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193 更新时间:2024/4/17 8:40:04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人类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的本源事物。

哲学从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认识活动是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之类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属性或普遍性规定,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追求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的知识,是哲学具有的个性或特殊性规定。

某高中开设哲学拓展课,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学们围绕战国时期荀子与西晋时期郭

(1)不赞同。(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全面和片面观点三个方面。而两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荀子的观点认为人与人是密切联系的,郭象则认为事物之间是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干的。两位思想家的观点只是体现了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荀子和郭象的观点没有全面概括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什么动植物代表了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古时候把失火叫做走水?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为了避火神的讳。在古代,人们认为失火是火神对人的惩罚。而古人又对名讳特别重视,尤其是唐朝以后。我国古代对死亡、恶疾、灾祸等很多时候忌讳直言。言语忌讳反映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思想倾向,也表示了对别人的尊重,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大量的代用词流传下来,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成为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阴

  • 为什么儒家主张"无讼"?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在儒家眼中,商、讼、战等不正常的手段,是下策,都有意无意地破坏“道德”与“和谐”,因此儒家崇尚“劝”,只是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商、讼、战。一、讼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负面困惑。讼,即官讼,是用法律解决问题。法律看似公正,实际上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生硬工具,常常虽然解决了问题,却常常造成情感的永久伤害,而和谐社会主

  • 为什么宋朝多薄葬,汉朝多厚葬,各个朝代的殡葬制度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对于这道问答题,我的理解是三个问题,但是只有一个问号,希望我们都规范行文。一,宋朝(皇帝)为什么多“薄葬”?秦汉时期以来,由于流行厚葬,无法计数的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宝物都陪葬于主人长眠在地下,所以盗墓之风盛行。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利”字当头,但是,具体到南宋皇陵的被盗,就不单是一个“

  • 什么是政治?什么是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一说政治,人们就会联想到政治经济学,政治是治理社会、维护统治。可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所制约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哲学,观察自然、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吧,到处都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人不懂哲学,不会有深沉和高远,流

  • 古代有哪些有名的谈判专家?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我觉得是春秋战国时候苏秦,合纵连横。战国时以苏秦为代表的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与秦国对抗的政策。连横:战国时张仪等游说六国诸侯实行与秦国横向联合对抗其他国家的政策。合纵:联合弱国共同抵抗强国,连横: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合纵连横实际上是一种为了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军事、外交策略。合纵因为战

  • 如何在服装上体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我来说说吧,希望得到采纳哦,首先想在服装上体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理解为用服装来表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这下就可以下手了,服装的语言报括(色彩、面料、款型)我们要用服装的三要素来表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在开始前我们要选定一种文化(当然不能太大,太宽泛,否则不好表现)1.面料:用古代的面

  • 哲学难学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1,哲学是所有学科里对分数要求最低的,只要你肯动脑筋想问题,哲学一点也不难。不过就业前景不是很好,主要是没有对口的工作,所以,如果是为了文凭可以考,为了工作就考别的吧。2。一般学哲学的,要么考公务员,要么继续升学,或者拿了文凭直接上社会找工作。具体的主要工作有教师,政府公职人员,企业科学管理和政策规

  • 你觉得传统土葬有哪些不好的地方?该取代还是改革?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肯定土葬是历史以来的传统,历史上死了那么多人,根本不存在占用了多少耕地,也不见得死人抢活人的地,到一定年代墓地自然消失。最好是深埋土葬,不留坟堆,只留小块碑头留作纪念即可。土葬本身就是没有错,归自然吧?我国山地多,没有占用耕地之说,另外我国民族是传统孝道民族,总不能把自己父母的骨灰散在路边,要不还生

  • “丧文化”你了解多少?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丧》应该是跟死了人有关的事如:丧服,丧家,丧礼,丧事,丧葬,甚至西方风俗教堂举行死亡仪式敲响的丧钟。民间流行的丧祭礼仪,具有很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不宜提倡,只作为传统民俗知识简介于下丧祭礼仪和称谓。《初终》凡人垂危之际,召集直系亲属嘱咐身后之事,并守护在侧,直到去世,称为《送终》。《出殡》按期送柩

  • 上完课死亡哲学的思想1000个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死亡哲学(学名:Thephilosophyofdeath)的历史发展不仅是一个西方人死亡意识不断飞跃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西方人死亡意识不断地由量变进展到质变的过程,因而在总体上是质变和量变、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世事的无常使得古来许多贤哲主张退隐自守,清静无为,无动于衷。我讨厌这种哲学。我喜欢看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