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年龄最小的是束发豆蔻还是加冠(及笄、豆蔻、弱冠对应年龄)

年龄最小的是束发豆蔻还是加冠(及笄、豆蔻、弱冠对应年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750 更新时间:2024/1/10 9:16:40

看古装影视剧或者小说时,你会发现古代人的年纪也是不直接用数字表示的,就是不直接说出某人几岁或自己几岁,而是用一种和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形容年龄的词汇,如:及笄、豆蔻年华、志学、弱冠、桃李年华、二八年华、花甲之年、古稀、耄耋等等词汇,那么这些词汇形容的具体都是几岁的年纪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中亦有关于年龄称谓的记载,其中《论语·为政》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其中也是蕴含了不同年岁对应的称谓了。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在影视剧中常常出现的年龄称谓都是对应的都是几岁吧。

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岁,也用来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豆蔻是一种植物,豆蔻也常用来比喻少女,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中有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志学之年就是指十五岁,也称束发,就是男孩在成童时要束发为髻,在《大戴礼记·保傅》中有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在古代志学之年多半指的是男孩子年满十五岁,那么女孩子十五岁的代称是什么呢?

在《礼记·内则》中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之年才是指女孩子满十五岁的代称,在《仪礼.士婚礼》中也有记载:“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这在古代也是表示女子已到了可以婚配的年龄,因此女子及笄礼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还要提前邀请女宾为少女的加笄。

如果是贵族女子,受笄后还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还会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技巧本颂,及笄礼也是古代女子的成年礼了。

还有女子“二八年华”的说法,二八年华也被叫做及笄之年,意思泛指是十五六岁的好年华,也是人最美好的青春时代。

那么古代男子的成年礼又是什么时候呢?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也就是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了,在《孔颖达.正义》中记载:“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意思就是二十岁还是比较年少,身体犹未壮,故称“弱”,相信大家对“弱冠”这个词应该不陌生,很多影视剧都有的,在《礼记·曲礼上》也有记录:“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在古代除了名字之外还会有表字,表字是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时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就不便直呼其名了,这时就可以叫他们的表字了。

比如古代男性的表字有: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杜牧字牧之,古代女性的表字有:吕雉字娥姁、谢道韫字令姜、鱼玄机字蕙兰、顾太清字梅仙等等。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的代称,出自明代徐渭《又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桃李也被用来比喻人的青春年少,桃李年华也是形容二十岁这个时期的女子好像盛开的桃花、李花一样明艳动人。

而立之年就是指三十岁,三十而立要立什么?

其实总结起来看主要就是要立身、立业、立家,直至今日我们也常常说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了,也要承担起身上的重任了,大到社会责任小到家庭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刻。

不惑之年是四十岁的代称,意思是人到中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出自《论语·为政》中“四十而不惑”的说法,此后不惑也代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是指五十岁,意思是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是形容男子的,也称知非之年,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意思是说春秋卫国蘧伯玉活到五十岁,开始不断反省自己,觉得前四十九年都做得不对。

后因以“知非”称五十岁。在唐朝白居易的《自咏》中也有写道:“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还有“半百”也是指五十岁的意思。

花甲之年是指六十岁,因为六十年为一花甲,也叫耳顺之年。

古稀是指七十岁,出自唐朝诗人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是指八十、九十岁,在《礼记·曲礼》中有记载:“八十九十曰耄。”后来人们也是据此,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耄耋也被用来指年纪很大的人。

标签: 豆蔻年龄弱冠加冠束发对应还是

更多文章

  • 天朝田亩制度时间及内容(洪秀全1853年建都天京后颁布)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天朝,洪秀全,颁布,制度,内容,1853年,时间

    《天朝田亩制度》:系太平天国时期颁布的一部旨在建造“天下一家、共享一家”社会,以“凡天下田,天下人共耕”为基本原则而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在以“农耕经济”为根本的封建王朝社会,土地对于人数最多的农民阶层而言性命攸关,耕地问题对于封建王权而言,直接关乎皇权统治和社会稳定乃至整个王朝的综合国力、统治寿命等等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西汉君主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做)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百家独尊儒术,君主汉,武帝,意思,罢黜,西汉,为什么,这么

    儒家思想的内涵要想了解为什么汉武帝独尊儒术,我们首先要知道儒家思想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一直提倡以“仁”为本,儒家思想的核心也一直围绕着仁,义,礼,智,信五常进行衍化,其中“仁”是儒家思想内涵的核心,也是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的最高点,是孔子的哲学观点。那么什么是“仁”呢?“仁”

  • 6部笑断气电影盘点(让人从头笑到尾的好电影推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盘点,电影,笑断气,推荐,从头

    小时候亲戚放了一台VCD在我们家,还有一些光盘,其中一张就是东成西就,反反复复看了无数次,非常搞笑。对传统经典的结构,颠覆了以往的影视形象,无厘头荒诞喜剧,各种元素合集,麻将、枪战、济公、武状元苏乞儿等亮点不断,众星云集,大饱眼福。 非常经典的周星驰代表作,小时候一度以为历史就

  • 铁帽子王是啥意思(铁帽子王和一般王爷有哪些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铁帽子王,王爷,意思,区别,一般,哪些

    “铁帽子王”这个词是清代特有的,指的是亲王、郡王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传至后世不降等。其实,明代的藩王也都是铁帽子。只是因为亲王受封世袭罔替的这一传统由来已久,所以就没有“铁帽子的”这个说法。清代入关,鉴于明代的教训,在封爵上采取了降等袭爵的制度。也就是说,一般的亲王,死后由他的儿子继承王位,但要降等为

  • 安禄山死后是什么朝代(756年2月5日安禄山建国大燕)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安禄山,大燕,朝代,建国,5日,756年,2月,什么

    安史之乱其实是大唐的制度原因?756年2月5日安禄山在洛阳建国大燕,改元圣武,自称雄武皇帝,以达奚珣为丞相。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大唐明明刚刚经历了开元之治,为什么会一下子被安禄山搞成这样?开元之治时代,我们的教材这么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

  •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20字(关于春节的由来与民风民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风,民俗,风俗,来历,由来,春节,关于,20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应该算古代把过春节描绘得最生动的一首诗了,今天是正月十四,恰逢西方的情人节,我在此先祝天下有情人结成眷属。明天就是正月十五了,过完元宵佳节我们的春节就正式结束了。我在今天这个临近春节尾声之日,和朋友们谈谈春节文化和习俗中

  • 武则天为什么要迁都洛阳(从长安到洛阳到底是什么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洛阳,武则天,迁都,长安,原因,为什么,到底

    不得不说《风起洛阳》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侦探悬疑小说,这马上就要大结局了,关于幕后黑手究竟是谁,依然是看不出来,不得不说,这才是一个悬疑剧该有的样子。从《长安十二时辰》再到《风起洛阳》,华夏都市悬疑慢慢有了规模,长安与洛阳这两个古都,也成了展示华夏魅力最好的地点。我们都知道北魏孝文帝,为了迁都到洛阳,而

  • 柴荣去世为何赵匡义能夺权(柴荣刚病逝赵匡胤就用计夺权)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计夺权,赵匡义,柴荣刚,赵匡胤,病逝,去世,为何

    后周显德六年,世宗柴荣(又称郭荣)亲统大军北伐契丹,欲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料身染重病,回师京城后不久病逝,其子柴宗训继立为帝,是为恭帝,年仅7岁。赵匡胤赵匡胤青年时,他曾赋《咏日》诗,以言己志:“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表达了自己远大的抱负与豪情壮志。后汉时,

  • 三公九卿是什么朝代的制度(在不同朝代分别指代哪些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朝代,三公九卿,指代,职位,制度,不同,哪些,分别,什么

    位列三公,在古代可以形容一个人很有能力,在朝堂上前途无量,同时也昭示着此人是朝廷重臣。中国古代封建史漫长而悠久,“三公”这个称呼,也在朝代的更替和历史的演变中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几乎在每个朝代,“三公”所指代的官职都各有不同。那么,“三公”在不同朝代具体是指的哪三个职位呢?或许一提到“三公”,我们

  • 鲜卑人是什么民族(鲜卑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鲜卑,民族,哪个,现在,什么

    鲜卑族兴起于密林深处的大兴安岭,是首个统一中原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民族史上曾占有显赫的历史地位。而这个民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十二个地方政权。其中,拓跋鲜卑曾经横扫群雄,终结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的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