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有哪些短小精悍却很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有哪些短小精悍却很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142 更新时间:2024/1/25 17:14:40

公众号云在西湖同发。

疫情凶猛,世事艰难。发点轻松点的话题,讲一些战争年代的趣事。

一、震抢俘虏

1947年的西北战场上,四纵警一旅(旅长兼政委高锦纯,参谋长刘懋功)在韩城和宜川战斗中俘敌3700多人。西北苦寒之地,物产不丰,人口稀少,部队吃粮十分困难,大规模征兵不现实,也养不起,所以部队的兵员主要靠俘虏兵补充。俘虏兵绝大多数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军事素质比翻身农民强得不是一点半点,只要思想上加以教育,完全可以转化为能征善战的“解放战士”,连训练都省了。所以打仗时,大家都愿意少毙伤,多俘虏。

刘懋功回忆录中提到,10月21日打下宜川后,警一旅三团把3700多名俘虏押到城北的河滩上,进行清理登记。这时二纵司令员王震同志来了,对三团团长葛海洲说:“把俘虏交给我,你们走吧!”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哪个部队俘虏的,归哪个部队处理。三团8月中旬在宁县九岘原与青海马家军作战时损失很大,这次抓这么多俘虏,正是补充兵员的好机会,葛海洲哪里舍得给王震。都交给王震,他回去也得挨批。于是他对王震说:“王司令员,这是我们俘虏的,我们自己得补充呀!”

王震生气了,说:“你不服从命令?听我的还是听你的?”顺手就把拄着的棍子敲了过来。葛海洲赶快躲开说:“司令员,那你也不能全要走呀?得给我们留一点!”王震也笑了,说:“好,一家一半!”他走到俘虏队伍前边,用棍子在河滩的沙地上划了一道说:“那边你带走,这边归我!”

葛海洲一看,王震那边一大半,这边只有一小半,但也不敢说什么,赶快把人带回来。当时刘懋功不在跟前,后来葛海洲说起“王司令抢俘虏”的故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大概王震觉得二纵打宜川抓的俘虏少,“吃了亏”,才亲自出马来“抢”。刘懋功提到,其实王震在他们心目中的威望非常高,南泥湾大生产搞得举世闻名,打起仗来亲临前沿、指挥若定,的确是一位难得的虎将。后来,王震还为这次举棍子的事,借着喝酒的机会向葛海洲道了歉。

二、陈锡联不认识金砖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召开木门会议,决定整编部队。会后,四个师扩编为四个军,计划编36个团,实际编了30个左右。陈锡联任30军88师263团政委。

1933年10月,30军政委李先念率88师、89师一部攻打达县。守敌刘存厚自恃达县易守难攻,天天饮酒作乐,最后当然是丢了城池。

打下城池后,缴获了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陈锡联他们都是一群没有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哪里见过这么多宝贝。一摞一摞的背装衣服,大量银元、金砖、金条。他们看得眼花缭乱,也闹了很多笑话。

有的同志把蜡纸钉起来当笔记本,却写不上字。有的把牙膏装在口袋里当糖吃。许多战士从来没有见过白面,就把成袋的白面搬到城墙上,码在一起做工事。陈昌浩看见后问他们:你们怎么把白面搬来做工事?

陈锡联自己闹了一个大大的笑话。他见过银元,但不认识金砖。晚上睡觉,床铺不稳当,他找来一些金砖当成铜块垫在床铺底下。还有一些干脆扔到粪坑里了(扔粪坑里是什么用意?)。第二天,李先念和总经理部(后勤部)主任郑义斋来到他的住处。郑义斋大吃一惊,质问他,怎么搞的,这么贵重的东西不上缴,竟然藏在铺底下?

陈锡联不解地说,有什么可藏的,都是铜块子,还有好多都扔进粪坑了,至于大惊小怪嘛。别说陈锡联和团里的干部战士不认识金砖,就连李先念也不认识,也跟着开了一回眼界。陈锡联和郑义斋赶紧召集人员,收集“铜块”,把扔到粪坑里的也捞了上来,全部上缴。多年以后,他们几个说起这件事,仍然觉得十分好笑!

三、调皮捣蛋的陈赓

陈赓的“调皮捣蛋”是出名的。上黄埔军校时,没少捉弄人。在延安学习开会,跑到讲台拿起毛主席的水杯就喝;有的女同志蹲下来方便,故意跑去掀人家的裙子;碰上好饭菜,故意吐点口水,然后自己吃独食。这样的事很多。

陈锡联回忆,1943年8月,时任太行三分区司令员的他到中央党校学习,经常与陈赓结伴去看朱老总。朱德的窑洞前有一棵果树(好像是苹果树)。每次到门口,陈赓先让他去敲门,然后自己用木棍或土块打果子下来。聊完天出来,陈赓就故作惊讶状,哇,怎么掉了这么多果子!出来送他们的朱德就说,既然掉了,你们拿回去吃吧。他俩就把口袋装得满满,回去吃几天。吃完了再去。貌似朱德后来识破了,果子熟了还故意不让康克清摘,专门留着给陈赓打。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员还要参加一些体力劳动。修延安机场的时候,陈锡联和陈赓经常结伴去推土垫场地。两人推一辆独轮车。陈赓提了一个建议,去机场的时候,他推陈锡联。从机场劳动回来,他坐车,陈锡联推车。陈锡联的心眼哪有陈赓多,就答应了。干了几天,陈锡联就大呼上当。

去机场的时候,还没劳动,身上有劲。干完活回来,筋疲力尽,还要推一个大活人。陈锡联不干了,要求陈赓推他回来。二人吵吵嚷嚷,最后商定一人一天换着推,这才了事。

四、两个残疾人合伙打野鸡

1947年陕北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加上胡马军队大肆洗劫,搞得老百姓生活很苦,西野吃饭也很成问题。部队常常处于断粮状态,主要吃南瓜和南瓜叶子,有时只能吃当作马料的黑豆,把黑豆压扁与粗糠、野菜熬成糊糊,陕北老百姓叫它“钱钱饭”,即使是这样的东西也不能吃饱。粮食成了制约西野继续在陕北生存、行动、战斗的大问题。贺龙动员晋西北人民勒紧腰带,抠出小米,用毛驴运到前线。为了转运粮食,晋西北的毛驴累死了很多。

打榆林前,迎来了南昌起义暨人民军队建军20周年纪念日。每年的8月1日,部队都要搞一些纪念活动,并尽可能改善一下伙食。可是到了1947年的建军节,什么也没的吃了。一纵纵队司令员贺炳炎拉上政委廖汉生去打野鸡。廖汉生色盲,看不清绿树从中的野鸡。贺炳炎的眼睛好,但只有一只左手,打枪受限制。于是贺炳炎提议,他负责发现目标,廖汉生负责开枪打。两个人漫山遍野转了半天,总算打到一只野鸡,拿回去下到锅里,又到纵队卫生部要了一撮盐,就这样过了一个建军节。

说起打野鸡,还有一个小故事。黄火青回忆,他1940年10月从新疆回到延安,准备到新四军五师当政委,由于交通不便,一时没有成行。他和杨勇住隔壁,两家关系处得很好。他有次买了一个10多斤重的猪头,两家分着吃。还有一次,两人背枪出去打野鸡,没打着,就在市场上买了一只回来充数。警卫员一看,咦,怎么野鸡身上没枪眼呢,一下给揭穿了。

五、秦基伟不认识电话

红军一开始打仗,传递命令主要靠传令兵和交通员,能用骑兵送信就很好了,后来才有了有线电话(抗战期间,杨成武的晋察冀一分区有线电话网络布设、维护得很好,为打破日军“扫荡”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后来才有无线电台。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红军在龙冈战斗中缴获了一部电台,但战士们并不认识电台,本着对敌人的仇恨,他们把这部原本能收能发的电台,砸成了一部只能收不能报的电台。

这不稀奇。别说基层指战员不认识电台,未来的国防部长秦基伟当上了团长,还不认识电话,更不会使用电话。

1933年反田颂“三路围攻”时,秦基伟担任红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团长,负责总部和首长的警卫工作,还要负责总部的一些勤杂事务。司政供各部门的首长都能调遣警卫团,尤其是后勤供给部门的任务最多。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使用警卫团十分频繁。秦基伟曾在他手下闹过一个笑话。

一天上午,秦基伟看见团部外面有几个战士拿着绳子在那里忙忙碌碌,这里拴一下,那里挂一下,也不知道忙什么,就没有过问。停了一会,几个战士把绳子牵到他的屋子里,其中一个战士递给他一样东西,两头弯弯的,黑黑的,光光的,手榴弹般大小。他问是什么东西。一个战士说,你放到耳边就知道了。

秦基伟一听,这下可了不得,吓了一大跳。里边有人说话呀。他以为几个战士变戏法开他玩笑,板下脸来要训人。战士们赶紧说:“秦团长你先别发火,这是电话,郑部长(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正在里面跟你说话哩。”

秦基伟将信将疑,但又不敢马虎,听了一会,还真是郑部长在说话。但说的什么,听不清楚,连听带猜,似乎是让他带人执行一项任务。郑部长讲完后,问他:“明白了吗?”他只好回答“明白了。”其实他一点也不明白。

放下电话后,秦基伟吆喝警卫员备马。在他的经历中,领导交代任务,从来都是面对面,说得细,听得清,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再问。郑部长要他带部队执行任务,这么大的事,在电话里说就算吗?

秦基伟带着警卫班骑马飞奔三十里路,一会就到了通江县城方面军总部,找到郑部长。郑部长一脸吃惊的样子,不是在电话里跟你说,让你去福阳坝吗?!

秦基伟说,这事得听领导当面交代,在电话中没听清楚,也信不过那玩意。郑部长听了,哈哈大笑,把眼泪都笑出来了,然后教育了他一番,都当团长了,要习惯用电话。

领导一发笑,秦基伟心里很难受。这件事虽然是个笑话,却使他在思想上受到了震动,引起了思考。他是农民出身,家乡又偏僻,没见过世面,这本来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但如今他是团长了,不能像过去那样子,只知道甩帽子、挥大刀片子喊冲锋。肩上的责任更大了,就必须学习,只有学习,才能适应新的职责。这以后,再去总部,他就有意识地往参谋处跑,去看新装备,学新武器,看地图,学地形学。一句话,对新鲜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

这次经历,也让秦基伟深刻认识到通讯联络的重要性。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部打进郑州,除了其它战绩以外,他最看重的就是缴获了一批通讯设备。他一直强调,任何情况下,通讯都要保持畅通。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后,志愿军第十五军奉令北撤。

值此紧要关头,他命令全军报话机全部开通,一个命令直接下到团,一个团长一个团长地叫出来,亲口交代任务。十五军部队因此得以迅速收拢,神速转移,基本上没吃大亏。不仅战斗部队收拢神速,勤杂分队也快速集中转移。只有军属高炮团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转移,在夜幕降临之前汽车结队前进,遭到敌机空袭,损失37毫米高炮十九门。再对比一下六十军的表现!

六、秦基伟为了见毛主席连买三双皮鞋

1953年朝鲜局势缓和之后,秦基伟奉召回国。六月上旬,他到达北京,几天后彭总打电话告诉他,要建议毛主席接见他一次。他感到很激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他从未在彭总领导下工作。在朝鲜战场上,十五军打得不错,彭总看在眼里。建议毛主席接见他,是表示对他、对十五军的一种嘉勉。

在等待的几天里,秦基伟也闹过一个笑话。他在朝鲜一直穿布鞋和军用胶鞋,得知毛主席要接见他,觉得穿一双松巴拉叽的布鞋去见领导,不成体统,于是到街上买了一双皮鞋。

他过去极少上街,买东西没经验,加上又是仓促地买,买回来一穿,小了。只好去买了第二双。第二双鞋在柜台试还好,稍大一点,就买回来了。第二天穿上去,越穿越不跟脚,步子一大就往下掉。他一怒之下,把鞋往床下一扔,又去买了第三双。有了两次经验,这一回他不紧不慢,左挑右拣,反复比试,终于买到了一双合脚的皮鞋。

1953年6月16日上午,军委办公厅通知秦基伟去见毛主席。见到伟大领袖,自然很激动,也有点紧张。领导问他抽不抽烟,他不好意思说抽,只好看着领导自己吞云吐雾。他于是给领导讲了一个笑话:干部战士情绪很高,都很乐观,打仗都很勇敢。战士们说,毛主席对我们最关心,专门给高岗副主席打电话,叫给志愿军吃好点。高岗副主席听错了,听成让给志愿军吃炒面,所以志愿军天天吃炒面。

伟大领袖听了,惊讶地说:我没有这样说呀!秦基伟说:是战士们讲高岗副主席的俏皮话,算是个笑话。伟大领袖听了哈哈大笑。

七、秦基伟与陈老总的交往

1957年7月,秦基伟从军事学院毕业后,到昆明军区担任司令员。他入校学习之前,担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昆明是我国通往亚非许多国家的主要空中通道。周恩来陈毅出访,经常路过昆明,在昆明小憩数日,这使他有较多机会接受他们的言传身教。

秦基伟与陈老总的接触,还是在解放郑州期间开始的,当时陈老总是中原军区副司令员,是他的领导。打下郑州之后,秦基伟担任郑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员。他们进城后,陈老总当晚就视察了市容,陈赓也去了。二陈要秦基伟掏腰包请客,三人上街,由于时间太晚,饭店都关门了。他们只好敲门进了一家小餐馆,陈赓亲自下厨,做了几碗肉丝面,大家吃得很高兴。

陈老总性格豪放直率,既有将帅风采,又有诗人激情,极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秦基伟也是一个好动分子,所以非常愿意跟陈老总在一起。陈老总也知道他爱玩,文体方面活跃,所以比较喜欢他。淮海战役期间,开会或战斗间隙相遇,有时陈老总就让他唱一段《借东风》。陈老总给他打板,唱到高兴处还会扯起嗓门给他喝彩。

陈老总爱吃肉,但因为体胖,保健医生和张茜一直对他多加限制,而他又总想摆脱这种限制。有时内部宴请时,他看见自己爱吃的肉菜上来了,就找个借口把张茜支开,比如说:“张茜,我的手绢在外间屋子的上衣口袋里,你去给我取来。”待张茜一走,他就大口大口地吃肉。

陈老总是四川人,对川菜情有独钟。阎红彦家的四川籍厨师做得一手好菜,特别是腌腊肉,是绝活。周总理、陈老总去阎家吃过一顿饭后,陈老总赞不绝口。以后他每次到昆明,只要阎红彦没主动发出邀请,他就会暗示阎红彦。阎红彦赶紧让夫人安排,并且每次都请上秦基伟作陪,吃点腊肉、腊口条、腊耳朵等腊味和三四个四川家常菜。陈老总每次都吃得很高兴。

陈老总爱看戏,有一次到昆明,在舞会上咬着秦基伟的耳边嘀咕,要看小戏。秦基伟问他:“老总,你爱看什么戏呢?”陈老总说:“这就不用问我了,你自己考虑吧!”又说:“你被打倒了没关系,我要被打倒了影响大,你安排小戏给我看,责任你自己负。”

秦基伟这下明白了,陈老总想看旧戏。当时正是戏剧革命时期,那些优秀的传统剧目被改得不伦不类,很煞风景。但是,旧戏都当封、资、修货色禁演了,演旧戏是要担风险的。后来他同阎红彦商量,大着胆子安排了三个折子戏,一折新戏做掩护,两折老戏走过场。陈老总比较满意。

1955年春,周总理和陈老总在雅加达参加万隆会议后,回到昆明。这次出访取得圆满成功,大家都很高兴。省里举行宴会为代表团接风。宴会上,群情热烈,大家频频举杯敬酒,形成一个个高潮。周总理那天放松了,满面春风,频频举杯。陈老总更是穿梭于各桌之间,四处挑战。乔冠华、陈家康都喝多了。

陈老总摇摇晃晃地拿过六个高脚酒杯,亲自把酒倒满,说:“秦基伟,你当我们四川人的女婿,我跟你干三杯!”秦基伟头皮一硬,连喝三杯。周总理笑着看他俩拼酒。陈老总说:“总理,你不能坐山观虎斗,秦基伟倚仗年轻欺负我们,你再跟他干杯。”周总理海量,虽然也喝了不少酒,但毫无醉意,言谈举止仍然从容自如,跟秦基伟干了一杯。秦基伟当时四十出头,饭量大,酒量大,胆子也大,一顿喝个斤把酒没有什么问题。

《开国元帅喝酒趣事》提到,1964年初春,陈老总随同周恩来访问亚非14国归来途经昆明时,同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斗酒,请周恩来做裁判。陈老总用了不少“战术动作”,最后还是坚持不住,连叫暂停,对秦基伟嚷道:“算喽算喽,秦基伟,我不跟你一般见识。喝酒你是喝不过我的,但是我不能眼看你犯错误,你不能再喝就算了,别放屁装在竹竿里充棍喽。”

后来陈毅一度想调秦基伟到外交部工作,并向军委提过。但秦基伟患有冠心病,军委没同意他去。他自己也不感到遗憾。确实,去外交部当副部长,哪有大区司令员来劲?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该不该讲老掉牙的中国历史故事给孩子听?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传统故事可以讲,推荐讲老三篇: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但是讲的角度不对,可能会有副作用。这里容我把我专栏文章贴过来一篇。和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相比,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最容易讲错的。孔融让梨主流有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融家传』里记录的:四岁的孔融和兄长们吃梨,他拿了最小的一个,并说:“我是小朋

  • 孩子必读的中华历史文化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谢邀。下面我说的基本上是大纲推荐读物以外的。《上下五千年》不错,或者订阅《意林》杂志少年版也可以,我们小时候有《东周列国志》等书籍,现在应到还有吧,那个也不错,还有前面的朋友提到的《世说新语》,如果要为学习打基础,《中华活页诗选》也不错,有古文有现代文。我个人比较倾向了解一定的中华历史作为积淀,然后

  • 如何写一个案例分析,或是写案例分析的步骤?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CaseStudy(案例分析)是大多数留学生们最常见的课堂作业或者课后论文类型,基本上CaseStudy的写作步骤是按照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情景解决问题这一种模式进行的,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通常是描述问题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把矛盾和冲突指出来。分析情景和问题这一部分不太容易,这一部分需要同学们借用

  • 有哪些很棒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这些堪称绝妙的古代典故,看完立马涨知识,轻松读懂文言文!每次阅读文言文时,总会碰到一些“古代典故”,它们看着似曾相识,却又说不出完整的意思。今天,纸条君就带来了7个广为流传的古代典故,听听唯美词语背后深藏的故事,一起长知识~赶快码住学习啦~典故一:二分明月典故二:庄周梦蝶典故三:莼鲈之思典故四:四

  •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为什么改名为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国家机构改革,将各地的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合并,合并进来后包括昌正旅游,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等管理部门皮蠢,所以更名为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燃迅陪育局。云蔚成,1984年-1988年期间担任所长,深圳“大家乐”活动创始人,曾任市文化局副局长、深圳有线电视台副台长、深圳高交会宣传办公室主任,现任深圳市文化

  • 中国文化历史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治世,大多国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轻摇赋税,疗养生息,为后面汉武帝的霸业奠定了根基;或者是想到唐朝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政治清明,知人善用,社会安定,为后面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但是很多国人不知道的是,在距现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王朝时,便出现了我

  • 有哪些经典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1981年,一研究生考察北京石经山,发现一座石碑,碑文内容惊得他目瞪口呆:山上石洞藏有佛祖舍利!1981年3月,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研究生罗,为了撰写毕业论文,只身一人来到北京石经山进行考察。这石经山素有“北京的敦煌”之称。1400多年前,隋朝高僧静琬担心灭佛运动再次发生,手写佛经全部化为灰烬,便在石经

  •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李二凤身上发生的几件事。1、玄武门事变逆风翻盘据《通鉴纪事本末》中记载,当时朝廷已经出现一种十分不正常的现象:“太子令,秦、齐王教与诏敕并行”,使得执行的官吏们“莫之所从,唯据得之先后为定”。加上太子咄咄逼人的政治攻势,使得二者之间关系更加对立。武德五年,在处理王世充集团的府库珍宝时,由于李世民拒绝

  • 文化历史典故内容(求一个历史典故的详细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谢邀,应该是楚庄王绝缨的典故。其实这种事一般把你自己写的描述往百度一放也就能搜到了。原文: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

  • 有什么英文诗歌或者故事是适合一个2-3分钟朗诵演绎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王尔德的《玫瑰与悲伤》RosesandRuebyOscarWildeCouldwedigupthislong-buriedtreasure,Wereitworththepleasure,Wenevercouldlearnlovessong,WearepartedtoolongCouldthe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