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

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769 更新时间:2024/1/3 12:03:38

谢谢悟空邀请!

大圣悟空又给我出题目了,题目是“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讲个历史小故事:在王羲之作古之后,有一次谢安问王献之:”君书何如右军?“,王献之回答说:”故当胜。“,由此可知,王献之自视极高,自认为自己的书法水平超过其父王羲之了。而在我看来,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都还没能超过王羲之。但王献之在王羲之的书法基础上有发展和创新,这是不争历史事实。

至于王献之的艺术观是指什么艺术观,提问者没明示。以我个人的认识水平,是这样理解的,张怀在《书断》行书篇中有一段记载说:“献之常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这恐怕是表达王献之的艺术观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王献之,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开创了新体,即所谓”一笔书“的连绵草法,为后世的张旭怀素的狂草形成以及颜真卿行书风格的形成都提供了积极的思路。其中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和《中秋帖》对后世行草书的影响最大,而《洛神赋十三行》小楷帖对后世小楷书的影响最大,由于王献之小楷是对王羲之小楷书的改革,这种改革的精神也就迪了后来的傅山、刘墉、黄道周等书家小楷风格各具的导源。

我认为王献之和王羲之父子已形成一个独特二王书法体系,是一个不可被分割的整体,他们父子二人已经是魏晋书风的杰出代表人物。

以下发几张二王的珍稀书法图片供大家欣赏,如您喜欢请为我点赞,谢谢!

以上是王羲之的《姨母帖》

以上是王羲之的《行穰帖》

以上是王羲之的《初月帖》局部

以上是宋拓大观帖太清楼帖王献之书法翻墨本局部

以上是王献之的《兰草帖》

王献之如其父亲王羲之一样,在书法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甚至在唐代以前,其影响还超过了王羲之。只是由于唐太宗更喜欢王羲之的书法,王献之的名声渐渐湮没于父亲的名声之下。青少年时,王献之在父亲的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历史上留下了关于王羲之告诉王献之要写干十八缸水,王献之写字王羲之从背后猛抽毛笔等故事,反应了王羲之对王献之的教导。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与几个哥哥相比,王献之志存高远。在跟父亲学习书法的同时,他还学习张芝的草书,变王羲之的草书字字独立为字间相连较多,变王羲之内的笔法为外拓的笔法,反应出王献之不因循守旧而勇于开拓的精神。所以在唐以前的一两百年里,王献之在书法上的影响力,实际上是大于父亲的。宋朝的米芾十分推崇王献之而非王羲之。但这只能说,王氏父子在书法成就上,各有千秋,父子俩同时奠定了中国书法审美的基础,二王声名冠千年,至今尚为后人传。所以在书法学习上,我们既要遵从传统,又要向王献之那样,不因循守旧,勇于探索,有所创新。

年近50还能练书法吗?

练书法是为了让自己静下来,尽情享受练习书法的过程,在练习、创作过程中领悟人生、陶冶情操。

经过长期修炼既能提高书法水平,又能静极生动,调身调息,有利于身心健康。

因此,只要身体状况允许,练习书法什么时候都不晚。要想当书法家,就要从小开始,并且要延请名师精心指导才行。

我今年56岁。

每天平均练书法4小时。500个楷书,1000个草字。

原因主要是喜欢。其次是圆儿时的梦想。

记得念初一时,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是关于王献之练书法的。说王献之练了多年的书法,自认为好了,就写了许多给他父亲王羲之评判。他父亲看完,没说什么,只在一个大字下加了一点。王献之又把这些字拿给母亲看,母亲看完。说了句话:“吾儿用了三缸水,只有一点象羲之”。王献之听了,虽然很难受,但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勤奋地练字。终于成为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这个故事深深地启发了我,亦给我许多鼓励。也让我喜欢上了书法。

但是,因家乡在云贵高原深处,当时我们家贫,连个填红本都买不起,也不知有字帖之类书藉。更不要说找老师学写字了。

真到二十多岁后,才有条件接触书法这门艺术。但所工作的矿山仍然不能具备学习书法的环境。只能在空闲时间在区队的办公室内写几下。

后工作变动,虽有了更好环境,却工作繁忙,亦没时间练字。

现条件稍好一些,就想着练书法。

只要没特别的事,每天中午两小时,晚上两小时就练字。

当然,现在练字,不是想成为什么书法家,更不是要靠写字挣钱。

纯粹是爱好。是对中国字的喜欢,是对书法艺术的沉迷。

在近年的练字过程中,我体会到沉浸在写字中的沉静之美。那是一种无我之境,自由而丰富,浪漫而充实。

写字,让心宁静,让气平和。

写字,能追古怀今,抚字思贤。

写字,睹字意之远,摹笔法之妙,窥结构之奇,追线条之美,叹点划之变,观章法之巧,读篇章之韵,品创作之味……

写字,让自己学会纯粹。

写字,让日子变得丰满。

写字,让思想更加明静。

写字,一种雅致高尚的事业。

写字,中华儿女血脉中流淌着的永恒的美丽符号和记忆。

是一种传承。

是一种责任。

是一种使命。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学书法写半年是什么效果?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学书法半年后看效果要因人而宜。练书法,无论是硬笔或是软笔坚持练是第一动力。第二要临帖,开始练书法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自已自创字体,要耐心认真的模仿帖子,字的结构笔划轨迹,弄清后下笔试写。反复练书法,主要掌握字的偏旁部手,上下结构的字,因汉字是方形的,对每字要组成方形,下一步笔划搭配合适。俗话说得好:铁

  • 丝绸在中国古代代表什么和什么的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代表中国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经济自信和战略自信。迄今为止,丝绸之路还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

  • 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但实际上学习王献之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王献之最精彩的书法是什么?王献之最精彩的书法是草书,如果说王献之有强于他父亲的书法,那就是草书!可是,为什么学王献之的草书人不是很多呢?因为王献之草书承上启下的地位所造成的!你想前面有张芝那个大神存在,谁愿意学张芝?或许说不是不愿意学,是太难学了!后面呢?张怀被后人捧到什么地位了?草圣!可是世人忽略

  • 中国古代与西方贸易往来的主要商品有丝绸,茶叶,瓷器,香料,为什么偏偏叫丝绸之路?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 古代学习王羲之笔法最得要领的是哪一位书法家?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用笔千古不易,我书意造本无法!故得笔法非苏轼不可。古人书法家大多习学王羲之,比如颜真卿也先学王后来独创一家。我觉得学王最好的应是赵孟,赵孟曾数遍临习《兰亭集序》,赵孟的行草书作品众多,他的行书如《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雪晴云散帖》、《赤壁赋》等为其代表作,其中好多笔法皆来自兰亭。赵孟创建赵

  • 丝绸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娅娅零作为“新匠人加速计划”合作伙伴,致力于宣传国货,致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你也是专注、偏执,具有新审美,新技术,新潮流的匠人,欢迎加入娅娅零的后宫团~~G20峰会国礼醉人2016年G20的召开,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峰会上各个角落融入的中国文化艺术元素也惊艳了世界。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

  • 我国有棉花,皮,毛,丝绸等深加工历史,最早发现丝绸的记录源于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你好!最早发现丝绸的记录源于《尚书禹贡》中的一段文字: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译文:那里的田地是第六等,赋税是第九等,耕作了十三年才与其它八个州相同。那里的贡物是漆和丝,还有那竹筐装着的彩绸。进贡的船只行于济水、漯水到达黄河。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

  • 欧阳中石先生为什么说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学习书法,既要学习,也要练习,这是一个整体。重学轻练,或重练轻学都是不对的,我的回答是否正确,请朋友们指教。学书法当然要练,不练是不可能掌握和运用好书法技法的。子曰:“学而时识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书法是学出来而不是练出来的,强调的是要学思结合,不能埋头傻练而已。谢谢邀

  • 中国丝绸是如何传播中华文明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丝绸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是中国古代三大代表性物质文化即“丝绸、陶瓷和茶叶”最早展现在世界视野的。西方世界最早称呼中国“赛丽斯”即丝绸的意思,后来随着大量的陶瓷外销,逐渐的以China称呼中国了。感谢邀请。我们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一个小故事,公元某一年,凯撒大帝向人民讲话的时候,身上的

  • 从小受到家族的影响,王献之在书法上,是怎样获得成功的?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书法家,家里排行老七,六个哥哥虽然书法都有成就,但最成功者却是王献之。除了过人的天赋,他靠的更多的是勤奋!十多岁时他的字就写的有板有眼,就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五年应该可以了吧?”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十八大缸水说,你写完这十八大缸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