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家分晋的三家是哪三个诸侯国(三家分晋的意思及原因)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哪三个诸侯国(三家分晋的意思及原因)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2863 更新时间:2024/1/22 23:27:55

为何晋国会发生“三家分晋”?晋献公难辞其咎!

众所周知,在春秋时期,晋国是非常强大的诸侯国。但是,在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家族之间的较量,导致晋国公室逐渐衰微。

公元前453年,在晋阳之战中,魏赵韩三件消灭了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国正式消亡。

由此,对于晋国来说,在三家分晋后最终走向灭亡。值得注意的是,瓜分晋国的魏赵韩三家,都不是晋国的宗室,而不是异姓的卿大夫家族。

对此,可能有人要问了,在三家分晋时,晋国的公室为何没有站出来阻止三晋呢?就这一问题来说,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晋国的公室力量太弱了。

而晋国的公室力量为何太弱,晋献公这位君主可谓难辞其咎。

晋献公(?—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对于晋献公的父亲晋武公,原本不是晋国的君主,而是曲沃武公。

公元前678年,杀死晋侯缗,吞并晋国,这才成为晋国君主,并被称之为晋武公,也即这属于小宗取代大宗的情况。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其子晋献公继位。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八年),晋国大夫士蔿对晋献公说:“原晋国的公子们人数很多,不诛杀他们,将会发生祸乱。”

因为得国不正,晋献公也担心这些晋国公室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在晋国大夫士蔿的劝说下,晋献公做出了屠戮晋国公室的决定。

在此基础上,晋献公派人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而建都城,命名为“绛”,开始以“绛”为都城,也即晋国将都城从曲沃迁到了“绛”。

对于晋献公来说,不管是清除晋国公室,还是迁都,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晋国晋献公的屠戮,晋国公室力量几乎损失殆尽。

但是,庞大的晋国还是需要众多的人才来执掌。于是,晋献公不得不依赖异姓卿大夫。

比如晋献公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虢,荀息生子荀逝敖,荀逝敖生子荀林父、荀骓、荀首,分别为晋国中行氏、程氏、智氏这三家卿大夫家族的始祖。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晋无公族的情况,晋献公可谓难辞其咎。除了屠戮晋国公室,晋献公引发的骊姬之乱,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公元前666年(晋献公十一年,《史记》则作十二年或十三年),骊姬受到宠爱,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于是派人劝说晋献公,导致晋献公的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

别的公子也都住在边境上,只有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在绛城。

在骊姬之乱中,晋献公一开始册立的太子被杀,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则跑到了其他诸侯国。

至于其他晋国公子,又一次遭到了屠戮。经过骊姬之乱,不仅晋国公室再次受到重创,连晋国的国力也因此受到损伤。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在晋献公去世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大乱。在秦穆公的帮助,公子夷吾即位,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诛杀大臣,晋国上下都很不顺服他。公元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去世,其子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公元前636年,晋怀公被迫出奔高梁,很快被即位为晋文公的重耳派人杀死。

对于晋文公重耳,虽然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后,也不得不继续重用异姓卿大夫家族,因为晋国公室实在是无人可用了。

最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这直接导致晋国形成了六卿执掌大权的局面。

至于晋国公室,则没有人可以跻身六卿之中。当然,在晋国和楚国、秦国、齐国争霸的过程中,这些卿大夫确实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晋国得以称霸中原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笔者看来,如同唐朝中后期的藩镇一样,这些卿大夫家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尾大不掉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唐朝的灭亡和藩镇割据存在直接的关系,而晋国的灭亡,也和卿大夫势力的壮大存在直接的关系。

公元前453年,在晋阳之战中,魏赵韩三件消灭了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总的来说,三家分晋导致晋国走向灭亡,而三家分晋局面的形成,无疑和晋献公这位君主的决定和行为存在密切的关系。

标签: 分晋诸侯国意思原因

更多文章

  • 电视剧且试天下历史背景(且试天下讲了什么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天下,电视剧,历史,背景,故事,什么

    且试天下:天下格局如何,有哪些看点值得推荐?古装武侠剧《且试天下》,由杨洋、赵露思等主演,讲述俊雅绝伦的黑丰息和风华绝世的白风夕,携手闯荡天涯的武侠爱情传奇。很多人在追这部剧的时候,看得有点雾头雾水的,总是搞不清里面的君臣关系、人物关系。如果对中国古代韩、赵、魏、秦、楚、燕、齐及周天子战国时期的天下

  • 梵高什么画派特点(梵高和他的后印象派代表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梵高,印象派,画派,特点,作品,代表,什么

    疯子还是天才?——梵高和他的后印象派!印象派之后,人们发现原来画画也可以抛弃传统学院派规矩的那一套。画面上不是只有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人物,不是只有王公贵族,城市生活、一草一木皆可成为笔下一道美丽的风景,画家们开始致力于描绘客观存在的真实世界。但是渐渐地,艺术家们开始有更高的追求,仅仅只画眼中的世界是

  • 沐猴而冠的意思解释(关于沐猴而冠的故事及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沐猴,典故,意思,解释,故事,关于

    楚人沐猴而冠,楚人是猴子吗?为什么这么说?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沐猴而冠”,如果望文生义,从字面理解的话,就是给猴子洗澡后,戴上帽子。这样理解,当然是大错特错。大多数成语,都有一个故事,沐猴而冠也不例外,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公认的中国古代第一猛将项羽,他制造了一个小人物的惨案。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空前强

  • 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言真实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地狱,菩萨,来历,誓言,真实,地藏王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萨,为什么要发如此沉重的誓言?地藏王菩萨是我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齐名。地藏王菩萨修炼多年,普度众生,功德深厚,早已经拥有成佛的资格,却始终没能成佛。这是因为地藏王菩萨前两次转世时,母亲都由于种种原因而下了地狱,这也让地藏王菩萨看到了地狱的

  • 嫁妆是什么意思(关于结婚嫁妆彩礼的前世今生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嫁妆,彩礼,意思,历史,结婚,前世,今生,关于,什么

    嫁妆(彩礼)的前世今生:现代社会的“封建残余”。嫁妆这玩意和古代的宗族观念直接绑定,用途是彰显女方家庭的财力。 嫁妆并非中国独有的概念,最早可考的记录,比如《汉谟拉比法典》中,嫁妆已经被描述为早已存在的习俗。这个习俗的规则包括:妻子在其丈夫死后可以获得其原嫁妆的一部分做为其遗产,这笔遗产只能够被她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什么意思(典故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萧何败,典故,意思,历史,人物,哪个,什么

    秦末大乱,各路英雄豪杰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各路豪杰纷纷响应,同年九月,项羽随叔父项梁于会稽起义。十月,刘邦于沛县起义,自称赤帝子。也就在此时,韩信加入项梁、项羽义军。随军征战,多次向项羽进言献策,但都没有得到项羽的采纳,未得重用。公元前206年,韩信离开项羽,加入刘邦的队

  • 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成语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辕北辙,成语,道理,意思,告诉,什么,我们,一个

    教科书解释成语“南辕北辙”实在太浅薄、草率、没文化!我们小学课本即学过南辕北辙这个成语,但小学语文通常只会给学生解释其含义,却不剖析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很多人理解成语只关心引申义,以至于很难理解成语深层次的意思。 我们开篇即把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出处作为二级标题强调出来,以便告诉大

  • 朱重八是谁的原名(朱元璋传奇一生起步阶段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重八,传奇,原名,朱元璋,阶段,起步,一生,故事

    历经苦难的朱重八踌躇满志!公元1351年,上天给元朝命运的最后一根儿稻草终于压了下来,元朝的末日到了。宰相托托坚决要求治理黄河的愿望是好的,元朝那腐败到极点的官吏,是他所不了解的,他终于尝到苦果了。当元朝命令沿岸17万劳工修河堤时,各级的官吏那是异常兴奋,首先,皇帝拨给的工钱是可以克扣的,民工的口粮

  • 周培公清朝个人资料简介(凭借三寸舌降服十万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培公,舌降服,简介,资料,清朝,个人,凭借,十万

    周培公:铮铮傲骨,智勇双全,三寸舌降服十万军。周培公,康熙的重要谋臣之一。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丧母。乳母龚嬷嬷把他接回家抚养,见周培公天资聪颖,乳母让自己儿子去当兵挣钱,省吃俭用供周培公读书。周培公也非常争气,应考府试、乡试连战连捷。但是在会试中,因为周培公在文章中将“玄”字最后一笔没有缺笔,犯了

  • 明朝空印案是怎么回事(朱元璋空印案是不是冤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空印案,冤案,朱元璋,明朝,怎么

    明初四大案之空印案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不是冤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明初四大案之空印案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不是冤案?明初四大案是指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铲除对朝廷有威胁的人而策划的著名屠杀事件。明初四大案分别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