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半年后看效果要因人而宜。
练书法,无论是硬笔或是软笔坚持练是第一动力。第二要临帖,开始练书法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自已自创字体,要耐心认真的模仿帖子,字的结构笔划轨迹,弄清后下笔试写。反复练书法,主要掌握字的偏旁部手,上下结构的字,因汉字是方形的,对每字要组成方形,下一步笔划搭配合适。俗话说得好: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只要硬笔书法写好啦,再去练毛笔书法就容易的多啦。经过半年努力,所写字体入门起大变化。虽我不是书法家,是我切身经历和感受。如有不妥之处,请老师们纠正和指教!!
王献之是如何超越王羲之的?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父子书法家,被后世合称“二王”,在古代书家的排序中,有“古之四贤”的说法,王氏父子就是其中二贤,占了一半。
历代关于二王父子水平的争论不断,以唐代为分界线,在东晋到唐的这段历史中,实际上王献之作为儿子,在书坛的地位曾经一度超越了父亲。
从影响力说古人对王献之的推崇超越其父
梁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这是对四贤的评述,遣词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王献之“冠世”的名声是对其水平和影响的综合评价,而对于张芝、钟繇、王羲之多是书法风格和书法技法的一种描述,由此可见,在唐前王献之的影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爱好书法的帝王都是推崇王羲之的。
梁武帝萧衍就是王羲之的“头号粉丝”,当然我们也知道的唐太宗同样是推崇王羲之的。
梁代陶弘景曾在与梁武帝讨论书法的奏章中说:“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固然有梁武帝极力推崇,但是在那个时代,人人都崇尚王献之,由此可见一斑。
从技法上说,王献之对王羲之有革新
唐代书论家张怀的《书断》完整的记录了王献之劝王羲之独辟蹊径,创设新体的建议:
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所以张怀对王献之同样推崇备至,他称赞王献之“才高识远”。如果张怀所言非虚,那么王羲之因破旧创新而得到的“书圣”地位,同样有王献之的功劳。
也就是说,书法“新体”是羲献父子一同创立的。
在技法领域,王羲之将古人用笔简化,以简化隶书用笔方式的“一直下法”取代过去的“篆籀绞转法”,王羲之的书法章法特点,是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比较少,多数讲究单字的关系。
而王献之则是回到篆籀古法当中,以古法写写王羲之新体,另立面貌,王献之的作品被列入“神品”,在王羲之已经抵定地位的北宋,米芾曾经为王献之打抱不平:“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
既然王献之更为人所爱,为何父名大于子名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留下了很多佳话,譬如“巧取兰亭序”,收集天下王羲之墨迹等等。
但是,如果我们去看唐太宗的书法,赫然发现,他那么喜欢王羲之,书法却是在学王献之!
实际上整个唐代,崇尚大王而贬小王的情况比较盛行。
例如孙过庭在书谱中,就曾以“孝”的价值观将王羲之的书法水平抬高。
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书谱》以孝道的理念去看,王献之自己认为胜过他的父亲这种话当然是很过分的。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子不如父更多是因为价值观的取向而导致的,实际上王献之明显的更受欢迎,也更多的为艺术家所称赞。
总结
王献之超越其父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
一是他技法上的突破。
另外一个就是王献之实际上整体受欢迎程度大过王羲之。不论唐前唐后,很多知名的书法家如唐太宗、米芾,名为学羲之,实学王献之。古人的这种心口不一,实际上也为我们的判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说实在的,若论王献之如何超越了王羲之非常不容易,但是讲几句青出于蓝还是可以的。
谢邀!据一些资料记载,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在书法方面主修草书和隶书。王献之之所以在书法上有所造诣,与王献之勤奋刻苦的练习分不开的,小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王献之在书房练习书法,凑巧王羲之回来,见儿子正在学习书法,王羲之见状很高兴,夸奖了儿子几句,并在儿子临摹练习作品中,写了一个“点”。王羲之离开书房后,王献之悄悄的把自己得意作品,让他的母亲观赏,也想获得他母亲的表扬。然而,他的母亲说满篇的临摹练习作品,只有王羲之随手写的“点”字,书写的不错。这件事对王献之的触动很大。之后,王献之练习书法更加刻苦了。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据说王献之新婚的时候,在睡觉时,还用手在他妻子的背上,练习一些字的书写方法。
当然王献之在书法艺术方面,不仅不守旧,而且有所创新,尤其是王献之的草书,润秀、自然、大气。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贴》被书法界推崇备至。清朝乾隆皇帝将《中秋贴》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