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故事可以讲,推荐讲老三篇: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但是讲的角度不对,可能会有副作用。这里容我把我专栏文章贴过来一篇。
和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相比,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最容易讲错的。
孔融让梨主流有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融家传』里记录的:
四岁的孔融和兄长们吃梨,他拿了最小的一个,并说:“我是小朋友,按理应该拿小的。”家人都非常惊讶。
这里的“理”(原文为“法当取小者”),是现行的习惯、规矩,即尊敬长辈、尊敬兄长的规矩。家人所惊讶的,是年仅四岁的孩子便知道了习惯和规矩。故事体现了孔融自幼聪明懂事。
或许是认为这个故事重点不够突出,后世出现了一篇孔融让梨加强版,故事讲:
父亲(一说母亲)给孔融一袋梨,让他分给家人。于是他按照家人年龄和梨的大小进行分配。最大的给爷爷,最小的给自己。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分,孔融说: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
这个版本堪称完美。孔融以孝悌观为指导,组织开展物资分配,展现了领导力。这个故事讲的是伦理以及如何践行伦理。
到了现代,某教材对故事做了修改,在此称作教材版,故事变成:
四岁的孔融和兄长们吃梨,哥哥让孔融先挑,孔融挑了最小的。他说,哥哥大,拿大的,我小,我拿小的。爸爸点明主题说,融融真是谦让的好宝宝。
故事主旨由尊长变成了谦让。哥哥谦让弟弟,弟弟谦让哥哥。这也是不错的品质。不过细想想,哥哥谦让弟弟,他有二分之一的几率拿到大的;弟弟把大的让给哥哥,自己拿到小的。看来,还是哥哥聪明一些。
有人说故事就是故事,要把握精髓,没有必要吹毛求疵。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妨看看流传更广的版本。在这个版本里,幼小的孔融成为了一个精神病患者:
四岁的孔融兄弟七人吃梨。孔融排行老六,他拿了最小的梨。他说,哥哥比我大,应该拿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作为哥哥应该让着他。爸爸再次点明主题说,融融真是谦让的好宝宝。
在这个故事里,孔融不仅有着矛盾的世界观,并表现了一种愚蠢的狡黠。为了展现聪明而吃亏,到底还是不是聪明?改编这个故事的作者,如果不是智商低下,就是用心险恶。
综上,孔融让梨的故事,值得给孩子讲,但是要讲究角度和方法。
前两个版本,讲了一个遵守伦理的故事。伦理之所以能够成为伦理,在于它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在于它相对公平。以分梨来说,公平不是每人分到一样大的梨,而是每个人都吃到符合自身食量的梨。遵守公序良俗,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如果孩子能比同龄人更早地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会说,这孩子比较懂事,比较成熟。我们讲孔融让梨,就要讲清,大人吃的多,小孩吃的少,大人吃大的,小孩吃小的,大家都吃得饱,不浪费。
在后两个版本中,这种智慧并不存在。谦让作为一种美德,并不是总是值得鼓励的。
第一种是,在一个零和游戏中,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如果牺牲个人可以保护甚至提升集体利益,比如在战争中流血牺牲,保家卫国,这种牺牲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如果牺牲了个人利益,只满足了某些人,这种牺牲是不值得的。比方说,孩子在竞争一个保送名额,大家都想要,这种时候要谦让吗?答案不言自明。神经病版的故事中,令人疑惑的就是,孔融的兄长在干嘛?他们为什么不让?
第二种是,处于弱势地位,还要穷大方。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最糟糕的就是,家长把价值观作为工具来使用,有时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社交目的。我们小的时候,被教育尊敬大的,大了以后被要求谦让小的。这里我干脆说一条原则,年龄与谦让无关。处于强势时,我们可以谦让弱者。处于弱势时,我们无需谦让。在神经病版故事里,孔融没有必要把大梨让给弟弟的原因就在于,他也是弱势的,他没有必要这么做。
我讲一个真事。我两个大学同学,一个家里打鱼,一个家里种地,日子都很紧。一年两个人申请奖学金,一个看另一个可怜,主动撤回了申请。结果呢,他俩都没戏。一个弄虚作假的学生会干部抢到了奖学金。这种谦让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所谓谦让,是我抢到了以后再跟你分。
谦让是美德,但是要讲原则。你有听说过哪个有着惊艳谦让史的伟人或名人吗?恐怕那些本可以成为伟人或名人的,把机会都让给别人了吧。
本来可以讲一个关于分配的智慧故事,千万不要讲成一个假道学的故事。
广告时间:
找专栏?在这里→爱童言-知乎专栏
在找微信号?在这里→爱童言微信公众号:arhats500或搜索爱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