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何评价孙皓晖所著《大秦帝国》,可信吗?

如何评价孙皓晖所著《大秦帝国》,可信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140 更新时间:2024/1/21 8:26:37

孙老的《大秦帝国》全集我都看过,2010年用DVD看的第一部黑色裂变。等了好多年才出第二部,然而等来的却是失望。索性抛开影视剧,买来全套《大秦帝国》。一口气看完。

来说说我对这部历史巨著的感悟。跟随孙浩辉的笔墨来到战国时代。以秦国的兴亡为主线串联起整个战国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军事,文化,政治,社会等等,可以说包罗万象。在那个铁血纷争的时代,儒家思想是被遗弃的,无论是君王或是士人都不屑一顾。因为儒家思想倡导的是复古,为我独尊的人治思想。

在书里边有几场大论战写的很好,有一场是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正面碰撞,孟老夫子直接被驳得哑口无言,直叫孟子请杀之。最教人拍手称快的一场是张仪骂孟子的那段直接把儒家思想说的一文不值,体无完肤,虚伪至极,孟子也气得吐血。还有很多各方面的辩论,这些辩论就是放在当下也很有借鉴价值,比如讲法家的,为什么古人要费那么大劲变法,法家的理论依据是:恶,人之本性,因人有恶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俊正,以法治防范恶欲,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孟子之道,性本善,将治世之功归于人性之善,将乱世罪责归于法墨兵三家,无非是要重申仁政,人治与复古之论,回到夏商周三代,此乃纵容恶行蒙蔽幼稚,真正的大伪之言!想想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提出这样富有哲理的法家理论,真了不起。

第一部黑色裂变,讲述的是秦国由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通过变法,历经艰险与磨难变成一个后劲勃发的国家,现在的话说就是改革开放20年的努力,小有所成。在那个没有被儒家思想侵染的时代,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铁血纷争,战争是家常便饭。知道了什么是阳谋与阴谋。阳谋就是正大光明的,堂堂正正的打败你,粉碎你,使你藏无所藏,躲不可躲。只有站在阳谋者的一边。阴谋却是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法或手段达到一己之私的目的。这是见不得光的,也不被人称道的。商鞅的变法就是阳谋,而以甘龙为首的复辟势力就是阴谋的较量。阳谋者有胆识与魄力,阴谋者的一切手段都是阳谋成功的阶梯,反之亦然。商鞅的结局是悲剧的,五牛分尸而死。正如他所说“我身虽死,法治得以延续,死而无憾。”反过来商鞅逃避死亡,秦内乱,秦法消亡,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死是商鞅最好的归宿,如何死法倒无所谓。商鞅对秦帝国在统一的大道上打下第一个坚实基础,没有他,秦国也许就消亡了,还谈何统一天下。

第二部国运纵横。讲述的是秦国通过变法后,实力大争,准备东出逐鹿中原时,却招到山东六国的封锁,秦国开始了反封锁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两个天下级的纵横家,张仪与苏秦。张仪执秦国一颗相印对抗苏秦所执的六颗相印。秦以一敌六而能取胜之。不得不说秦国,秦人厉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战场上的血腥暴力,庙堂内的运筹谋划。对抗时毫不留情,私交情谊却谈笑风生。涌现出的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各有各的才华横溢,各有各的逸闻趣事。再加一个他们的老大哥苏秦,五人串连起燕赵魏楚齐韩六国与秦国的对抗。虽然从各方面看六国联军都是优势,然而通过秦国的齐心对外,各种分化,各个击破。最终总是取得胜利。此时是秦变法后第二位君主秦惠文王嬴驷。他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商鞅创立的法治他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铲除复辟,巩固根基,分化六国,西取巴蜀,北击义蕖,东站韩宜阳,南取楚房菱。为秦国的崛起打下了厚实根基,财货,土地,人口大大充实。秦国历两代变法,法统根基更加牢固。

第三部金戈铁马,讲述两位国君,秦武王赢荡,他东出周举鼎而亡,在位四年。主要讲述秦武王的弟弟秦昭襄王嬴稷,与其母亲宣太后执掌秦国与六国大战。此时的秦国已经是超级强国。国力与其余六国不可同日而语。经过深撤变法得秦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耕战有功,赏罚分明。官吏无贪,行政高效。而同时代的其余诸侯国依然延续人治传统,有一些浅尝辄止的变法,都毫无悬念的回归人治传统。国力不能最大化的得以凝聚,人各怀私心,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争斗,不能像秦国那样一致对外。这时候的秦军才真正被称作虎狼之师,秦国称为虎狼之国。以十五万完胜四十五万联军是什么概念,以三万步兵对抗韩国五万劲骑完胜之是什么概念,以五六十万包围同样数量,同样拥有超强战力的赵军并取得胜利,又是什么概念。可以说那个秦昭襄王时期直接把其余六国打趴下了,打到一蹶不振,一步步萎靡消亡下去。这也给后面的秦始皇嬴政创造很好的收割条件。当然期间其他各诸侯国间也发生了具有灭国条件的大战,齐国入燕国之战,差不多把燕国给灭了,留给燕昭王的是残破的国家。经过燕昭王的奋发图强20年,开始对齐的灭国之战,联合了秦,赵,韩,魏,楚五国打得齐国几乎灭亡。就剩下齐国的两座城池。而后田单通过六年坚守,燕昭王死后,离间燕国乐毅去职,用火牛阵击溃燕军而复国。然而经过这几次反复的复仇战争,燕齐两国大大衰退。后面才是秦赵大决战与长平,而两国俱伤,赵国比秦国衰得更惨。从秦昭襄王冤杀白起开始,天下进入休养生息的时代,也是就是第四部阳谋春秋的开始。

阳谋春秋讲述的是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大战连绵的金戈铁马时代使包括秦国在内的所有诸侯国元气大伤,不得不停下来休养生息。而秦昭襄王也是大政末年,心智雄心也不如当年。虽然秦昭襄王英明神武,可他的儿子尽显羸弱。不堪大任。秦昭襄王便为后继无人而苦恼。吕不韦看到了机会,一个光大门楣的机会,在那个时代,商人即使富可敌国,也是没什么社会地位的。吕不韦要就是光大门楣,扬名立万,他把目光投向一桩大买卖。倾其所有投资一国,就是资助秦昭襄王之孙嬴异人为王,当时嬴异人是不招待见的质使,在赵国。通过各种包装,是嬴异人名声大噪。在秦国通过各种方法,最完美对接立王的故事。历史上对吕不韦多有褒贬。我却很欣赏其人,首先他有魄力,敢于尝试不可能,即使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竭尽全力去做。作为商人他很清楚别人需要什么,作为政治家他同样知道国家需要什么。却不是投其所好,他也有自己为政之道,大道公行,尽心竭力辅佐秦国,却不为一己之私。他当政与秦使秦国用最快的速度恢复国力。其余各国还是奄奄一息,龟速回复中。秦国就已经为一统天下做准备。大开商路,以繁荣经济,编《吕氏春秋》育文明,盘整内政以使秦国度过君位交替的乱局,理顺朝局等等都是他的功劳。

第五部铁血文明,讲述嬴政统一六国的事。贾总谊说的好:“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通过秦孝公与商鞅变法夯实基础,秦惠文王与张仪的连横破合纵分化瓦解六国,秦宣太后与魏然、秦昭襄王与范雎、白起的金戈铁马大战列国,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复苏经济,增长国力。到了秦始皇嬴政这里。其余六国皆羸弱。与之行成天下唯秦独强的局面。而秦国一直以统一天下,止刀兵为己任。自然就水到渠成。修通郑国渠使秦关中沃野千里,李冰治水使巴蜀之地成为秦国粮仓。秦人勇武,怯与私斗,勇于公战使秦国有锐士兵员。外战诸侯,内修法治,兵峰所指所向披靡。朝堂之上人才济济,文成武将,各尽所能。向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历时十余年而天下统。统一是为了止戈。就是不要再纷争打仗,天下太平。要做到这一点秦始皇他实行了很多变革,破分封制而郡县制,分封制是天下纷争的祸根。车同轨,书同文。北击匈奴,使其不敢南望,南并百越,使我华夏族免去蛮夷。修水利,筑长城,与复辟势斗争,这些通通都是他的功绩。若没有他我华夏名族能不能延续两千年还得两说。最多就像现在的欧洲列国一样。就实说汉朝取代秦朝是历史的倒退。想想东汉末年,五胡乱华,元灭宋,清代明,每一次朝代的跟叠都是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死亡。然而均为超出秦始皇的政治框架,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摆脱了封建社会。

第六部帝国风烟。讲述秦帝国的灭亡。看这一部心情是很沉重的,没有了看前几部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虽然历史早已终结,虽然早已知道结局。心里不免有很多遐想。如果复苏公子辨一下假诏书,与蒙恬一起发兵正国。如果当初不是胡亥跟谁秦始皇出巡,而是别人。如果李斯有一点死心眼,不和赵高密谋私立胡亥~~~太多假设,太多如果都是一厢情愿。历史可悲处在于它不可假设,然而可贵处也是他不可假设。

看完整部《大秦帝国》时间跨度很大,从公元前362年秦魏少梁大战至公元前206年项羽火烧咸阳。其间156年的战国时代。秦国所经历的所有事。以及其他各国所尽力的所有是事。沧海桑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有大公无私的秦国君臣,有才华横溢的各色士人阶层。有光怪陆离的离奇故事,有奋发有为的平民百姓。穿越两千多年一睹中华文明的青春时代。谢谢孙老。在那个没有被儒家思想侵染的时代里,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一切都是奋勇争先的,各种思想在碰撞,融合。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想营养。我们的名族得以延续至今,任然活力无限。与秦人的务实勤劳,奋发图强,包容万象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我们有了大统一的思想,才使我们面对外来入侵是能同仇敌忾。面对贫穷落后时知道奋勇前进,不屈不挠。这些都是先贤留给华夏子孙的精神财富。有了秦人的坚韧不拔,大道公行,我们将越挫越勇。有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铁血纷争,我知道和平不易,在祖国大统一的环境繁荣昌盛。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毕竟门外汉。愿多多指教。小弟将不胜荣幸。

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问题:

《大秦帝国》这本书写的怎么样?

《大秦帝国》的内容是否符合史实?

先做一简要回答,如有耐心可继续看后文详述。

对于第1个问题,个人觉得《大秦帝国》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经典力作,也是近十年来最畅销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著名的秦史专家孙皓晖先生,积30年文史沉淀,历16年写作之功,为我们一朝奉献出这部洋洋500万言的史诗级巨著,将战国时期秦、韩、魏、赵、燕、楚、齐七国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的历史苍劲地铺展开来,描绘了近两百年的战争风云与帝国生灭。

大秦帝国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帝国,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按照那时人的说法,则是“凡有血气,必有争心。”放眼我们当今现在,这种血气还有多少?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这部著作无疑是提振民族精神的强心剂。

对于第2个问题,《大秦帝国》虽则是一部小说,但内容大体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该书参考的各类历史典籍多达273部之多(后文会有一个清单),书中很多重大事件、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礼法制度、国家法令等等,在《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汉书》等史料中都是有明确记载的。然而话又说回来了,这毕竟是一部小说,对于史书中没有记载的内容,为了小说故事情节的饱满性,作者势必会加入一些个人合理的想象内容。比如长平之战,就当时的历史事实而论,这肯定是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而《史记》等史料中的记载也就聊聊几百字。为了精彩的再现长平之战前前后后发生各种故事,必然会引入作者的想象。同时为了满足小说人物的饱满塑造、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小说主旨的突出,也势必会融入一部分作者虚构的内容。

如果你还感兴趣的话,下面将更加详细的介绍一下这部经典之作。

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的努力追求,经商鞅变法、张仪“连横破纵”,范雎“远交近攻”,白起长平大战,吕不韦摄政,李斯蒙恬护法等重大事件,最后秦王嬴政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秦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部鸿篇巨制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从大出看,该书将战国时代的格局变化梳理成了一条简明的线。秦国经过变法改革之后的由弱变强,六国在时代大潮中先后由兴转衰直至灭亡。几乎每一部都从天下格局的变化来看待秦国的发展形势,并通过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揭示当时秦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的主要行动。

从细出看,小说里包含了大量的各类知识,历史典故、农业生产、商业活动、风俗习惯、礼法制度、国家法令、先秦军事、实用技艺、水利工程、天文地理、阴阳卜卦,诸子百家、部族民族、地域特色、器物名产、古代游戏、民谚格言等琐细的知识点都有涉及。在各色人物的对话互动中,细心的读者也能找到不少行业与地域的特殊讲究,例如古代船夫与水工的一些行规与工作特点,穿插在某些情节的过渡部分之中----这些都是带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在同类作品中,几乎找不出像《大秦帝国》这样大量糅杂知识性内容的历史小说了。

本书的作者孙皓晖先生,是学者型作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孙老曾经给出了一份《大秦帝国》的主要参考书目,我相信绝大数人都跪了,也相信大家对这部小说内容有一个合理的评判。

《大秦帝国》主要参考书目

一、古典史料类

《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出版横排注释版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99年横排版

《后汉书》《三国志》等其余二十二史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等编修

《纲鉴易知录》[清]吴乘权等辑施意周点校中华书局出版1960年5月竖排版

《战国策全译》王守谦等译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尚书国语战国策》杨冬主编远方出版社1998年9月版

《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竖排版

《左传选》朱东润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4月竖排版

《全译廿五史纲鉴》(上、下)张宏儒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

二、近当代研究史料类

《中国通史》范文澜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6月版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版

《战国会要》杨宽吴浩坤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中华远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版

《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版

《西周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西周史》许倬云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4年12月版

《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版

《战国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版

《战国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9月版

《赵国史稿》沈长云等著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11月版

《齐国史》山东省社科院项目组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河套史》王天顺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版

《楚国史》李玉洁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燕国简史》王彩梅著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5月版

《新编秦汉史》林剑鸣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81年11月竖排版

《中国制度史》吕思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竖排版

《中国度量衡史》吴承洛著上海书店出版1984年5月版

《中国兵器史稿》周纬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

《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熊铁基著齐鲁书社出版1984年1月版

《先秦职官表》左言东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年7月版

《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史编写组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中国赋税史》孙翊刚董庆铮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4月版

《中国服饰史》黄能馥陈娟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

《亚洲古兵器图说》周纬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历代金殿殿试鼎甲朱卷》仲光军等编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著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6月竖排版

《中国民族史》吕思勉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中国风俗史》张亮采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中国文化史》柳诒徵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6月版

《中国商业简史》林文益编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5月版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沈光耀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

《中国民政史稿》孟昭华王明寰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

三、古典文献类

《商君书注译》高亨注译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11月版

《商君书译注》石磊董昕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尸子译注》李守奎李轶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竹书纪年译注》张玉春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荀子简注》章诗同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

《易经》多种版本

《南华经》庄周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

《吕氏春秋淮南子》杨坚点校岳麓书社1989年3月版

《诗经全译》袁愈译诗唐末注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2版

《说苑疏证》[汉]刘向撰赵善治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竖排版

黄帝阴符经》周止礼常秉义批点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6月版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12月竖排版

《楚辞直解》陈子展撰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竖排版

《易经入门》孙振声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8月竖排版

《子全译》周才珠齐瑞端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版

韩非子全译》[战国]韩非著张觉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

《博物志全译》[晋]张华原著祝鸿杰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编[清]蔡元放评岳麓书社出版1990年4月版

《论语》多种版本

《孟子》多种版本

《二十四史演绎》[清]吕安世辑岳麓书社出版1986年3月版

《孙膑兵法》今译荣挺进李丹译注中国书店出版1994年9月版

《鬼谷子全书》黄海舟整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2月版

《藏书》[明]李著中华书局出版

《盐铁论》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工农兵学员译注冶金工业出版社1975年12月版

《洗冤集录校译》[南宋]宋慈著杨奉琨校译群众出版社出版1980年5月版

《西京杂记全译》[晋]葛洪集成林程章灿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

《老子新译》任继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

孙子今译》[春秋]孙武撰郭化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6月竖排版

《全译世说新语》刘义庆著毛德富段书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周易古史观》胡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竖排版

《太玄经》杨雄撰范望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竖排版

《抱朴子》葛洪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竖排版

《搜神记世说新语》干宝/刘义庆岳麓书社出版1989年7月版

《太平广记》【宋】李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四、古典实用文献类

《水经注》[后魏]郦道元著岳麓书社出版1995年1月版

《水经注图》郦道元著[清]汪士铎图陈桥驿校释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5月版

《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著巴蜀书社出版1995年9月版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阎嘉周晓风等译巴蜀书社出版1995年9月版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管巧灵谭属春校注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4月版

《山海经译注》方飞译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2月版

《武经七书》欧阳轼主编海南出版社1991年7月版

《关中胜迹图志》[清]毕沅撰张沛校点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仪礼全译》彭林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智囊》[明]冯梦龙辑齐林王云点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

五、专史研究类

《中国古代兵书》王兆春著蓝天出版社2004年8月版

《甲骨文字源流简释》刘鸣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8月版

《现代汉语版资治通鉴》柏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10月版

《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主编中华书局出版1961年2月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沈起炜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先秦文化研究》姚政著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2004年11月版

《先秦礼乐》刘清河李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

《民俗礼仪万年历》曾强吾等编著气象出版社出版1998年6月版

《中国古代龟卜文化》刘玉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版

《星象预测万年历》李芝萍徐登里编著气象出版社出版1999年7月版

《占候解读》杨昶编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3月版

《古代占星术注评》刘韶军编著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民间实用天文历法通书》黄世平编著三环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版

《秦始皇帝传》马非百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

《秦始皇史话》赵志愿主编咸阳诗社出版1994年版

《秦始皇》[日]古川中夫著纪太平韩译三秦出版社1989年2月版

《秦始皇传》张分田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版

《咸阳帝都记》王学理著三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中国实用地图册》成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1999年1月版

《中国名家》张新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战国史话》彭邦炯谢齐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2月版

《陕西考古重大发现》(1949-1984)陕西省考古学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

《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柏杨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86年1月版

《诸子百家》绘画本华艺出版社出版1992年12月版

《风水与建筑》亢亮亢羽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2月版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4年8月第2版

《中国古代民俗》王静悦赵宗乙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

《中国民俗史话》郭立诚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版

《中国武术史话》赵国庆等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甘泉宫志》姚生民编著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先秦寓言史》白本松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先秦兵书佚文辑解》徐勇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鬼谷子兵法》陈宇著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秦始皇嬴政传》黄中业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秦汉赋役制度考略》钱剑夫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

《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金秋鹏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中国墨家》李亚彬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中国农家》张云飞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老皇历》上官居士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版

《中国古代兵器》《中国古代兵器》编纂委员会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关陇文化与嬴秦文明》陈平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

《黄河文化百科全书》李民等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2月版

《中国思想宝库》中国思想宝库编委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9月版

《东方思想宝库》东方思想宝库编委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8月版

《人类谋略宝库》甘华鸣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1992年10月版

《白话先秦诸子》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编黄山书社出版1992年8月版

《一百僧佛图》卢延光绘画吴伯衡蔡卓之编文新世纪出版社1992年4月版

《中国一百神仙图》卢延光绘画吴绿星编文新世纪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中国历代名人图会》房立中陈运坤主编学院出版社1994年7月版

《中国典故》(图文本)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版

《中国历代开国帝王传》李祖德主编黄山书社出版1987年12月版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出版1962年8月版

《中外败将评传》严国群编著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古代名将传》合订本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8月版

《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余华青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

《中国人史纲》(上、下)柏杨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出版1987年6月版

《中国谋略家全书》张秀枫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9月版

《中日丝绸业近代化比较研究》王翔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说》杜松著数目文献出版社出版1984年5月版

《中国古代医学家及其故事》孙溥泉徐复霖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

《史籍浅说》吕涛潘国基奚椿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

《秦俑纵横谈》张占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版

《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韩养民郭兴文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中国古代兵书杂谈》王显臣许保林战士出版社出版1983年12月版

《中国古代科技名人传》张润生陈工俊程惠芳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5月版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合订本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10月版

《中国古钱价目图录》董大勇编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

《中国古代饮茶艺术》刘昭瑞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

《古兵器》黄意明徐铮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古玉》马久喜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治国思想精华》余胜椿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6月

《墨子》白话今译吴龙辉译注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10月版

《苦行救世墨子的智慧》舒大刚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汉语外来词词典》刘正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孙膑兵法》陈宇著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5月版

《中国上古先秦夏商周断代史研究》赵志愿著(民间研究)

《中国历代皇帝》李玲久李显深著济南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帝范》[唐]李世民撰张玉龄释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帝学》[宋]范祖禹撰杨淮杨洹释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帝鉴》[明]张居正撰继祖红菊释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谋略论》柴宇球编著蓝天出版社出版1991年7月版

《中国军事史略》高锐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

《中国史大事纪年》藏云浦等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中国古币真假辨别入门》张志中编著知识出版社1993年8月版

《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贺业钜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3月版

《易占解读》何宗旺张家国编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版

《因果解读》尉迟治平席嘉编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版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张大可等主编海南出版社1996年3月版

《新编中国军事史》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版

《中国史学发展史》尹达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史学概论》白寿彝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版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卷》编纂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历史文化的多维透视》佘树声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研究》张晋藩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7月版

《中国经济思想史》胡寄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8月版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编写组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三千年文祸》谢苍霖万芳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中国古代经济著述选读》(上下)虞祖尧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版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7月版

《中国古代史》(上中下)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

《中国丝绸史研究》王翔著团结出版社出版1990年12月版

《中国经济史论丛》(上下)傅筑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1月版

《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稿》陈守实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版

《中国货币史纲要》千家驹郭彦岗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上下)乌廷玉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1月版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选注》阙勋吾主编岳麓书社出版1984年4月版

《中国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论文集》中国史学会编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7月版

《古都西安》王崇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7月版

《秦汉货币史稿》钱剑夫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中国宦官制度史》余华青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

《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千家驹郭彦岗合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著人民出版社1954年6月版

《杂家帝王学》吕氏春秋刘元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6月版

《游侠人格》汪涌豪陈广宏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中国古代等级社会》葛承雍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

《墨子:兼爱人生》陈伟编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孔子的法律思想》杨景凡愈荣根群众出版社1984年6月版

《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晁福林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6月

《生命的大智慧老子》余培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中国人的圣书论语》宋淑萍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墨苦行与救世》张永义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

《庄子现代版》流沙河成都出版社1992年2月版

《诗经今注今译》马持盈注译台湾商务印书馆

《历史地理论集》黄盛璋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肃清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研究》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4月版

《三省制略论》王素著齐鲁书社出版1986年5月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12月版

《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日]池田温著龚泽铣译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8月版

《西汉社会生活概述》谢国桢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

《中国考古》安金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中国青铜器》马承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版

《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张传玺杨济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赵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

《北周六典》(上下)王仲著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12月竖排版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著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郑学檬等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

《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巫宝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5月版

《新编中国军事史》(上下)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版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1~8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通鉴纪事本末》(1~12册)中华书局出版竖排版

《四部精华》(全三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竖排版

《中国法制史料》[日本]岛田正郎主编杨家骆主编鼎文书局印行(台北)1979年版

《中国法制史料》第二辑[日]岛田正郎主编鼎文书局印行(台北)1982年版

《中国法制史及其引论》李甲孚著三民书局出版(台北)1980年版

《中国古代法医学史》贾静涛著群众出版社1984年6月版

《中国古代法律史知识》刘海年杨一凡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

《中华法苑四千年》倪正茂等著群众出版社1987年6月版

《中国法制史简编》肖永清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纲》张国华饶鑫贤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群众出版社1982年7月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张国华主编法律出版社1982年6月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法学教材编辑部法律出版社1983年1月版

六、历史哲学类主要书目

《资本论》中文版马克思著

《存在主义》中文版萨特著

《梦的解析》中文版【奥】弗洛伊德著

《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著

《鲁迅全集》多种版本

《论历史科学》马、恩、列、斯著黎澍主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

《西方名著提要》[英]汉默顿编何宁赖元晋编译商务出版社1987年4月第2版

《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6月版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东方专制主义》[美]卡尔A魏特夫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

《文明冲突论》【美】亨廷顿著

《文明论概略》【日】福田谕吉著

《圣经》多种版本

《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中国汉译名著系列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

《政治正义论》【英】威廉葛德文著

《潘恩选集》【英】托马斯潘恩著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

《社会命运》【法】维克多孔西得朗著

《联邦党人文集》【美】汉密尔顿等著

《人类的由来》【英】达尔文著

《爱因斯坦文集》

《科学的社会功能》【英】J贝尔纳著

《生命科学史》【美】洛玛格纳著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苏州与徐州各有怎样的历史文化,哪个更深厚?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苏州和徐州,现在都是江苏省下辖地级市,同样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那这两座古城相比,哪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更加深厚?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苏州徐州根据我了解的资料显示:1.苏州,古称吴,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苏州,以城西南姑苏山得名,沿用至今。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40

  • 描写历史上身残志坚的名人励志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霍金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

  • 历史上少年得志并福禄一生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军政的话最出名的莫过于霍去病了..年仅17岁北击匈奴为西汉立下赫赫战功,可惜英年早逝。另外,项羽24岁起兵反秦,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三国演义小说形象我觉得江东的孙策,孙权、周瑜了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历史简单的概括就是:以前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重

  • 刘禅真的扶不起吗,对于乐不思蜀有何见解?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是肯定的,但是在做了亡国君时说*此间乐,不思蜀*!是智慧的表现,明哲保身。经常是这样的:姜维、钟会、邓艾已死,张翼也死于乱军之中。太子刘璇、汉寿亭侯关彝都被魏军所杀。是军民大乱,互相践踏,死伤无数。第二天,贾充到了,贴出安民告辞。卫留守成都。蜀国后主刘禅被押至洛阳,只好尚书令樊建、

  • 刘禅贵为蜀汉帝王,为何会为了一个小小的安乐侯而乐不思蜀?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猫叔说历史,我来说几句。我觉得刘禅之所以“乐不思蜀”,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第一,从亡国之君的角度说起。诚如问题所言,刘禅虽然贵为蜀汉皇帝,可他说出“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的时候,蜀国已经灭亡,他哪里还有什么资格谈“尊贵”呢。放眼望去,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有几个善终的?几乎都是死于非命。而刘禅在洛

  • 刘邦的约法三章可信吗?还是宣传高手、或史书粉饰?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我感觉汉王刘邦的“约法三章”是可信的,并非夸大的宣传或粉饰。我们应该全面客观来看:第一,积极性:甲,“约法三章”有众多历史文献做支撑依据。(1)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记载:“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2)汉荀悦《汉纪》载:“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 喜欢历史的人是什么性格?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今天下午还在琢磨这个问题,打开头条,就看到这个消息了,我的感觉就是读书嘛,总是想获得点儿一些东西,因此每个喜欢读书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一种类型,比如有的人喜欢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动人心弦,情感深入,上下起伏,让人动容,有的人喜欢读一些实用的经济类文章,可也有些人,喜欢读史书,个人觉得读史书的人大多

  • 战争历史人物传记并撰写一篇学习心得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每一个人成功的发展都离不开老师的导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凡是能够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意义的“老师”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授业”,我们想要获得更多的“传道、解惑”,那要看自己的机缘如何了.“名师出高徒”,作为“百姓”圈子中的我们

  • 喜欢看人物传记的人是一种什么心理?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人物传记是古今中外历史作品的主要内容。人们喜欢阅读人物传记。究其缘由大概有如下原因:1.获得立传资格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成功者,或者他们的行为对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比如陈胜吴广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在大泽乡发动武装暴动,却使反对秦王朝的斗争成了燎原之势。因而太史公为他们立传为群氓立传这是开天辟地第

  • 一件历史名人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匡衡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照明读书。匡衡邻居家日子过的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得很亮。他想到邻居家去读书,可是遭到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对着光,读起挺方便。匡衡读的书愈来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