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读哲学的人容易自杀?

为什么读哲学的人容易自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467 更新时间:2024/5/4 14:48:04

哲学家自杀的确实不少。

比如,尼采、休谟、罗素、戈尔兹夫妻、拉吉舍夫、吉尔.德勒兹等等。法国哲学家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说法:自杀还是不自杀,这是一个问题。

另一位哲学大师,克尔凯郭尔更简单粗暴,他说:学习哲学,就是练习自杀!

其实,我认为,用死亡的终极意义关照,生活才更显出其娇艳与美丽。因死亡彻悟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是最精准的教育。

人生只有两个阶段,一个是生,一个是死。所以,探索生和死是哲学家永远的主题。

我们一般人都注重生。生存,生长,生活,生生不息。大多数人的共识是,最重要的是生活,我们的经历本身,已经构成了生命的全部意义。死亡,只不过是无可奈的结局而已。

哲学家自杀,也是生命的终极体验。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几乎苏格拉底“活着的意义,就是认识你自己”的另一种诠释。

而这种认识,延伸,也包含了死亡。

庄子说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意思是说:心灵干净的人,就像一块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我们不主张死亡,好好珍爱生命,原本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意义。

学的是顺天道人道的哲学体系,能自我完善哲学体系的人是不会自杀,如果是那种学的是逆天道人道,很容易学着学着,现实中遇到的难题无法用自己学的哲学去解决,去拿捏人性,去看出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最终内心崩塌,体系坍塌后甚至走火入魔者,最终才自杀,这种人才有可能自杀。

经得起知行合一考验,让人越学越认知水平越高,越黑暗越看到希望,阻力和困顿挫折越全身是劲的哲学,让人人越学越知道自己的天命,内心越强大,越能拿捏人性,看出本质性规律性东西的,这才是真哲学。

“道行有,不为存,不为亡。”包涵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出自《荀子天论》,原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其大概意思是说,“大自然(天亦可称为道或冥冥中的掌控一切的存在)不会因为其他人或事物、众生的喜恶而改变自己的运行规律”,就其这一句话而言是客观唯心哲理。而要通读或知其后几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才发现荀子是赤裸裸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否定了“天有其意志”一说,客观的分析了自然规律,体现了自然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大自然得规律不会因为人的喜恶而转移,那么荀子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说我改变不了大自然的规律,但我可以通过观察、总结来掌握大自然规律从而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这是多么伟大的哲学自然观的思想!

一、核心解读

“道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提出的思想。

道,与天同义,即天道。

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天行有常,也就是道行有常。

荀子认为,天自有其自然发展和变化规律,它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存在。它有它自己的任性:不管有多大的人为意志,休想改变我的运行规律!

是的,任何力量无可改变。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该咋就咋。春天不会变成秋天,夏天不会变成冬天。

还有,该下雨的时候,谁都挡不住,就要下;该下雪的时候,休想下雨。

春天草木萌发,秋天花果累累,这也是任何力量和意志不容改变的。

天就是天的规律,道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二、哲学思想

道行有常,这是铁的规律,它涵容着不可摇撼的哲学思想: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的思维,还是行为意志,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不得违背。

一旦违背,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比如,黄河水流流,不管人的力量有多强大,都无法改变;比如,历史发展是越来越进步、越文明,绝对回不到原始状态;比如人要改善生活条件,就要一步步去努力、去奋斗,而不可能不切实际地去挣钱、去改善生活。有多少富豪,他的财产是一步步创造和积累起来的,那种一夜暴富的也有,毕竟是极少极少。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行事,但不等于思想僵化,坐等“规律”。正如,春天来了,你要开始耕种,如果不是这样,等秋天收获果实,那是梦想。

这就是说,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也不能坐享其成。人可以通过思想和智慧的提高,逐步认识和利用规律,并积极改造客观世界,从而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什么是哲学思考?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思考就是对基本概念、信仰的批判性思考,例如思考“什么是真与假?”“什么叫正义?”“什么是知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某一学科、领域的“哲学思考”即是对作为这个学科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观念的我做不了表格了,你试着看看吧代表人物哲学范畴主要观点评价泰勒斯(前7世纪)自然界万物皆由水生成1.标志着

  • 中国历史上的儒学是怎样登上思想领域的统治舞台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他的思想对华夏民族文化文明影响至今,在汉代以儒家思想统治社会有刘彻,董仲舒,王明阳等儒学之所以在中国登上思想领域的政治舞台上,这与它的传承、理论、发展密不可分。一、儒学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儒家学派之前,华夏文化是传统的“六德、六行、六艺”。东周时

  • 推荐几本最最经典的哲学书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柏拉图:《理想国》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事件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小逻辑》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详细解释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

  • 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对服饰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

  • 哲学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人类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的本源事物。哲学从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认

  • 为什么古时候把失火叫做走水?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为了避火神的讳。在古代,人们认为失火是火神对人的惩罚。而古人又对名讳特别重视,尤其是唐朝以后。我国古代对死亡、恶疾、灾祸等很多时候忌讳直言。言语忌讳反映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思想倾向,也表示了对别人的尊重,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大量的代用词流传下来,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成为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阴

  • 为什么儒家主张"无讼"?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在儒家眼中,商、讼、战等不正常的手段,是下策,都有意无意地破坏“道德”与“和谐”,因此儒家崇尚“劝”,只是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商、讼、战。一、讼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负面困惑。讼,即官讼,是用法律解决问题。法律看似公正,实际上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生硬工具,常常虽然解决了问题,却常常造成情感的永久伤害,而和谐社会主

  • 为什么宋朝多薄葬,汉朝多厚葬,各个朝代的殡葬制度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对于这道问答题,我的理解是三个问题,但是只有一个问号,希望我们都规范行文。一,宋朝(皇帝)为什么多“薄葬”?秦汉时期以来,由于流行厚葬,无法计数的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宝物都陪葬于主人长眠在地下,所以盗墓之风盛行。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利”字当头,但是,具体到南宋皇陵的被盗,就不单是一个“

  • 什么是政治?什么是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一说政治,人们就会联想到政治经济学,政治是治理社会、维护统治。可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所制约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哲学,观察自然、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吧,到处都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人不懂哲学,不会有深沉和高远,流

  • 古代有哪些有名的谈判专家?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我觉得是春秋战国时候苏秦,合纵连横。战国时以苏秦为代表的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与秦国对抗的政策。连横:战国时张仪等游说六国诸侯实行与秦国横向联合对抗其他国家的政策。合纵:联合弱国共同抵抗强国,连横: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合纵连横实际上是一种为了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军事、外交策略。合纵因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