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两者有高下之别吗?

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两者有高下之别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138 更新时间:2023/12/5 18:39:35

“大乘”是梵语 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意思是装载量很大的车。“小乘”是梵语 Hinayana(希那衍那)的意译,意思是装载量很小的车。这是大车与小车的区别,按说大车并不见得比小车昂贵,现实中的大货车、大班车往往不如一些小汽车值钱。但是,梵语的 Hina(小)含有“卑下”“劣等”的意思,因此“小乘”是一个带贬义的称呼。大乘教徒将一些部派佛教称为“小乘”,但部派佛教从未接受这个称呼,他们通自称为“上座佛教”,而将大乘称为“下座”,甚至不承认大乘是佛教。

大乘佛教徒口中的“小乘”究竟指哪些部派?答案从来就没有固定过。在中观派看来,“小乘”专指说一切有部,并没有包括其他部派。

而大乘佛教传至中国后,一度将所有的部派包括上座部、大众部等20个部派统称为“小乘”。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面,他将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出世部等部派称为“小乘”,却将上座部称为“大乘上座部”。

在中唐以前,“大乘专指”中观与瑜伽(唯识)两派,其他的佛教宗派(无论自称是什么)统统是小乘。

而中国禅宗兴起后,有人又将那些主渐悟的大乘宗派也称为“小乘”,认为只有顿悟的才堪称“大乘”或“无上乘”。

所以,大与小只是相对的,并无截然分别。由于汉传佛教的主流是大、小兼修的,所以在唐朝之后,教内反对用大、小来区分各宗派,而改用“菩萨乘”来指称那些修菩萨行以成佛为终極目标的修行者,用“声闻乘”“缘觉乘”来指称那些以个人解脱为终極目标的修行者。

那么,菩萨乘与声闻乘有什么标志性区别呢?

菩萨乘,当然是修六度菩萨行的,认为需要度尽众生然后自己才能得度,仅自利不圆满的,只有自利利他才能觉行圆满。如果没有利他,自利就无法实现,因为一真法界是众生相依而成立的,要解脱只能群体解脱,不可能某一众生单独能获得解脱的,致使一时解脱,福报尽了还得返回。当然,由于众生无限,很难度尽,而发了度尽众生誓愿的菩萨似乎永远不能成佛了。但这也不要紧,只要你发了愿并确实在修行就够了,成不成佛并不是zui重要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成佛的终極结果是无所得的,若有所得就不是佛了。修行的乐趣或价值存在于修行过程之中,而不在zui后的结果。菩萨能做的也在于过程之中,至于结果根本无需关心。

声闻乘是以断尽烦恼而自己得解脱为修行目标,认为自己未能断烦恼而想帮他人断烦恼是不可能的,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一屋不扫以扫天下?”

那些认为声闻乘修行者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误传。因为声闻乘也会将自己的修行法门传授给弟子信众,让他们也获得解脱。这与大乘的“自利利他”又有何根本区别呢?

大、小乘的标志性区别就很容易理解了:大乘认为只有利他才能圆满,而小乘认为只有自利才能利他。那么,是谁在自利?谁在利他呢?自己去品。

如果脱离主观追求,单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无论以利他为手段,以自利为目标,还是以自利为手段,以利他为目标,其终極结果都是既利了自己又利了他人。所以,那些试用道德标准来对大小乘进行品评的做法是非常愚昧的。

说到底,两者只是方法途径上的差异,正如《金刚经》上说的“一切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标签: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更多文章

  • “灭十族”中的“十族”都包括哪些人群?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灭十族,十族,方孝儒

    朱棣推翻明惠帝后准备登基,众臣推荐大儒方孝孺起草诏书,才把方孝孺从狱中释放出来。朱棣自称是效法周公辅成王才起兵靖难的,方孝儒就问朱棣,成王在何处?朱棣说,自焚死了。方孝儒又诘问,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方孝孺又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说,别问多了,速去草诏。方孝孺不允。朱棣

  • 成语竹头木屑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竹头木屑

    陶侃[kǎn]是晋初鄱阳[鄱pó](今江西波阳县)人,后来迁居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是晋末著名作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一贯尽忠,被封为“长沙郡公”,拜为大将军。不过,他的生活据说倒很俭朴。《晋书?陶侃 传》载有一些关于他的勤俭节约的小故事,青年时代

  • 西南联大人物之杨振声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南联大,杨振声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参加游行的学生冲破军警重围,向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奔去,但赵家楼戒备森严,大门紧闭。这时,有两个学生爬上铁门,跃进院子,打开了紧闭的铁门。愤怒的学生一拥而进,在痛打章宗祥后火烧了赵家楼。这两名学生中的一人后来成为了现代教育家、作家、教授, 国立青岛

  • 古代汉语中的“大渐”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渐,古代汉语

    “大渐”一词,在古汉语中极为常见。《宋史·吕端传》记载了一则故事,宋太宗于公元995年立赵恒为太子,并提拔吕端为宰相,希望他将来能辅佐太子。吕端初为宰相,有人说他糊涂,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997年2月,太宗病危,内侍王继

  • “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的楚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在他所生活的六十二年间,正是楚国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屈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也是个大诗人。曾任楚国左徒,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地位很高。最初,楚怀王很信任屈原,国家的内政外交,都让屈原参与。屈原的同

  •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是哪三星?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星高照,三星,福神,禄神,寿神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指的是天宫中的福、禄、寿三星,也称福、禄、寿三神。福、禄、寿三星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古人以为,浩瀚的星空,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众神虽远在天边,却是万物的主宰,统治着人们。在众神之中,有三位星官对人们最为重要,他们分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十七章通行本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译文:最好的统治者,百姓并不知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而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通行本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译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镇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事保持厚重,就像行军打仗离不开辎重。虽有美食胜景,奢华享受,却能安然处之,不为所动。为什么大国的君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通行本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译文:奉行了大道,天下人就会争相投奔而来。人们争相投奔大道,就不会相互伤害,天下将会安稳太平。面对音乐与美食的诱惑,人们会停步不前。“道&rdquo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通行本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译文:最大的成就若有所缺,而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大的充盈好像空虚,而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极致的笔直好像弯曲,最好的灵巧好像笨拙,最厉害的善辩好像木讷。躁动能抵御寒冷,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