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90后,就主要谈谈9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吧。
9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如同当年的市集一样热闹,作家们就像街巷里各自身怀绝技的民间手艺人,他们的作品就和那些画出的糖人、捏出的面人一样诱人,而买书更划算的一点就在于,精神食粮的“赏味期限”要远比那些真正的糖人、面人长久得多。
最早接触中国儿童文学,有两本书值得一提:
我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源于董宏猷的这本《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这部梦幻体的长篇小说摹写了一百个中国孩子从四岁到十五岁曾经做过的、正在做着的以及将要做的梦。
(我爸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打算每年都把书中和我年纪一样大的小孩的梦读给我听,直到我年满十五岁。当然,这个构想没能坚持下来……因为我还没等到十五岁就自己把它读完了。)
刚上小学时,读到96年出版的这本《我要做好孩子》,相信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99年央视曾将它改编成同名电视剧搬上荧幕。
书中的小女孩金玲,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生,成绩中等,体型还有些微胖,她不是校花,不是公主,不是尖子生,可是,她的一举一动却真实而动人因为她就是那时活生生的我们。可想而知,作为一名刚进入学校的小屁孩儿,从书里看到自己的生活该是种多么神奇的体验。
印象深刻的还有这套《新编一千零一夜》,书里收录了各种各样有趣的童话、寓言和故事。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它“治理”熊孩子有奇效老师只需要拍拍这套书承诺说:“如果大家能安安静静上课,我就留出十分钟来念故事给大家听”,保管这节课就能上得特别顺利。
除了书之外,杂志也是阅读儿童文学故事的好地方。90年代,订阅杂志似乎还是件非常时髦的事儿,杂志的品类也十分丰富多样,光儿童文学这一类,就有《儿童文学》、《童话世界》、《童话大王》等多本优质刊物可供选择,每一本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上好一会儿。
既然提到《童话大王》,那就不得不提热闹派童话的代表人物:郑渊洁。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童话作家(几乎没有之一),郑渊洁的名字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如果每场狂欢都有一个热闹的开场,郑渊洁就是当年那位能让全场嗨到爆炸的传奇人物。
光是《童话大王》这份杂志,郑渊洁一个人就坚持写了30年,他笔下不仅仅有皮皮鲁、鲁西西、大灰狼罗克这些经典形象,还有舒克和贝塔、魔方大厦等诸多经典作品。
在他的作品里,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对道德的颂扬,他不告诉你世界是什么,但他告诉你这个世界可以是什么。他通过那些或荒诞或有趣的情节告诉孩子们,你们的成长也可以这样放肆、勇敢而充满乐趣。
郑渊洁总说,中国式教育只成全了孩子的记忆力,毁了孩子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则是一个民族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一直以来,他就像是一个能量充沛的斗士,用他孤独的一支笔,几十年如一日的和他的童话以外,现实以内的那些不尽人意的现实斗争。当年,他一人扮演两角,开写郑渊洁与皮皮鲁对话录,舒克贝塔辩论赛。郑渊洁与皮皮鲁一起抨击中国家长不恰当的教育子女的方式,舒克贝塔对应试教育进行了长久而深刻的剖析。它们在充斥着灌输式教育的课本和辅导书中,在娓娓道来着学习真美好的课外杂志中,在歌颂着老师和父母就是真理的各种作文中,显得那么茕茕孑立,格格不入。然而,他终究赢了。十几年后的社会,终于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终于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能够独立思考,有创造力,敢于自信地表达自己的人被视为宝贵的人才。社会的大染缸将曾经懵懂的少年千锤百炼,面对职场风云面不改色。但总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平等地对待周围每一个人,他们的爱心依然会被弱势群体感染,比起铁石心肠的职场动物,更像一个真正的人。他们应该就是长大了的皮皮鲁们。
引自豆瓣友邻这是只狐狸所写的《皮皮鲁传》书评《郑氏童话秘籍善良+想象力》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3396450/
9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家庭中既然有了郑渊洁这样一位飞扬跋扈的父亲般的人物,那么与之对应的,也有着一位温柔内敛的母亲般的人物,而这位像妈妈一样的儿童文学作家,就是秦文君。
秦文君笔下也有一对可爱的兄妹男生贾里讲义气、有时不守规矩但是心地善良,十分有男子气概;女生贾梅胆子略小,性格温柔而散漫,有些多愁善感,却又积极阳光。此外,古灵精怪的小鬼鲁智胜、独当一面的小丫林晓梅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也都一个个跃然纸上,极富感染力。
相比于郑渊洁的洒脱奔放,秦文君的作品少了许多天马行空的情节,却更加细腻和感性。犹记得小时候读《宝贝当家》中一篇名为《心香可人》的故事,两个女孩因为生活的错位而产生了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情感纠葛,对于尚且年幼的我而言,大约是首次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戏剧冲突所爆发出的情感张力,这种感觉至今都还记忆犹新。
秦文君笔下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幽默、没有那么新奇,可是却朴实而真切,蕴含着力量正是她的作品使我明白,生活平凡、琐碎,可又充满深情。
9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除了以上两位超级大咖之外,还有一套丛书你一定不能错过,那就是小布老虎丛书。丛书背后强大的作家阵容我至今看了都会惊叹,其中包括了北董、周锐、葛竞、班马、彭懿、薛涛、孙幼军、车培晶、汤素兰、常新港等多位对9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影响深远的作家。
如果想要全面而快速的了解或回顾9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基本状况和整体氛围,小布老虎丛书绝对是一个不二之选。
在这套丛书里,有可以任意缩小和放大的奶牛黑白花儿(《拇指牛》)、有能像飞盘一样飘行的小狗梅花A(《飞碟狗》)、还有来自外星的神秘大鸟雷雷(《神秘的大鸟》)……除了这些奇奇怪怪的生物,连人也都是千奇百怪,在此我直接列出几个书名大家感受一下:《我的妈妈是精灵》、《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爷爷铁床下的密室》、《我们的老师是狐仙》、《我的同桌是女妖》……
儿童有童真的心灵,但却没有具体展开它的形式,儿童文学家所要完成的就是能够展开这颗心灵的种种不同的构造形式……儿童文学不是儿童创作的文学,而是成年人创作的文学。作者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发挥的不是道德教化的作用,而是具体的、实际地展开儿童心灵的作用。王富仁《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呼唤儿童文学)》
在这套丛书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当年那些儿童文学作家们为“展开儿童心灵”所做的努力,可以看到他们为拓展孩子们想象力的边界、挖掘生活更多样的可能性所做的探索,这就是小布老虎丛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动。
……幸福的孩子有权利知道世界的真相,知道世界上很多孩子的生活并不如他们这般无忧无虑,电脑游戏、动漫、游乐园、歌星影星、超级市场、名牌服装,并不是全部真实的生活,人也不可能终生尽情驰骋于这些生活材质中。我们的孩子也需要粗糙一点的东西来磨砺他们的意志、情感,就像粗粮之于身体器官的意义。苦难经验、苦难体验,甚至明确说苦难教育是当今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必需内容之一,是生成他们健全人格的必然途径之一,是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负责的基本态度与行为。……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对现代化物质的迷恋,苦难的缺席,导致了儿童文学中人文精神的衰落。
引自《苦难的两种表达》来源http://www.xzbu.com/5/view-4146770.htm
如果说郑渊洁是“热闹派”童话的代表人物,那么曹文轩则可以说是“苦难派”儿童文学的代表人物了吧。他笔下的苦难不是类似于《西游记》中唐僧师徒需要披荆斩棘、斩妖除魔才能取得真经的那种简单粗暴的苦难,而是那渗透在人们骨子里的说不清又道不明的惆怅与彷徨,是对生活中不尽人意之事的隐忍与抗争。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不是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曹文轩
实际上,我直到上高二的时候才读到曹文轩的作品,而这碰巧又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年纪,因为如果年龄太小、阅历太少可能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他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那种“苦难美学”;如果年龄再大一点,可能自己又没有了青春时期那种敏锐的感知能力。
在曹文轩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类似瓦房、大河、麦田、芦苇这样的意象,他的文字纯粹到仿佛拥有让人读到后感觉呼吸都变得更加清新的的力量。你会不知不觉地就跟随着他的笔触掉进《草房子》中的油麻地、《青铜葵花》中的葵花田、《细米》中的稻香渡,结识那一个个有着坚毅神情的少年、美得像梦一般的少女……读之前真的难以想象,非梦幻体题材的文学作品竟也能有如此惊人的代入感,他就像是以文字为墨,将乡野之美绘成了如诗的画卷;以文字为刀,一点一点地将这些人物形象刻在你的心上。
他的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达深刻之处;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
在本专题的最后,我还想提及一本特别的书: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在流行熊猫是国宝的岁月里,我狂热地喜欢上了蛤蟆。别人都叫它青蛙,但我觉着绕口。我迷恋蛤蟆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它在半夜里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叫喊声。
书里的第一段话,就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时候看这本书,总觉得胸闷气短,和其他甜腻、轻逸、或新奇或搞怪的文学作品完全不一样,和曹文轩的“苦难美学”也不一样,它使人感觉沉重,异常而纯粹地沉重。起初我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一本号称“空气是免费的”的书会让人感觉窒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不断丰富,我终于明白了这份沉重的窒息感它的名字就叫做: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果然,当我进入本书在豆瓣的页面,其中喜欢读"空气是免费的"的人也喜欢这一栏里就列出了这些书:《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局外人》……作为一本儿童文学,却能与这些世界名著归为一类,可想而知这立意对于十岁出头的孩童而言也未免太过高深读第一遍时也的确想过放弃。可在时光的洪流中,这本书却巍然不动,在我的记忆中显现出了愈发清晰的模样,也散发出了愈发耀眼的光芒。
我时常会想,这世上究竟是否存在绝对而纯粹的自由?或许青草味口香糖就是答案。
写这篇推文,感觉美好却又悲哀。
美好的是回忆过往,我曾拥有童年,我的成长也曾有这些儿童文学相伴,我的小小世界有无数位儿童文学作家为我守护。现如今,我穷尽脑中的词句,也形容不出当年这些儿童文学作家所带给我的那些极为珍贵的阅读体验。
悲哀的却是,现在的儿童几乎都没有了儿童的样子,大多都被过早的塑造成为了标准化的成人,他们待人接物、举手投足之间流露的不是童真与活力,而是老练甚至漠然。
而中国儿童文学的现状,更是一反当年闹市般蓬勃的发展态势,就像是变成了一门濒临失传的民间老手艺,随着那些街头巷尾的民间手艺人一起,逐渐消失在无数个书架上。
我希望,至少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
附书单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董宏猷
《我要做个好孩子》黄蓓佳
《新编一千零一夜童话寓言故事》
《皮皮鲁传》、《鲁西西传》郑渊洁
《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秦文君
《宝贝当家》秦文君
《拇指牛》、《飞碟狗》北董
《神秘的大鸟》孙幼军
《我的妈妈是精灵》陈丹燕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杨鹏
《爷爷铁床下的密室》、《我的同桌是女妖》车培晶
《我们的老师是狐仙》车培晶
《草房子》、《青铜葵花》、《细米》曹文轩
《空气是免费的》常新港
延伸阅读
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王富仁
https://wenku.baidu.com/view/415f9a3d0912a2161479293a.html
苦难的两种表达
http://www.xzbu.com/5/view-4146770.htm
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儿童文学创作为例
http://www.doc88.com/p-1941584675033.html
关于20世纪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文化反思
http://www.doc88.com/p-6075982040082.html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
http://www.xzbu.com/5/view-1923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