流传至今,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就是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历。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晚年居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衡阳人。王夫之的父亲曾经在明朝国子监读书,因此他也算高才生的后代。本来王夫之打算像古代所有的读书人一样考科举、入仕途,然而清军南下,明朝朝不保夕,考科举是肯定没戏了。

王夫之作为当时的一个汉族文化人,是有自己的民族气节的。他坚决不与清朝为伍,甚至加入抗清队伍。他的父亲、叔叔和一些兄弟都死在战乱之中,国仇家恨,使他一生都在为抗清奔走。

王夫之

明朝灭亡,王夫之投奔南明永历政权。眼见奸臣污吏当道,他便几次上书弹劾皇帝的舅舅王化澄。王化澄因此怀恨在心,多次想要加害于他,后来王夫之得人相助,才得以逃脱。

王化澄怎么说也是皇亲国戚,王夫之敢以鸡蛋碰石头,体现出了他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的精神。南明政府容不下他,他只得辗转流徙,四处躲藏。王夫之晚年在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上修建了一个茅草屋,著书立说,逍遥自在。

王夫之虽然抗清无所作为,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他一生写书很多,据统计可能有七十多种,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宋论》。他知识丰富,学识渊博,在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见解。

王夫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正确阐述了动与静的关系,对过去的思想有一种批判精神。

标签: 明末清初

更多文章

  • 摄政王什么意思?清朝有哪些厉害的摄政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摄政王

    代替皇帝处理朝政叫做摄政,如果这个人还是皇帝的亲戚,那他就被称为摄政王。因为在清朝时期,也多次出现皇帝年纪太小,或者生病没办法领导国家的情况出现,这时候就需要一位摄政王临时代替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当然有人会问,难道皇帝就不怕摄政王篡权么?如果是在别的朝代可能的确会出现,但在清朝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还是非常

  • 古代监察制度是怎样的?监察制度有用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监察制度

    说到古代的监察制度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监察制度顾名思义就是监督的机构了。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说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是社会等级最严格的一个朝代,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朝代,那么,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明朝的发展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古代监察制度是怎样的?监察制度

  • 满清八旗是哪八旗 满清八旗的代表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满清八旗

    八旗八旗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它起源于女真族人的狩猎组织,之后被努尔哈赤整顿编制,经过改善形成八旗制度。八旗制度让满洲军队更有战斗力,是清朝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也使得清王朝走向灭亡,可以说有利有弊。那么,八旗分为哪八旗呢?它们代表家族、人物都是谁?满清八旗是哪八旗努尔哈赤八旗指的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红

  • 南洪北孔是谁 南洪北孔有哪些代表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南洪北孔

    清朝初年,出现了两位著名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他们被称为“南洪北孔”,分别以《长生殿》和《桃花扇》闻名。孔尚任(1648-1718)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世孙,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继承了儒家的思想和学术,特别是懂得乐理,这为他后来写作《桃花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孔尚任曾经几次参

  • 古代的一斤为什么是十六两?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

    我们总说“半斤八两”,用来表示双方的实力相差无几,然而按照惯性思维,半斤是五两,与八两相差自然很多,怎么会差不多呢?实际上,在古代,一斤并非是十两,而是十六两,因此半斤八两就是一样的意思了。但是,为什么要将一斤定为十六两?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智慧?还有我们使用的筷子,为什么要定

  • 夏朝历代帝王世系谱 夏朝历代帝王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夏朝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

  • 中国古代同性恋排行榜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同性恋

    我国的同性恋有持久前史,从帝王名士到布衣倡优,构成了古代我国一个含糊的人群调集。魏王与龙阳君,汉高祖与籍孺,毕沅与李桂官,汉武帝陈皇后与楚服,唐太宗儿子李承乾与称心……等等。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同性恋故事简直太多了,还有几个出名的成语也出自于此。但是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这

  • 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隐士

    秦末汉初,农民起义、楚汉争霸,天下纷争不断。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有人出仕就有人入仕,那些身怀奇才的隐士也相当有吸引力。那么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都是谁呢?秦汉五大隐士是尉圣缭子、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夏黄公崔广,这五人隐居前都是好友。下面探秘志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秦末汉初五大隐士的相关

  • 中国共产党内部管理条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形成始末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共产党

    油画《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彭彬、何孔德、高虹 作揭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形成始末“第一军规”: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是建立在政治自觉基础上的铁的纪律,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我军

  • 有哪些外国人参加了中国红军长征?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征

    央广网10月25日消息 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伟大长征的队伍中,有一批特殊的战士。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语言和肤色有别,但他们都参加了中国红军的长征。在这些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中,有德国人奥托·布劳恩(李德),越南人洪水,朝鲜人毕士悌、武亭,英国人鲁道夫·勃沙特,还有加拿大人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