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宋朝多薄葬,汉朝多厚葬,各个朝代的殡葬制度是怎样的?

为什么宋朝多薄葬,汉朝多厚葬,各个朝代的殡葬制度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834 更新时间:2024/4/12 6:19:31

对于这道问答题,我的理解是三个问题,但是只有一个问号,希望我们都规范行文。一,宋朝(皇帝)为什么多“薄葬”?

秦汉时期以来,由于流行厚葬,无法计数的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宝物都陪葬于主人长眠在地下,所以盗墓之风盛行。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利”字当头,但是,具体到南宋皇陵的被盗,就不单是一个“利”字了得!

在所有被盗皇陵中,南宋皇陵的遭遇最为悲惨!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宋朝始建至公元1127年“靖康之耻”为金所灭,历经九帝(徽钦二帝除外)共168年。七个帝王的墓葬都在河南奉先(今河南巩义市)。

北宋灭亡后,河南地区被金朝控制,延存的南宋皇帝当然就无法继续葬在奉先。

“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赵构南迁临安,建立了南宋王朝。绍兴元年(公元113l)具有传奇色彩的北宋哲宗皇后孟氏去世,她在去世前遣嘱,让高宗皇帝派人先择地“攒殡”(暂时厝葬),待“王师北定中原日”;再归葬河南。

哲宗传奇皇后孟氏被葬于绍兴府会稽县宝山泰宁寺,从这以后,这里就成了南宋的皇家陵园。

南宋先后有九位皇帝,其中六位葬于浙江绍兴宝山,它们分别是:

1.宋高宗赵构的永思陵”。

2.宋孝宗赵的永阜陵。

3.宋光宗赵的永崇陵。

4.宋宁宗赵扩的永茂陵。

5.宋理宗赵昀的永穆陵。

6.宋度宗赵的永绍陵。

其余三帝陵墓现在尚未发现。

所以说,南宋皇陵实际上是“攒宫”,也就是把棺攒聚到一个小范围,暂时埋葬,考虑到日后“光复中原”,要把南宋所有棺迁回河南巩义的祖陵区正式归葬,所以棺椁葬得较浅,这也为以后的盗墓贼提供了方便。

盗墓贼头目是一个僧人,叫杨琏真迦。他们除了利益以外,更大的一个阴谋是缘于某一少数民族的“厌胜”之说,如果把帝王的遗骸葬于地下,然后在上面建造佛塔、佛寺就可以压制原来旧朝之人,以防他们兴风作浪。这是在元世祖忽必烈的默许下进行的,从而激发大宋遗民的极大仇恨。

二,关于汉朝的厚葬问题

汉代汲取秦朝的教训,反对秦时的“苛法治国”,强调一个“德治”,于是重新解释“礼乐”制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讲究“孝悌”,汉初的文帝刘桓就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

体现在墓葬形制上,“惠及”到普通老百姓中,而西汉时期的“视死如生,灵魂不灭”的思潮兴起,社会普遍对逝去的人尊崇,为他们创造美好的阴间生活。

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发现的几座西汉晚期墓葬,就是用砖结构的墓室。与后来的砖块不同的是,西汉时期的砖尺寸很大,长一米左右,宽0.5厘米左右,空心,上面刻有各种花纹,所以画像石、画像砖是我国古代,尤其是汉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

形式。它们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砖石发券或者叠涩建筑的墓,一直贯穿了东汉、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

从已经发现的帝王陵墓来看,随着时间越往后走,在纯粹用青砖的基础上,又混合使用了不同的石料,成为“砖混结构”,至明清时期,帝王的陵墓更加宏伟壮丽。从十三陵到清东、西陵,现在的人们已经充分领略到帝陵的“紫气东来”威仪感。

结语:封建帝王的陵墓是与当时的文化、经济分不开的,帝王陵墓的豪华程度,仿佛向云云众生宣示君王的神圣不可侵犯。

殡葬制度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不断发展而来的文化结果。因为祖宗崇拜信仰和血缘关系,又有宗法制度为基础,久而久之孕育出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殡葬礼仪。这里我们抓两个典型来说,就说说宋朝的薄葬和汉朝的厚葬。

首先,提到宋朝的薄葬,可谓真的是极端了,极端到什么程度呢?极端到宋朝皇帝的皇陵都是十分简陋,寒酸到盗墓贼也不光顾。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我们都知道,不谈宋朝皇帝治天下的能力是否强,但我们都知道宋朝历代皇帝都是中国古代最开明的,最仁慈的君主。宋朝君主定下制度,提倡薄葬,禁止让大量徭役大兴土木修皇陵。所以这样百姓都生活幸福,不用操心被政府征用。从而百姓也心甘情愿听从君主的安排。此乃两全之美的办法。所以就解释的通宋朝的殡葬为何都是如此的比较的简单。

再来谈谈汉朝的厚葬。我们都知道汉朝也算得上一个盛世之朝,首先汉朝国力的强盛就为其厚葬的风格奠定了物质基础。既然有了物质基础,那么精神需求自然而然也就来了。在汉朝时期的百姓看来,坟墓和墓室就像是逝者生活居住的地方。所以汉朝墓室的建造往往都是按照死者的身份等级来建造的,且人们也都很在意要墓室的建造要与地面建筑的布局与规模相似。所以那些达官贵人高大华敞的“宫殿”往往都被照模照样的搬到了地下去。有了宽敞的墓室,自然少不了豪华的葬具。丰厚的随葬也是汉朝阶级的普遍要求,他们幻想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以此来显示生前身份地位,从而选择彰显自己身份的专用品和自己一生功绩及珍奇之物来进行随葬。这样解释就说的通为什么汉朝要厚葬了。

所以依据以上两个朝代殡葬礼仪的分析,我们就不难说出各个朝代的殡葬制度是怎样的了。其实,无论是哪个朝代的殡葬制度都与其当时的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宗法制度影响了国家法典的规定。殡葬制度无非就是分为厚葬和薄葬,其实相近的朝代的殡葬制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只要首先了解这个朝代所信仰的宗法制度就能将这个朝代的殡葬制度猜个大差不差了。不管是薄葬还是厚葬,其实都是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的反映,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什么是政治?什么是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一说政治,人们就会联想到政治经济学,政治是治理社会、维护统治。可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所制约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哲学,观察自然、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吧,到处都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人不懂哲学,不会有深沉和高远,流

  • 古代有哪些有名的谈判专家?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我觉得是春秋战国时候苏秦,合纵连横。战国时以苏秦为代表的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与秦国对抗的政策。连横:战国时张仪等游说六国诸侯实行与秦国横向联合对抗其他国家的政策。合纵:联合弱国共同抵抗强国,连横: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合纵连横实际上是一种为了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军事、外交策略。合纵因为战

  • 如何在服装上体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我来说说吧,希望得到采纳哦,首先想在服装上体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理解为用服装来表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这下就可以下手了,服装的语言报括(色彩、面料、款型)我们要用服装的三要素来表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在开始前我们要选定一种文化(当然不能太大,太宽泛,否则不好表现)1.面料:用古代的面

  • 哲学难学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1,哲学是所有学科里对分数要求最低的,只要你肯动脑筋想问题,哲学一点也不难。不过就业前景不是很好,主要是没有对口的工作,所以,如果是为了文凭可以考,为了工作就考别的吧。2。一般学哲学的,要么考公务员,要么继续升学,或者拿了文凭直接上社会找工作。具体的主要工作有教师,政府公职人员,企业科学管理和政策规

  • 你觉得传统土葬有哪些不好的地方?该取代还是改革?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肯定土葬是历史以来的传统,历史上死了那么多人,根本不存在占用了多少耕地,也不见得死人抢活人的地,到一定年代墓地自然消失。最好是深埋土葬,不留坟堆,只留小块碑头留作纪念即可。土葬本身就是没有错,归自然吧?我国山地多,没有占用耕地之说,另外我国民族是传统孝道民族,总不能把自己父母的骨灰散在路边,要不还生

  • “丧文化”你了解多少?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丧》应该是跟死了人有关的事如:丧服,丧家,丧礼,丧事,丧葬,甚至西方风俗教堂举行死亡仪式敲响的丧钟。民间流行的丧祭礼仪,具有很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不宜提倡,只作为传统民俗知识简介于下丧祭礼仪和称谓。《初终》凡人垂危之际,召集直系亲属嘱咐身后之事,并守护在侧,直到去世,称为《送终》。《出殡》按期送柩

  • 上完课死亡哲学的思想1000个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死亡哲学(学名:Thephilosophyofdeath)的历史发展不仅是一个西方人死亡意识不断飞跃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西方人死亡意识不断地由量变进展到质变的过程,因而在总体上是质变和量变、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世事的无常使得古来许多贤哲主张退隐自守,清静无为,无动于衷。我讨厌这种哲学。我喜欢看见人

  • 从思维模式角度谈谈为什么中国文化以和谐为核心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以“孔孟之道”为传统的文化思想缺乏西方哲学思想里严谨的辩证思维!因此最终无法得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竞争哲学,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社会矛盾时,多倡导使用“礼让、谦逊、各让一步、吃亏是福”等实用哲学去解决。。汇总起来就是“和谐”了!!呵呵!100岁左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 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秦汉以来中国却出现思想走向统一的局面,为什么?对中国历史有何重要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是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各种思想产生,互相影响,形成诸子百家,而秦朝是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要加强统治,唯有统一思想.百家争鸣是思想的一次大解放.而秦的统一思想,为后世所学,有利于国家统一,却禁锢了人民的创造性.什么“古代科学”?干将莫邪夫妇在莫干山炼铁,那时“科学”这小子还没有诞生呢。事物总

  • 像《易经》之类的很多古书,大多都很难看懂,难道古人真比我们聪明,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古人看易先由五行格物致知,八卦八方对应,动静水火求真,道儒合融共济,由耳濡目染的规矩中探寻,专业性强,今人以易为副,多年排斥以失心法,故坚涩难通。一个笨人一会功夫藏起来的东西。若干年后聪明人未必一会功夫能找出来。更何况神神鬼鬼的事尽是瞎编的,自造神密迷惑人的,还傻狐呼找,上哪儿也找不到。用英语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