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怎样继承其积极因素和发挥其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怎样继承其积极因素和发挥其现代价值?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562 更新时间:2024/1/25 7:33:08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一)综合观,即大教育观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二)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古代教育家强调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即德智统一观(三)内在观,即强调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重视启发内心的觉悟,相信主体内在的力量。(一)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七、树立教师的典范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六个方面的典范: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诲人不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参考资料: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2,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佛家讲的是慈悲为怀,脱离因果轮回,劝人修心向善;而道教崇尚自然,讲求体悟自然、顺应自然,修心养生,突出一个仁字;而儒家讲的是仁德,注重的是个伦理道德修养至少能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善恶美丑,以让我们更好的趋利避害,指导我们什么应该和不应该做。因为哲学主要就是一个探讨善恶美丑的知识的领域!当然,哲学还能够

  • 哪些思想或哪些思想家影响了中国的传统中医的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以下这些思想或者是思想家影响了中国的传统的中医发展。1、第一种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就中医就和谐,比如思想家孔子,讲究的是儒家思想层面,对待医学方面要和谐,主张外在,而不注重内在。2、第二种思想在这里是道家的,叫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书其气血,令其调导。3、第三种是法家思想,叫守规矩,就是要有度的,

  • “知行合一”有哪些哲学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人要明白正确高尚的道义,要明白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而后人的意义在于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这就是知、行合一。既不是说知在其中是绝对,也不是说行在其中是主导。而是说知是行的必然前提,行是知的必然结果。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经常

  • 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感想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授以鱼,不如授以渔。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泱泱微观。古代所积存的史书文献更是浩如烟海。再加上当时技术不发达导致信息共享困难,使治史者特别是初学者彷徨苦闷,常有事倍功半之效。本书的主要功能本人认为即是打开史学宝藏的一把钥匙,让我们可以一览史学史料的梗概。本人治学刚进三个年头,三年来导师的耳提面命使我受益匪

  • 求一篇学习儒家文化的心得体会,不少于800字。来一个文艺青年秒杀吧!!!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的道德文化面对着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进攻节节败退,但它始终占据着世界精神的一席之地,它的魅力何在呢?儒文化的本质是它的“心性”哲学,从人的存在引申天理和人事,引申出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完善,引申出国家的伦理秩序和丰功伟绩。儒文化不像希腊哲学一样从世界中去寻找终极。世界是我们人的世界,与我们人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启示300字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人,只是读书,学习,而不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学习,不深究读了书,学了习做什么用怎么用,只停留在读懂书,而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那么,他也就会因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迷惘。相反,一个人,如果只是去思考自己要读什么样的书,要怎样读书,怎么才能取得书中的真经,等到真的面对

  •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是的,王夫之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他的观点具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都承认物质第一性。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有七点: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

  • 中国古代哲学史孔子仁的思想有哪些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有人在对中国古代一些科学和现代的科学进行比较的时候,也发现,确实中国古代使用

  •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孔子,主张“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主张克己复礼,希望能回到西周的礼乐制度,有教无类,主张勤学而好问。孟子,继承并扩充孔子的言论,主张忠孝义,曰:舍生而取义者也。性善论者。希望战火不再。荀子,性恶论者,认为人生而恶,只有通过学习礼义等思想,才能渐渐善良。却有两名法家弟子:李斯和韩非。道家:老子,

  •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此题应选A、B、C,因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不显著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则保持了物质的固有性质,使得该物质是该物质,而非他物质,运动和静止是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