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是梵语 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意思是装载量很大的车。“小乘”是梵语 Hinayana(希那衍那)的意译,意思是装载量很小的车。这是大车与小车的区别,按说大车并不见得比小车昂贵,现实中的大货车、大班车往往不如一些小汽车值钱。但是,梵语的 Hina(小)含有“卑下”“劣等”的意思,因此“小乘”是一个带贬义的称呼。大乘教徒将一些部派佛教称为“小乘”,但部派佛教从未接受这个称呼,他们通常自称为“上座佛教”,而将大乘称为“下座”,甚至不承认大乘是佛教。
大乘佛教徒口中的“小乘”究竟指哪些部派?答案从来就没有固定过。在中观派看来,“小乘”专指说一切有部,并没有包括其他部派。
而大乘佛教传至中国后,一度将所有的部派包括上座部、大众部等20个部派统称为“小乘”。
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面,他将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出世部等部派称为“小乘”,却将上座部称为“大乘上座部”。
在中唐以前,“大乘专指”中观与瑜伽(唯识)两派,其他的佛教宗派(无论自称是什么)统统是小乘。
而中国禅宗兴起后,有人又将那些主张渐悟的大乘宗派也称为“小乘”,认为只有顿悟的才堪称“大乘”或“无上乘”。
所以,大与小只是相对的,并无截然分别。由于汉传佛教的主流是大、小兼修的,所以在唐朝之后,教内反对用大、小来区分各宗派,而改用“菩萨乘”来指称那些修菩萨行以成佛为终極目标的修行者,用“声闻乘”“缘觉乘”来指称那些以个人解脱为终極目标的修行者。
那么,菩萨乘与声闻乘有什么标志性区别呢?
菩萨乘,当然是修六度菩萨行的,认为需要度尽众生然后自己才能得度,仅自利不圆满的,只有自利利他才能觉行圆满。如果没有利他,自利就无法实现,因为一真法界是众生相依而成立的,要解脱只能群体解脱,不可能某一众生单独能获得解脱的,致使一时解脱,福报尽了还得返回。当然,由于众生无限,很难度尽,而发了度尽众生誓愿的菩萨似乎永远不能成佛了。但这也不要紧,只要你发了愿并确实在修行就够了,成不成佛并不是zui重要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成佛的终極结果是无所得的,若有所得就不是佛了。修行的乐趣或价值存在于修行过程之中,而不在zui后的结果。菩萨能做的也在于过程之中,至于结果根本无需关心。
声闻乘是以断尽烦恼而自己得解脱为修行目标,认为自己未能断烦恼而想帮他人断烦恼是不可能的,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那些认为声闻乘修行者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误传。因为声闻乘也会将自己的修行法门传授给弟子和信众,让他们也获得解脱。这与大乘的“自利利他”又有何根本区别呢?
大、小乘的标志性区别就很容易理解了:大乘认为只有利他才能圆满,而小乘认为只有自利才能利他。那么,是谁在自利?谁在利他呢?自己去品。
如果脱离主观追求,单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无论以利他为手段,以自利为目标,还是以自利为手段,以利他为目标,其终極结果都是既利了自己又利了他人。所以,那些试用道德标准来对大小乘进行品评的做法是非常愚昧的。
说到底,两者只是方法途径上的差异,正如《金刚经》上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