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火神的讳。
在古代,人们认为失火是火神对人的惩罚。而古人又对名讳特别重视,尤其是唐朝以后。我国古代对死亡、恶疾、灾祸等很多时候忌讳直言。言语忌讳反映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思想倾向,也表示了对别人的尊重,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大量的代用词流传下来,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成为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人普遍崇尚的哲学思想,金、木、水、火、土五行间相生相克。五行中水能克火,用“水”字来压制火,是为了讨个好的口彩,于是,古人便把失火叫“走水”。
“走水”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当时并没有跟火联系起来,而是“流水”的意思,这个很好理解。到了隋唐时期,“走水”又被赋予了“疏导水流”的意思,就是疏浚河道。唐朝以后,人们对名讳开始重视,面对死亡、疾病、灾祸时都很忌讳直接说出它们的名字。所以用词上慢慢讲究起来。
尤其是古代房屋基本都是木材茅草为原材料,在防范手段还比较原始的时期,每年城内防火都是对主政官员的一次很大的考验。所以人们越来越忌讳说“火”,而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水火相克,把“失火”叫作“走水”,用“水”来压制“火”,为了讨个好口彩。
当然,“走水”一词正式开始通行起来,还是明清时期。所以,当看到古装剧动不动说“走水”时,尤其是汉唐剧中出现,大可呵呵一笑罢了,不要和编剧较真。
天人合一怎么理解?
自己理解,有错望指正。
天人合一,就是大自然与人合一。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五脏六俯,四肢五官,十二经络,骨肉血脉,督脉任脉,人体穴位都与大自然有对应的密切联系。比喻说一年四季,高山平原,阳光空气,白天黑夜与人体都有密切联系。大自然的变化和运动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人体。因此,人类不但要利用大自然为生活生产服务,还要爱护大自然,维护大自然与生物链的平衡。
谢邀!
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对于生活中的人来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对于凡俗夫子来讲是很难达到的。古今中外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应该不到十人。古代的鬼谷子,张三丰或许都已有这境界的人了。
天人合一是何境界?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何为天人合一?这是古人乃至今人的知识分子阶层都在追求的一种境界。如果说道家是这个思想的源泉,那么更古老的道就是道家思想的源泉。何为道?道有大道、中道、小道。大道可以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可以是宇宙宙物质的存在形式等等。中道可以是地球运行规律等等,比如牛三定律,比如月球的引力就跟地球的不同。小道可以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知识。小道要符合中道、中道要符合大道,小道最终也要符合大道的规律。
比如万有引力的规律、比如元素周期律、比如人体结构DNA。大到无穷而无外,小到无穷而无内。学习道就是要顺乎规律。不管是天、地、还是人。各个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无不是道中道,大道理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道(规律)。把道的本质局限起来是悲哀的。把道转化成科学,那么科学就是一种道。卫道,何处不在?何时不在?愚昧不只在古代,也在现代。今天的人也会成为以后人眼中的古人。今天的科学也许以后叫做:“爻”。而正如古代的科学叫做:道。不管你叫道还是叫科学还是叫爻。过去、现在和未来,它都在那里等待着智慧者来认知。古代你不懂得道,今天你不懂得科学,未来你不懂得“爻”,还谈什么呢?西北人把土豆叫洋芋,其他很多地区叫土豆。不论叫洋芋还是土豆,其实都是那个东西。就如同科学这个词是西方的叫法,我们东方古代的叫法:道。我们来翻译一下:道=科学。或者约等于更恰当。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好解释天人合一了。人道符合天道有何不好?人体是个小宇宙,外界是个大宇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宇宙的规律制约着我们,顺则昌,逆则亡。所以在有生之年,去了解你自己吧,去了解这个世界吧。这就是科学在追求的东西。也是道在追求的东西。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个动力是什么呢?追求真理!
天人合一翻译一下:就是人去追求真理,顺应真理而生活。我们只有不断的接近、接近再接近,这是个理想。
期待友友们的关注!
天人合一说起来老邪乎了,我以为理解这个也不难。
首先最基础的,天和人一样,人有啥天有啥,或者天有啥人有啥。我们的老祖先就是通过这种最简单事情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例如《黄帝内经》上是这么说的: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地有草,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基本上天地有的东西,人就都有,通过这种最基本的最直观的印象,得出天地人应该是合一的。
再往下引申,天地是个大宇宙,人是个小宇宙。
天有运行规律,人这个小宇宙也有运行规律。
人的小宇宙运行规律,必须要和天地大宇宙这个运行规律统一起来。
这就要求第二点:
人的运行规律必须和天地相相融合,也就是说要顺应自然规律。
例如《击壤歌》里面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所说的就是生活规律和天地相融合。
还有那句最著名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的最直接意思不就是:
天很坚强劲健,人应该像他一样坚强。就是人要学大地一样宽厚,仁爱,有包容万物之胸怀,厚德载物,孕育万物。
本来人顺应规律最好了,但是人有各种欲望,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面对各种欲望,人就会做出和天道相违背的事情来,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直陈人类的弊病。
要克服这些,道家开出的方子是:绝圣弃智,正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去掉各种约束,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而儒家开出的药方是:正因为人类无法自觉暗合天道,所以才需要圣人来治理国家,来引导人民,一个人要勤于自省,所谓三省吾身。一个人要有宏大的目标,所谓为天地立心。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儒家引申出来天人感应学说,你皇帝做得不对,老天爷就会惩罚你啊,轻则给你来颗彗星,重则给你来场灾害。
当然这一切都是扯淡,现代的人,学会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才能走上科学之路,什么天人合一不就是马克思哲学里的善于利用自然规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