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学书法写半年是什么效果?

学书法写半年是什么效果?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828 更新时间:2024/1/28 14:02:54

学书法半年后看效果要因人而宜。

练书法,无论是硬笔或是软笔坚持练是第一动力。第二要临帖,开始练书法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自已自创字体,要耐心认真的模仿帖子,字的结构笔划轨迹,弄清后下笔试写。反复练书法,主要掌握字的偏旁部手,上下结构的字,因汉字是方形的,对每字要组成方形,下一步笔划搭配合适。俗话说得好: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只要硬笔书法写好啦,再去练毛笔书法就容易的多啦。经过半年努力,所写字体入门起大变化。虽我不是书法家,是我切身经历和感受。如有不妥之处,请老师们纠正和指教!!

王献之是如何超越王羲之的?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父子书法家,被后世合称“二王”,在古代书家的排序中,有“古之四贤”的说法,王氏父子就是其中二贤,占了一半。

历代关于二王父子水平的争论不断,以唐代为分界线,在东晋到唐的这段历史中,实际上王献之作为儿子,在书坛的地位曾经一度超越了父亲。

从影响力说古人对王献之的推崇超越其父

梁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这是对四贤的评述,遣词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王献之“冠世”的名声是对其水平和影响的综合评价,而对于张芝、钟繇、王羲之多是书法风格和书法技法的一种描述,由此可见,在唐前王献之的影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爱好书法的帝王都是推崇王羲之的。

梁武帝萧衍就是王羲之的“头号粉丝”,当然我们也知道的唐太宗同样是推崇王羲之的。

梁代陶弘景曾在与梁武帝讨论书法的奏章中说:“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固然有梁武帝极力推崇,但是在那个时代,人人都崇尚王献之,由此可见一斑。

从技法上说,王献之对王羲之有革新

唐代书论家张怀的《书断》完整的记录了王献之劝王羲之独辟蹊径,创设新体的建议:

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所以张怀对王献之同样推崇备至,他称赞王献之“才高识远”。如果张怀所言非虚,那么王羲之因破旧创新而得到的“书圣”地位,同样有王献之的功劳。

也就是说,书法“新体”是羲献父子一同创立的。

在技法领域,王羲之将古人用笔简化,以简化隶书用笔方式的“一直下法”取代过去的“篆籀绞转法”,王羲之的书法章法特点,是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比较少,多数讲究单字的关系。

而王献之则是回到篆籀古法当中,以古法写写王羲之新体,另立面貌,王献之的作品被列入“神品”,在王羲之已经抵定地位的北宋,米芾曾经为王献之打抱不平:“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

既然王献之更为人所爱,为何父名大于子名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留下了很多佳话,譬如“巧取兰亭序”,收集天下王羲之墨迹等等。

但是,如果我们去看唐太宗的书法,赫然发现,他那么喜欢王羲之,书法却是在学王献之!

实际上整个唐代,崇尚大王而贬小王的情况比较盛行。

例如孙过庭在书谱中,就曾以“孝”的价值观将王羲之的书法水平抬高。

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书谱》以孝道的理念去看,王献之自己认为胜过他的父亲这种话当然是很过分的。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子不如父更多是因为价值观的取向而导致的,实际上王献之明显的更受欢迎,也更多的为艺术家所称赞。

总结

王献之超越其父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

一是他技法上的突破。

另外一个就是王献之实际上整体受欢迎程度大过王羲之。不论唐前唐后,很多知名的书法家如唐太宗、米芾,名为学羲之,实学王献之。古人的这种心口不一,实际上也为我们的判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说实在的,若论王献之如何超越了王羲之非常不容易,但是讲几句青出于蓝还是可以的。

谢邀!据一些资料记载,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在书法方面主修草书和隶书。王献之之所以在书法上有所造诣,与王献之勤奋刻苦的练习分不开的,小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王献之在书房练习书法,凑巧王羲之回来,见儿子正在学习书法,王羲之见状很高兴,夸奖了儿子几句,并在儿子临摹练习作品中,写了一个“点”。王羲之离开书房后,王献之悄悄的把自己得意作品,让他的母亲观赏,也想获得他母亲的表扬。然而,他的母亲说满篇的临摹练习作品,只有王羲之随手写的“点”字,书写的不错。这件事对王献之的触动很大。之后,王献之练习书法更加刻苦了。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据说王献之新婚的时候,在睡觉时,还用手在他妻子的背上,练习一些字的书写方法。

当然王献之在书法艺术方面,不仅不守旧,而且有所创新,尤其是王献之的草书,润秀、自然、大气。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贴》被书法界推崇备至。清朝乾隆皇帝将《中秋贴》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丝绸在中国古代代表什么和什么的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代表中国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经济自信和战略自信。迄今为止,丝绸之路还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

  • 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但实际上学习王献之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王献之最精彩的书法是什么?王献之最精彩的书法是草书,如果说王献之有强于他父亲的书法,那就是草书!可是,为什么学王献之的草书人不是很多呢?因为王献之草书承上启下的地位所造成的!你想前面有张芝那个大神存在,谁愿意学张芝?或许说不是不愿意学,是太难学了!后面呢?张怀被后人捧到什么地位了?草圣!可是世人忽略

  • 中国古代与西方贸易往来的主要商品有丝绸,茶叶,瓷器,香料,为什么偏偏叫丝绸之路?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 古代学习王羲之笔法最得要领的是哪一位书法家?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用笔千古不易,我书意造本无法!故得笔法非苏轼不可。古人书法家大多习学王羲之,比如颜真卿也先学王后来独创一家。我觉得学王最好的应是赵孟,赵孟曾数遍临习《兰亭集序》,赵孟的行草书作品众多,他的行书如《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雪晴云散帖》、《赤壁赋》等为其代表作,其中好多笔法皆来自兰亭。赵孟创建赵

  • 丝绸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娅娅零作为“新匠人加速计划”合作伙伴,致力于宣传国货,致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你也是专注、偏执,具有新审美,新技术,新潮流的匠人,欢迎加入娅娅零的后宫团~~G20峰会国礼醉人2016年G20的召开,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峰会上各个角落融入的中国文化艺术元素也惊艳了世界。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

  • 我国有棉花,皮,毛,丝绸等深加工历史,最早发现丝绸的记录源于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你好!最早发现丝绸的记录源于《尚书禹贡》中的一段文字: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译文:那里的田地是第六等,赋税是第九等,耕作了十三年才与其它八个州相同。那里的贡物是漆和丝,还有那竹筐装着的彩绸。进贡的船只行于济水、漯水到达黄河。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

  • 欧阳中石先生为什么说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学习书法,既要学习,也要练习,这是一个整体。重学轻练,或重练轻学都是不对的,我的回答是否正确,请朋友们指教。学书法当然要练,不练是不可能掌握和运用好书法技法的。子曰:“学而时识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书法是学出来而不是练出来的,强调的是要学思结合,不能埋头傻练而已。谢谢邀

  • 中国丝绸是如何传播中华文明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丝绸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是中国古代三大代表性物质文化即“丝绸、陶瓷和茶叶”最早展现在世界视野的。西方世界最早称呼中国“赛丽斯”即丝绸的意思,后来随着大量的陶瓷外销,逐渐的以China称呼中国了。感谢邀请。我们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一个小故事,公元某一年,凯撒大帝向人民讲话的时候,身上的

  • 从小受到家族的影响,王献之在书法上,是怎样获得成功的?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书法家,家里排行老七,六个哥哥虽然书法都有成就,但最成功者却是王献之。除了过人的天赋,他靠的更多的是勤奋!十多岁时他的字就写的有板有眼,就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五年应该可以了吧?”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十八大缸水说,你写完这十八大缸水也

  •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对后世哪些书法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题主这个问题,是个很有学术味道的问题。就王献之书风对后世的影响,说说我的认识和看法。一,在二王同代的东晋以及之后的南朝宋,齐,梁,陈时期,王献之的创立的“外拓”笔法,就是以圆转为主的,潇洒劲健,纵逸流美书风,被绝大多数书家所钟爱继承。当时著名书家王氏一门中,王徽之,王玄之,王凝之,王操之,王,王志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