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客家文化节

客家文化节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44 更新时间:2024/1/23 12:14:58

新界石门上周末有一个“客家化节”,由1926年成立的乡议局举办。据说该活动由申请到开办超过一年,准备时间不可谓不充分,但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毕竟这是乡议局的首办。

陈嘉敏校长是今次客家文化节的操盘手。她是青衣岛的客家原住民,从加拿大学成返港一直扎根社区,早在1988年已成为葵青区第一位女性区议员,亦是当年最年轻的议员。她看到笔者头客家农妇的凉帽,一身传统装束,笑说怎么就没想到这些像征客家的招牌道具。不过,我们俩都异口同声说,“没关系,还有下次”。

嘉敏说,“最意想不到的是,被师傅拉上台示范客家功夫之东江周家螳螂拳”。她跟师傅天来其实只上了三堂课,但身手不凡,精神更是可嘉,全场拍烂手掌,真系“表姐你好嘢”。

香港地生活节奏很快,平时各有各忙,所以参加客家文化节的一大开心事就是能见到众多新朋旧友,包括两岸客家联会会长江全孚,还有都是客家籍的明星郑文雅小姐、邓达智先生、凤凰卫视主持人曾静漪小姐、客家语言学家镇发教授等等。

过客家节庆,重在参与互动,除了弘扬逾三百年历史的客家功夫,展示“三步箭”、“三箭摇桥”、“四板惊劲”等基本拳术套路,还有客家山歌表演、迷你麒麟扎作、茶粿作坊、客家小食摊位等,增加了互动及娱乐性。但有些环节彩排不足,如一群客家妹手执歌纸低头吟,感觉在“读山歌而不是唱山歌”。

舞麒麟绝对是客家节庆的传统特色。客家人视麒麟为瑞兽,可化解煞气,趋吉避凶。在早期的山区乡村,舞麒麟集健身、娱乐、保卫家园及宗教仪式于一身。现时在香港新界舞麒麟,成为社区和谐以及客家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扎作工作坊的邓肇麟在现场表示,“要制作一头麒麟,由扎作到铺纸上色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今次特意以迷你形式来进行,让市民可以浅尝体验”。

茶粿是香港客家最流行的小食。一大班“客家厨娘”在现场作坊忙得热火朝天,凭添节庆气氛。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现场图文并茂介绍的《九大簋-香港客家传统饮食文化》。陈嘉敏对笔者表示,筹办今次活动最难忘的经历,是落乡请教沙头角担水坑村村长及几位制作九大簋嘅师傅。由于一班师傅各有各忙,所以好难约,“但系我哋好坚持”,“见到被访者愈讲愈兴奋嘅情况令我觉得非温馨,今日能够以兄弟班制作九大簋嘅模式真系唔容易!”

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研究发展经理黄君健表示,客家九大簋文化已经失传,但由于近年很多人对这种饮食文化产生兴趣,再掀热潮。

但是,据笔者粗浅的研究,九大簋不是客家独有,广府也流行。“九大簋”的“簋”,是古代用用放置食物之器皿,圆、方形状兼备,材质由木制、陶制、铜制兼有。

簋最早在商周时期已出现,可见此器物的历史与“鼎”不遑多让。广东省三水县金本镇(今佛山市三水区)曾经出土东汉前期一座古墓,见粤人所称的“簋”,可装五至六斤米饭。九个“超大碗”,如果按当今普通人的食量,可供逾百人享用。换言之,九大簋只在宴席出现,不是家常便饭。

至于“九大”,象征“风、云、雷、雨、海、火、水、地、天”,乃万物之最。置一桌之上,意涵丰盛且隆重。在客家传统村落的宴席,每枱都有九款菜式,每道菜都用鸡公碗盛载,在宗族祠堂外摆数十围枱,盛大场面足以昭示客家人聚族而居、抱团兴旺的习俗。

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客家九大簋在食材方面有其特色,概括而论就是“土法上马,就地取材”。没有牛肉,因为在农耕岁月,牛是耕民的“最佳拍档”。香港新界的九大簋没有固定菜式,而是“各处乡村各处例”,猪皮、萝卜、香菇、鸡脚、鱼鳔皆可入馔,且传承客家菜“咸、肥、香”的本色。

今次是乡议局首次主办。但香港第一届客家文化节大约在十年前,筹划的民政事务局前局长志平。他母亲是笔者校友,出身梅州的名门望族。我们还习惯称何局长的明星太太胡慧中为“客家媳妇”。

何志平筹办的本港第一届“客家文化节”,有些内容是今次没有的,例如客家诗文书画艺术、客家风情的泥塑、传统乡村的炆猪肉大赛、客家文化论坛和艺术表演等,其经验及资源皆可借鉴和传承。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鲜为人知的东晋“三阿大战”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东晋南迁西晋时期,发生著名的“八王之乱”,结果导致“五胡乱华”,汉人失去传统家园中原地区,不得不南逃江淮流域。318年,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北方汉人闻讯,也纷纷向南投靠东晋政权,此后就是两百多年的南北割据,史称南北朝。淝水之战为躲避战乱,江淮间民众纷纷逃到江南,这里成了荒无人烟之地。为

  • 李广“飞将军”难封,四大原因浅析李广为何封不了侯?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李广是汉代的名将,善射箭,有勇气,动作快,有“飞将军”之美誉。李广爱兵如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是他的优点。他率部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多次获胜,匈奴很畏惧他。汉文帝时,李广因讨伐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武帝时任北平太守,此后未能晋升封侯。与李广一起征战的将士,纷纷因功受封;李广部属士卒,先后封侯的也很多

  • “割袍断义”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近查“割袍断义”出处,发现网络上又称"管宁割席",说是典出三国管宁因华歆拾金欲昧、羡慕虚荣而“割席分座”,载于刘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德行》。细读有关典籍,发现此说移花接木,并不正确。“割袍断义”,应出自三国之另一重要人物陈矫。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庚子日,一代枭雄魏武王曹操在洛阳去世。

  • 赵云竟因为这个理由选择追随刘备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在人们的心目中,赵云是一位常胜将军,长坂坡在百万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一战赢天下。但鲜有人分析,赵云是为何而战的。熟读《三国》,赵云虽是武将,但更有文人风彩。他的白马长枪,实际上是为“仁政”天下而战的。赵云可以说是三国里最雅的“儒将”。赵云三国时期,因为宦官当政,皇帝昏庸,黄巾战乱,广大人民流离失所

  • 周厉王的“改革”戳到了谁的痛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

    中国有确切文字史以来的商、周时期,四大昏君为桀、纣、幽、厉。即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周厉王。奇怪的是,周幽王是周厉王的孙子,周厉王是周幽王的爷爷,二人却并称“幽厉”而不是“厉幽”。孙子在前,爷爷在后,成为历史上一大奇观。周厉王原因为何?周厉王的“昏”不象其他三位的“昏”,周厉王的“昏”是改革“昏了

  • 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马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在中国历史上,要说最会相马的,非伯乐莫属。伯乐,姓孙名阳,因为相马有功,秦穆公封他为“伯乐将军”,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做《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将伯乐相马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孙阳认为:相天下绝伦的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其深知相马之精

  • 褒姒,孟姜,一笑一哭,两个帝国轰然倒塌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女人,因她们的笑与哭,给两个冒似强大的帝国判处了死刑,从而名留青史。烽火戏诸侯这两个女人,一是褒姒,一是孟姜。褒姒叫什么?实际名不可考了。她是褒国人,姒姓,所以后世人们跟她叫褒姒,也就是褒国一个姓姒的女人。褒姒的命运很惨,她是宫女与他人偷情所生,生下来后其母惟恐大难临头,便

  • 曹操用绰号为哪一位“奸臣”翻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百科

    恶来,是商朝时期著名的“奸臣”,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亡国之君商纣王亲小人,远贤臣,其中的“小人”便是指费仲、飞廉、恶来,而贤臣指的是微子、箕子、比干。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恶来刁钻奸猾,翻云覆雨,喜进谗言,是一个“助纣为虐”的典型形象。凡亡国之君,心是奸臣当道,作

  • 谁是被商纣王称为“圣人”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百科

    提起圣人,大家都会想起“文圣人”孔丘,“武圣人”关羽。其实历史上获圣人称号的人有很多,比如酒圣杜康,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史圣司马迁,亚圣孟轲,医圣张仲景,乐圣李龟年,茶圣陆羽,棋圣黄龙士,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词圣苏轼,曲圣,关汉卿,近代还有个康有为以“圣人”自居,毛泽东称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比

  • 人对神鬼的态度,从这个人始发生转变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中国人作为东方人的代表,和西方人在文化习俗上是有明显不同的。比如对神鬼的态度,西方基督教与天主教信上帝,上帝是全知全能的,而我们人类都是罪人,上帝的使者耶稣替我们赎罪,我们对于上帝只能敬畏丝毫不能怀疑;伊斯兰教呢,信真主安拉,他是这宇宙间唯一的主,地位和上帝是一样的。其实在远古时期,中国也是一个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