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竹头木屑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是什么?

成语竹头木屑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915 更新时间:2024/1/24 6:19:53

陶侃[kǎn]是晋初鄱阳[鄱pó](今江西波阳县)人,后来迁居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是晋末著名作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一贯尽忠,被封为“长沙郡公”,拜为大将军。不过,他的生活据说倒很俭朴。《晋书?陶侃 传》载有一些关于他的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青年时代的陶侃,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早死,由母亲湛 氏〔湛zhàn〕抚养成人。那时他在本地浔阳县里当一名小吏,负责管理鱼池。有一次,带回一些醃鱼给他母亲。他母亲很生气,把醃鱼封存不吃,并且责备他说,“你拿公家东西送我,不但不能使我高兴,反而使我很替你难过!”这就是旧时文人传颂的“陶母封鲊〔zhǎ〕”的故事。他们认为陶侃的一生廉洁勤劳,同他母亲的教育影响是分不开的。“封鲊”也就被作为母教的一个范例。

陶侃做“广州刺史”的时候,公事不忙,但他不愿闲着。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搬到书房外面,晚上又搬进书房,天天来回来回地搬出搬进,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用意。一天,有人忍不住问了他。他说:“咱们应当随时准备收复中原,岂可过分安闲,不自锻炼!”(那时晋朝已失去了北 方的大片领土,退守长江以南了。)一这段故亊,叫做“日运百甓[pì]”。后来,人们就把“运甓”用来表达勤苦 自励的意思。

陶侃还很爱惜时间和节约物资。他常常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寸阴”、“分阴”,形容短促的光阴(时间)。他说:“大禹那样的圣人,连一寸的光阴都不浪费;那么我们普通人,就更应当连一分的光阴都得加以珍惜了!”

有一次,公家造船,剩下许多竹根、竹梢和木屑(锯末)。这些东西,本来都只好算是废物了,陶侃却叫办亊人员全部登记收藏起来。别人见他留下这些微不足道的剩余东西,心中都暗暗好笑。后来,一次元旦大集会,恰逢雪后初晴,厅前泥泞难走,陶侃便叫人把木屑拿出来,铺在地上。这时,微不足道的木屑发挥了作用。过了些时,为了军事需要,要造一批船,陶侃便拿出收藏的竹根、竹梢,这些剩余的废物做了造船用的竹钉子。为公家节约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比喻细微的东西,后来就叫做“竹头木屑”或“木屑竹头”。这句成语和“鸡蒜皮”的意思不一样。“鸡毛蒜皮”是形容没有用处的细微东西,而“竹头木屑”却含有精打细算、珍惜物力的意思。

陈亮《祭妹夫周英伯》:“虽竹头木屑亦有以应我需者……。”

标签: 成语竹头木屑

更多文章

  • 西南联大人物之杨振声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南联大,杨振声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参加游行的学生冲破军警重围,向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奔去,但赵家楼戒备森严,大门紧闭。这时,有两个学生爬上铁门,跃进院子,打开了紧闭的铁门。愤怒的学生一拥而进,在痛打章宗祥后火烧了赵家楼。这两名学生中的一人后来成为了现代教育家、作家、教授, 国立青岛

  • 古代汉语中的“大渐”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渐,古代汉语

    “大渐”一词,在古汉语中极为常见。《宋史·吕端传》记载了一则故事,宋太宗于公元995年立赵恒为太子,并提拔吕端为宰相,希望他将来能辅佐太子。吕端初为宰相,有人说他糊涂,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997年2月,太宗病危,内侍王继

  • “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的楚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在他所生活的六十二年间,正是楚国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屈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也是个大诗人。曾任楚国左徒,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地位很高。最初,楚怀王很信任屈原,国家的内政外交,都让屈原参与。屈原的同

  •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是哪三星?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星高照,三星,福神,禄神,寿神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指的是天宫中的福、禄、寿三星,也称福、禄、寿三神。福、禄、寿三星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古人以为,浩瀚的星空,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众神虽远在天边,却是万物的主宰,统治着人们。在众神之中,有三位星官对人们最为重要,他们分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十七章通行本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译文:最好的统治者,百姓并不知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而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通行本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译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镇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事保持厚重,就像行军打仗离不开辎重。虽有美食胜景,奢华享受,却能安然处之,不为所动。为什么大国的君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通行本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译文:奉行了大道,天下人就会争相投奔而来。人们争相投奔大道,就不会相互伤害,天下将会安稳太平。面对音乐与美食的诱惑,人们会停步不前。“道&rdquo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通行本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译文:最大的成就若有所缺,而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大的充盈好像空虚,而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极致的笔直好像弯曲,最好的灵巧好像笨拙,最厉害的善辩好像木讷。躁动能抵御寒冷,守静

  • 如何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8章:“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观念对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论语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如果意见没有被采纳,依然要对父母毕恭毕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担忧而不去怨恨。”逐句解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事:从事,侍奉。几(jī):轻微,婉转。侍奉

  • 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3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论语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译文: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逐句解释: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礼让:礼节和谦让,指礼法。何有:何难之有的意思。能以礼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