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灭十族”中的“十族”都包括哪些人群?

“灭十族”中的“十族”都包括哪些人群?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745 更新时间:2024/1/21 5:38:56

朱棣推翻明惠帝后准备登基,众臣推荐大儒方孝孺起草诏书,才把方孝孺从狱中释放出来。

朱棣自称是效法周公辅成才起兵靖难的,方孝儒就问朱棣,成王在处?

朱棣说,自焚死了。

方孝儒又诘问,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说,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

方孝孺又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说,别问多了,速去草诏。

方孝孺不允。

朱棣大怒,我将灭你九族。

方孝孺说,灭十族也不草诏。

结果方孝儒被杀,宗族亲友连坐死者,凡十族共八百四十七人,史称“瓜蔓抄”、“灭十族”。

那么,这里说的“灭十族”,都包括哪些人群呢?

包括:(一)父亲一族;(二)嫁出的姑母一族;(三)嫁出的姐妹一族;(四)嫁出的女儿一族;(五)外祖父一族;(六)外祖母一族;(七)姨妈一族;(八)岳父一族;(九)岳母一族;(十)门生一族。

朱棣,就是后来人们说的“灭十族”的起始之人明成祖,方孝儒是历史上唯一被朝廷灭十族的人。

标签: 灭十族十族方孝儒

更多文章

  • 成语竹头木屑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竹头木屑

    陶侃[kǎn]是晋初鄱阳[鄱pó](今江西波阳县)人,后来迁居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是晋末著名作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一贯尽忠,被封为“长沙郡公”,拜为大将军。不过,他的生活据说倒很俭朴。《晋书?陶侃 传》载有一些关于他的勤俭节约的小故事,青年时代

  • 西南联大人物之杨振声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南联大,杨振声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参加游行的学生冲破军警重围,向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奔去,但赵家楼戒备森严,大门紧闭。这时,有两个学生爬上铁门,跃进院子,打开了紧闭的铁门。愤怒的学生一拥而进,在痛打章宗祥后火烧了赵家楼。这两名学生中的一人后来成为了现代教育家、作家、教授, 国立青岛

  • 古代汉语中的“大渐”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渐,古代汉语

    “大渐”一词,在古汉语中极为常见。《宋史·吕端传》记载了一则故事,宋太宗于公元995年立赵恒为太子,并提拔吕端为宰相,希望他将来能辅佐太子。吕端初为宰相,有人说他糊涂,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997年2月,太宗病危,内侍王继

  • “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的楚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在他所生活的六十二年间,正是楚国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屈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也是个大诗人。曾任楚国左徒,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地位很高。最初,楚怀王很信任屈原,国家的内政外交,都让屈原参与。屈原的同

  •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是哪三星?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星高照,三星,福神,禄神,寿神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指的是天宫中的福、禄、寿三星,也称福、禄、寿三神。福、禄、寿三星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古人以为,浩瀚的星空,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众神虽远在天边,却是万物的主宰,统治着人们。在众神之中,有三位星官对人们最为重要,他们分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十七章通行本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译文:最好的统治者,百姓并不知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而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通行本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译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镇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事保持厚重,就像行军打仗离不开辎重。虽有美食胜景,奢华享受,却能安然处之,不为所动。为什么大国的君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通行本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译文:奉行了大道,天下人就会争相投奔而来。人们争相投奔大道,就不会相互伤害,天下将会安稳太平。面对音乐与美食的诱惑,人们会停步不前。“道&rdquo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通行本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译文:最大的成就若有所缺,而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大的充盈好像空虚,而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极致的笔直好像弯曲,最好的灵巧好像笨拙,最厉害的善辩好像木讷。躁动能抵御寒冷,守静

  • 如何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8章:“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观念对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论语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如果意见没有被采纳,依然要对父母毕恭毕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担忧而不去怨恨。”逐句解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事:从事,侍奉。几(jī):轻微,婉转。侍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