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一下看法:图中左侧照片是了庵清欲的书法(局部)
看上去确实很像赵孟的书法风格,在元代至少有将近
一半的学书法的人都写赵孟,应该说,
了庵和尚的字是学的最地道的一批人中之一,他们这种
学习就是一种膜拜式的学习,不折不扣,一丝不苟,
这是古人的人性使然,简单纯粹,不带功利心,我喜欢
就彻底照搬,做一个忠实的门徒,在元代可以找到一大批
像了庵清欲这样的人,正是这样,反而使得赵孟的书法
就有了更广泛的传播,赵体书法作为一个强烈明显的符号
被时代所记忆,并深深地影响着以后的历史,所以“赵楷”
这个元代的产物能与唐代
是有雄厚的大众基础的。
了庵清欲比赵孟小34岁,了庵学书法的年纪我们以六岁
时算起,那时赵孟40岁,正是赵孟人生书法创作最
活跃,影响力开始爆发的时期,他们二人生活和活动的
区域就在江浙一带,相距不远,按当时赵孟的名气,
了庵拜在赵孟的门下是十分可能的(当然这是我的猜测)
即便了庵没有成为入室弟子,但得到赵孟当面指导的
机率应该相当大,在加上了庵清欲一直在寺庙为僧,这种
人的内心更单纯执着,所以把心思全部放在赵孟的书法
上不走样的努力学习是完全可能的。所以,了庵和尚
成为赵字的书写大师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图中右侧照片作品:赵孟【千字文】临摹作品(局部)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元代卷(赵孟篇)
如何看待一代“书坛盟主”赵孟对中国书法所作出的贡献?
赵孟简化了笔法,使很多人从难以学通的颜柳字中解放出来,确实是有贡献的
大家好,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于分享书法文化。
关于“书坛盟主”赵孟对中国书法的贡献,我下面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背景。北宋初期的书法,主要是受五代十国时的杨凝式影响,而从苏轼开始提出书法“尚意”的概念后,才逐渐形成了北宋“尚意”的书风,这是有别于晋代尚韵、唐代尚法的书法。所以宋代好几百年几乎没有像样的楷书大家出来,他们学书的启蒙基本上都是唐代的书家,特别是颜真卿,苏轼作为大宋文坛的牛耳,对颜真卿更是力捧。虽然“宋四家”于二王也有学习,但不是很深入。而到了南宋的时候,这种情况每况愈下,大家更是连唐人都不怎么学了,几乎都是学习宋四家的书法。当然这样不能怪大家,因为连年战火,很多晋唐法帖世所罕见,连《定武兰亭》的刻石那么珍贵的东西都能搞丢了,别说其他的了。就连宋高宗赵构都要花大把银子去民间搜寻古贴。宋高宗赵构算是南宋复古运动的主要力量了,而他学书法刚开始也是学的苏轼和黄庭坚的字,后期才开始学习二王的书法。所以到了南宋末年,书坛颓废已久。
赵孟学书经历。赵孟书法初期就是学习宋高宗的字,而宋高宗复古的书法理论和观点也同时影响着他。因此后来他就深入的开始学习二王,他是先从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入手,然后是《黄庭经》、《孝女曹娥碑》、王献之的《洛神赋》等等,再后来学习《兰亭序》等行书字帖,最后进入二王堂奥。
赵孟的贡献。入仕后,凭借自身的影响力,迅速找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鲜于枢、邓文原、李倜等,一起推崇二王,倡导复兴古法。特别是这几个在杭州的十多年时间,组织了当地的文化圈,推动文化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倡导大家学习魏晋古法。还有一次奉召入京写《藏经》,皇帝允许他带了二十几个人一起去,这一次真正确立了他的“书坛盟主”的位置。
因为他的贡献如此之大,后世对他的评价也非常的高,元人来曾经有诗赞他:“雅知国灭史不灭,家声无愧三百年。”蒙古铁蹄征服了南宋,赵子昂作为宋王朝后裔,以优秀的文化征服了大汗的子孙。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他做到了薪火不灭,古法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