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孙子兵法放到今天的视角来看,其军事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放到今天的视角来看,其军事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565 更新时间:2024/2/25 13:38:43

作为兵书的鼻祖,《孙子兵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拥有崇高的声誉。比如美国前中央司令部司令汤米弗兰克斯就曾在他的自传《美国一兵》中多次引用《孙子兵法》的内容作为重要的军事准则。而如今,《孙子兵法》的应用早已超出军事领域,扩展到个人成长、商业竞争、国家战略等更为广泛的空间中。那么孙子兵法到底有什么智慧值得大家如此推崇?今天,微思考就再用一篇文章为大家通俗地解读《孙子兵法》中三点精髓智慧。

【重在不战而胜,而非百战百胜】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的精髓之一就是追求不战而胜。

这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孙子兵法》的最大不足,也是其独步优势。不足是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长期来讲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思想极端,那就是想方设法追求“不通过战斗而能取胜”,但有时战争却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中国从古至今在与西方的正式战争中是极少取胜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其实缺乏足够的“战争传统”和“战争文化”的积累,更多是“不战而胜”的智慧。独步优势在于,只要不通过战争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即使在最贫弱的时候处理的也不会太差,比如外交、情报等,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像是“一带一路”这样具有智慧的战略在西方的文化中是很难构思出来的。

那么不战而胜有哪些方法呢?按照孙子所说,就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伐谋”,是伐掉他的计谋,从根儿上把他的念头伐掉。让他发现条件不具备,风险很大,胜算不多,放弃自己的计划;“伐交”,则是破坏他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这里举一个伐谋的典型案例:

晋平公想攻打齐国,派范昭为使去刺探。齐景公设宴招待。酒至半酣,范昭对齐景公说:“想讨您杯中酒喝行不?”景公说:“这有何不可!来人,把我杯中酒倒给客人。”范昭一口干了景公的酒,下人正要给双方斟酒,晏子却喝道:“且慢!给国君换一个新杯子!”范昭不高兴,佯醉起舞,又对太师说:“我想跳支舞,能为我奏成周之乐吗?”太师冷冷地说:“这个我们没人会奏。”把范昭给气走了。酒宴毕,齐景公问:“今天你们怎么回事,这大国使者,来观摩我们的政治,你们惹他生气,有什么好处呢?不是惹麻烦吗?”晏子说:“就是给他观政嘛。您看这范昭,绝非不懂礼貌之人,是故意要跟我们挑事。君臣有别,要国君杯里的酒,就是挑衅试探。所以我给您换一个杯子,不跟他喝一个杯中的酒,乱了尊卑。”太师说:“成周之乐,是天子之乐,不是人臣能舞的,当然不能给他奏。”范昭回到晋国,回报晋平公说:“齐不可伐。我想侮辱他的国君,被晏子识破了。想犯乱他的礼仪,又被太师识破了。齐国有贤臣啊!”

“不战而胜”的关键在于摸清楚厉害关系并对症下药。对比近来热闹的南海仲裁争端,相信大家会有更为深刻的了解。说句题外话,在这个时代生长在中国这种大国算是一种幸运,因为一方面,我们有机会亲身体会大国崛起过程中的纵横捭阖是怎么玩儿的;另一方面,中美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双方怎样见招拆招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大家要注意中美手中重量级棋子们的行动变化: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俄罗斯、朝鲜和充满分歧、矛盾的欧盟。

也许你会问,孙子为啥会有如此之强的“不战而胜”的思想倾向呢?原因很简单:“军事是国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系于此,不可轻举,一定要仔细省察!”孙子是希望为政者、为将者都能有一颗敬畏心、责任心,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是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此可见,“仁”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中拥有着多么至高无上的地位。

【出战,则追求先胜而后战,一战而胜】

不战而胜固然美好,但如果要战,该怎么办呢?按照孙子所说,最重要的就是“先胜而后求战”,也就是说要先通过计算判断胜负的可能性,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没有胜算,那就不要兴师动众。换句话说,孙子认为,战只是一个过程,而结果实际在战前应该算好,而不是战的过程中去碰战术运气。

计算什么呢?按照孙子的说法,就是要对比双方“道、天、地、将、法”谁的更强(具体参照《孙子兵法》)。那么,如果自己在这几个方面没有对手强怎么办呢?那就要养精蓄锐,让自己变强再考虑出击,也就是所谓的蓄“势”。所谓“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意思就是准备时间要充分,至于打也就那么一下子。

这部分的案例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最著名的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20几年去准备,最终才灭了吴国。为什么那么久呢?因为“道、天、地、将、法”不如对方嘛!曹操准备官渡之战的时间也不短,但最后大家看到的都是胜利的那一刻,但实际上,为胜利做准备其实花费了最长的时间。下面再说一个著名的案例: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将领。李牧驻守于代郡、雁门郡,以防匈奴。李牧优待兵士,严格训练,频繁侦察,但军令就一条:不许出战!胆敢出战者一律斩首。这免战牌一挂就是好几年。由于李牧把全部人缩入营垒,坚壁清野,匈奴来袭扰也都无功而返。李牧几年不战,不光匈奴受不了,他自己的士兵都受不了,赵王也受不了了,认为李牧胆怯,把他撤换。新将一改李牧坚壁清野的策略,频频出击,结果败多胜少,损失极大。赵王不得已请李牧官复原职,但李牧称病不出。赵王无奈,答应不再干涉他的军事策略。李牧回去后,又是几年不出战。但他可没闲着,练兵抓得很紧,比打仗还忙。经过数年的经营,李牧的边防军兵精马壮,军队士气高涨,士兵憋足了劲,宁可不要赏赐也情愿与匈奴决一死战。而匈奴则松懈了。李牧决定决战。精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勇于冲锋陷阵的步兵五万人、善射的弓兵十万人,出兵。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先派大批牧民驱赶牲畜放牧。匈奴遣小股人马进行劫掠,李牧佯装战败,故意将几千人丢弃给匈奴。获得小胜后的匈奴开始轻敌,单于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广布奇兵,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一举击破匈奴十万骑兵。李牧乘胜攻灭(chān)褴,击破东胡,降服林胡,匈奴单于落荒而逃。此后十余年,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战争不是打过来打过去,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战而定。十年戍边,换一个大将,可能百战百胜、战功赫赫,但一将功成万骨枯,他退休了,什么问题也没解决,换一个大将来接着打。李牧十年不战,憋到时候打一仗,就解决了问题。所以一战而定是真名将。百战百胜,那是打了一百次胜仗了,还没解决问题,还要接着打!那要胜仗来干什么呢?所以百战百胜,是兵法没入门,不会打仗。再说世间哪有百战百胜这回事,那是把败仗藏起来不说。

【取胜?必须靠“奇正变化”,“出奇制胜”】

曹操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比较来说,“正”是指所谓的先遣队,“奇”则是指留下的预备队。所谓“出奇制胜”就是说手里要留些军队,准备在需要的时候加以运用。说起来有点像打牌,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牌都打完了,留一张在手上,关键时候打出去。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运用好了其实不容易,因为奇正的变化不都是一次变化,有很多是相互的多次转化,就像孙子所说,”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其实,“奇正变化”和“出奇制胜”后来有过很多的误读,尤其是后人把”奇“衍生出了更为复杂的意义,带上了”与众不同“、”创新”的味道。孙子所在的年代打仗还没有现在这么复杂,所以就当时来讲,单单把先遣队和预备队的互换能够运用得炉火纯青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我倒不觉得“误读”是一件坏事,因为如果今天还靠仅仅死抱着孙子的那些战法原则去作战或者竞争是万万难以取胜的。就今天的竞争情势来看,不拿出点“与众不同”的“战法”还真的不行。而且,我认为,“出奇制胜”在今天应该成为一种标配而不是选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能让“出奇”成为镶嵌在思维中的潜意识随时自由调用的话,我们就不能指望在竞争中有什么出众的表现。那么,从实践的角度看,我们究竟该如何施行现代的“出奇”战法呢?那就是坚持“不平衡战略”,接下来我将从一战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说起。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的夹攻。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施里芬计划”最终没有在一战运用,但是建立在它不平衡进攻战略基础上的二战“曼施坦因计划”却在德国对法国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施里芬计划”的思路究竟是什么呢?

施里芬计划”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8:1。西线又分为南北两翼,北翼部队为68个师,南翼部队11个师,比例又是8:1,南翼部队中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北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施里芬计划”要求北翼部队主力自动员下达后第十二天前打开列日通道,第十九日拿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判断俄国军事力量的充分动员需要6到8周,因此,施利芬计划中要求德国在这一时间内彻底击败法国,进而转身应付姗姗来迟的俄国。

“施里芬计划”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极端不平衡”,初看上去有点“赌徒心理”。但事实上,这项计划是建立对于当时政治局势、武器装备和地理地形的精密分析基础之上的。在施里芬参谋长看来,“不平衡”才是最安全的,最危险的方法恰恰是“平衡战法”,而后来接替施里芬的小毛奇将军在一战中的失败也恰恰证明了“平衡战法”的不明智。

如果细思起来,我们会发现,“施里芬计划”和今天主流的做事思路非常相似,比如“80/20”原则、时间分配象限等。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时间还是资源都是有限的,要想取胜,只能把大部分的时间和资源置于决胜点上去,虽然有时看起来有点冒险。站在现代意义上,“出奇制胜”的精髓应该是制定比对手更胜一筹的“不平衡战略”。虽然这意味着某种风险甚至取舍,但却比所有的看似安全的“平衡战略”都更加安全。

《孙子兵法》中的诸多智慧几乎都是上述三点的衍生和扩展,准确地理解上述三点智慧精髓将有助于为我们抓住孙子兵法的主旨,建立富有远见的、独特的、有建设性的思维框架和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孙子兵法》在今天的军事核心思想是:一是《孙子》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即孙武所说的战道,而且论述了战争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个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辩证认识的过程。二是《孙子兵法》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维,通篇论述了对战争问题上的敌我,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虚实,奇正,治乱,动静,勇怯,胜败等多方面辩证关系。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是谁引进"哲学"一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1)翻翻《说文解字注》吧,看段玉裁版的,最好看《续修四库全书》(小学部),第几卷我忘了,因为这套书学校图书馆是不让外借的,我也没相机,不然拍给你看。古代人(不详)就已经有了这“哲”字,或从三个吉字,或下面一个甲骨文的“心”字。(2)再者,根据一些实在论的观点,文字所代表之意是指向实在的,换句话说,

  • 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主流和核心?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趋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秦—五代时期)。(四)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化(宋—清前期)。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

  • 穷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句话意思是指事物在时间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不过,更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从这句话中,摘出了两个字,表达了更为实用主义的意思。那便是“变”和“通”二字,合起来,即为“变通”。变通一词,目前仍然极具通用性。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

  • 中国古代关于道德对于人来说是最先的标准的书籍或者名著,最好详细讲讲主要思想。谢谢,急求,在线等。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

  • “安”字的结构是房子里有个女人,古人说就有安宁了,是这样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测字,:安:,宝盖头下面加:八:是不是一个家?家里就有女人,生活才有保障。因为家里的所有事大部分全是女人干,没有女人不成家。[大笑]谢谢你的邀请,我有兴趣回答你的问题。首先肯定你说的是对的。安字的结构是上面一个“宀”,意思是一座房子,下面是一个女”,意思是房子里有女人,这个家就安定”了。那么反过来说

  • 你是如何理解儒家《大学》中提到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个人揣摩《大学》已经有多年,在简单回答一下您:知止:是指人应该要想明白什么是值得自己一生去追求的终极目标,知道自己应达到的境界;定:有了终极目标之后心才能定下来,才能够志向坚定;静:心定下来才不会去胡思乱想,才能够镇静不躁;安:不去胡思乱想和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虑: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得:思

  •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名与实是说的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典哲学之名实“天地及由其所产生的一切皆是物。物以其物质存在本身为限而不超出物的本体,这便是实。实以其实质充满于物的实在而不显出空缺,这便是位。实一旦离开它本应处在的位,便不在其位。处在本应属于的位,就叫作正。应当用正来矫正不正的位,而不是以不正的位使之固定化。所谓正位便是矫正实;矫正了实,名也

  • 中国画怎样表现意境?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个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它特有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

  • 东汉到魏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诗词上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诗词大都是表达作者的远大志向的居多!前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诗词多为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报国情怀。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了诗人年老不服老,不信天命的人生态度。良马即使老了卧在槽头,还想着驰骋千里;有志之士即使到了晚年,雄心壮志决不能

  • 哲学中有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之分,谁可以给我解释一下形而下学!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西方的形而上学是指在物理学之后,即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在西方是纯粹的哲学,是哲学的核心。在中国古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就是说在中国哲学里面形而上的即是玄学,显学之类,而形而下即器之学,即是具体的事物或者形态。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把形而上学看成是用静止的,孤立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