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557 更新时间:2023/12/6 23:24:59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通行本原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镇静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君子终日行事保持厚重,就像行军打仗离不开辎重。

虽有美食胜景,奢华享受,却能安然处之,不为所动。

为什么大国的君主,却以轻率躁动来治理天下呢?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宰,不足为君。

逐句解释: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厚重。轻:轻浮,轻率。本:根本。躁:动。君:主宰。

厚重是轻率浮躁的根基,镇静则是急躁的主宰。轻浮要依赖厚重,否则就会飘离;急躁要通过静心来控制,否则会失控。在轻与重、动与静这两对统一对立的矛盾现象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只重视轻而忽略重就会失去根本;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只重视动而轻视静就会失去主导。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君子:也有作“圣人”。指修道之人。

辎重:古时军中运载器械、粮食的车辆。

所以君子行为处事时刻都要保持厚重,不离开自己所依赖的根基,就像行军打仗离不开装载粮食的车辆。君子坚守自己的操行和本质,不为浮光掠影所动。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荣观:指华丽的景观,贵族处所。燕处:安居之地,安然处之。

虽有华丽的风景,奢侈的享受,但身处其中,安然处之。意思是有道之人应该保持清心寡欲,守住本质,才能不为美景美色所动。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万乘: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以身轻天下:即以轻浮急躁的方式去治理天下,丢掉厚重,本末倒置。

为何一个万乘大国的君主,要以轻浮急躁的方式去治理天下,注重自身利益而轻视国家的利益呢?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浮则会失去根本,浮躁则会失去主宰的地位。也就是当君王本末倒置,重视个人享受而轻视天下,办事急躁而不镇静,那么就会失去位置。

心得总结:

本章老子不再描述“道”,而是回到了修道行为上。老子告诫修道之人,应该保持沉稳厚重、清净自然,遇事分清主次,不急不躁、处之泰然。尤其在治理国家层面,要抓住根本利益,不要轻举妄动,躁动不安。

对于君王要求稳重和镇静,对于普通人来讲,其实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做事情不厚重,不沉稳,不抓事物的本质,那没人会想把大事交给这样的人办,这样的人不放心。一个人做事情毛躁躁,火急火燎,只看眼前,那也不敢给予重任,这样的人不靠谱。不厚重的人办事会缺乏果敢决断,容易在方上出错;不静的人做事情缺乏耐心坚韧,容易在细节上马虎。能给予重任的,一定是沉稳厚重、沉着冷静,狠抓核心的人。

可现实中沉稳厚重、冷静沉着的人不一定会得到赏识,因为有的企业更喜欢快速决策、敢于试错、不断尝试的管理者。尤其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热钱来得太快,机会稍纵即逝,沉着冷静、审时度势、坚守核心,可能会丧失良机。因此,有些企业没有耐心坚持长期发展的观点,而是着眼于眼前利益,希望实现快速扩张,上市圈钱。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其实被不少企业误读了,以为就要快,其实对企业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时刻是要深思熟虑,拼命护住基本盘的,而日经营的每一个决策也不要仓促决策、急躁冒进。只争朝夕是指抓住时机,全力以赴,但不是急切浮躁、冒失前进。

其实无论是长期发展战略,还是年度或季度工作目标,亦或者是产品更新和版本迭代,我们都应该保持审慎、稳重的态度,做好充分调研分析,三思而后行。沉稳厚重、冷静沉着,与快速决策、果断出手其实并不矛盾,矛盾的是很多人只关注快速决策,变得片面、毛躁、短视,这样的领导者往往只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不是考虑公司整体利益。当然也有的领导唯唯诺诺,顾虑重重,考虑再三也不敢出手,这样的领导是不敢担责,害怕因决策失误而受到牵连。而真正靠谱的领导者,应该是规划长远,沉着冷静、稳重踏实、内心笃定,坚持自己的路,不为外界所动摇,而当考虑清楚后,就果断决策,义无反馈,全力以赴。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我们应该谨记这句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什么时候都要沉着冷静,稳如磐石;什么时候都要分清主次,守住自己的基本盘。

标签: 道德经老子

更多文章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通行本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译文:奉行了大道,天下人就会争相投奔而来。人们争相投奔大道,就不会相互伤害,天下将会安稳太平。面对音乐与美食的诱惑,人们会停步不前。“道&rdquo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通行本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译文:最大的成就若有所缺,而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大的充盈好像空虚,而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极致的笔直好像弯曲,最好的灵巧好像笨拙,最厉害的善辩好像木讷。躁动能抵御寒冷,守静

  • 如何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8章:“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观念对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论语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如果意见没有被采纳,依然要对父母毕恭毕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担忧而不去怨恨。”逐句解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事:从事,侍奉。几(jī):轻微,婉转。侍奉

  • 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3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论语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译文: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逐句解释: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礼让:礼节和谦让,指礼法。何有:何难之有的意思。能以礼让

  • 成语爨桂炊玉是什么意思?读音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爨桂炊玉

    【成语】爨桂炊玉【拼音】cuàn guì chuī yù【注音】ㄘㄨㄢˋ ㄍㄨㄟˋ ㄔㄨㄟ ㄩˋ【释义】爨:炊。柴禾难得如桂木,米价贵得如珠玉。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出处】宋 司马光《答刘蒙书》:“月俸不及数万,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续。&rdq

  • 成语勿忘在莒是什么意思?背后的成语故事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语,勿忘在莒

    【成语名字】: 勿忘在莒【成语拼音】: wù wàng zài jǔ【成语注音】: ㄨˋ ㄨㄤˋ ㄗㄞˋ ㄐㄨˇ【成语释义】: 莒:莒国;指不要忘记在莒国逃亡之时的情景,比喻不忘前事,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家乡,不忘峥嵘岁月。【成语出处】: 战国&middo

  • 成语初写黄庭是什么意思?背后的成语故事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初写黄庭

    “黄庭”,道经名,相传谓老子所著,例如《唐书?艺文志》书目中就有“老子《黄庭经》一卷”。《黄庭经》因有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写本而著名于世。并且还流传了一个“写经换鹅”的故事:据说,王羲之爱鹅。山阴(今浙江绍兴县)有个道士,养着一

  • 玉清元始天尊 天尊一词竟然源自佛教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玉清元始天尊,天尊

    以史为鉴,唯道是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分享是道教三清之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元始天尊”、“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等。最早记载于东晋末年的灵宝经中,在唐代初期成为了道教公认的最高神,与灵

  • 为什么称银元为“大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洋,银元

    历史上,中国把银作货币使用时间很久,但是那时使用的银都是碎银或银锭。15世纪,欧洲国家出现银元,大约在明神宗年间,也就是公元1573~1620年间,西班牙银元流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后来墨西哥银元(鹰洋)、英国银元(站人)、日本银元、美国银元、法国银元先后流入我国。因为当时民间把泊来之品都以&ldqu

  • 以书入画,以画通书 ——论郑板桥的诗书画三维艺术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郑板桥,诗书画三维艺术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尤以画竹、书法著称。他追求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创作。他的艺术追求,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精神,而且在书画结合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板桥的书法传统根植于二王和晋唐名家,他所自创的“六分半书”,就是在通书法之后融汇诗、画之境界的产物。难怪蒋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