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盘古氏开天辟地,有了人类,就有了中医![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中医起源于清未民初,古代没有中医之说。古代官医叫太医。民间叫郎中。而且各民族有各民族的叫法,如:藏族叫“曼巴"。
用最简单的语言说出中医的核心理念可以吗?
一,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是一体的,治病必须从整体下手)。中医注重总体观念,认为人的健康与大自然有密切关系。
二,四诊八纲(四诊:望、闻、问、切。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治病必须依靠四诊,热后根据八纲来辩证施治。
三,标本兼治(找出病因,从根治起,彻底解决)。能引起病症的外界因素为“六因”:
风、寒、暑、湿、燥、火。
致病内因(七情):
喜、怒、哀、思、悲、恐、惊。
根据以上原则,辩证施治、灵活运用,加减药物,从而达到治病目的。
其实,中医具有一套独有的、严谨的、科学的诊疗体系!
中医博大精深,很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挖掘、发扬光大!
谢邀!
中医是研究活生生的,运动的,普遍联系的,统一的,有规律的生命体。
《黄帝内经》的理论是否超现代?
《黄帝内经》理论超现代?想多了吧?
《黄帝内经》是最早的比较系统的中医理论,这个真不假。在西方医学还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里打转转的时候,中医试图通过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来观察和分析人体,并把治病救人的方法和药物记录在册,这是《黄帝内经》比西医先进的地方。
但是,由此说《黄帝内经》理论超越现代,显然是题主想多了。
《黄帝内经》理论只是几千年认知水平很初级时期的产物。有些思想到现在有一定参考价值。比如,顺其自然,治未病等等。但是,《黄帝内经》理论的阴阳五行理论,对于真正的认识药物,认识人体,认识生命运行过程(包括疾病形成过程),价值不大,甚至阻碍和窒息了对疾病形成过程的认知,阻碍和窒息了对药物药性的真正认知。
《黄帝内经》理论认为,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万物之始终,生死之本,错误;《黄帝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错误”;《黄帝内经》理论认为“得道可以千年不死”。《黄帝内经》里,多到数不清的不能自圆其说,不合逻辑,漏洞百出。这种理论怎么可能超越现代科学认知呢?
《黄帝内经》及其派生的《伤寒论》等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几千年来没有任何进步,就是这种理论阻碍和窒息中医的最好证明。
中医和中医粉们,你们都不看看现代分子生物学都发展到什么高度上了吗?生命体(包括人类在内)的遗传奥秘都已经被基因组学研究清楚,基因编辑都已经发展出好几代了。人类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接近上帝造人的阶段。你们还在《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理论里打转转?跟现代科学认知相比,《黄帝内经》的认知差距,相差万年。
《黄帝内经》理论超越现代?这种谬论和自嗨对于中医发展无益,对于中医进步无益。可以休矣!
黄帝内经里的脑渗为涕,就证明了黄帝内经理论比现代西医先进了何止千年,最近科学家终于发现人在伤心时流的泪涕,确实含有脑分泌物,叫做enkephalin。瞬间中医黑的脸被打的啪啪响!
介绍古代医学的书籍有哪些啊?
实在太多了,《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四库丛刊》等中有很多收录,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翼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本草纲目》、《温热论》、《黄帝内经素问》、《金匮要略》、《千金方》、《脉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经集注》、《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新修本草》、《外台秘要》、《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洗冤集录》、《饮膳正要》、《御药院方》、《素问玄机原病式》、《儒门事亲》、《格致余论》、《脾胃论》、《本草品汇精要》、《温疫论》、《古今医统大全》、《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条辨》、《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等等。
中国古代医书繁多,主要以中医为主,其它如藏医,苗医,蒙医等,见于经书的书籍较少。
最出名的中医书籍,大概有如下几本。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上下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实则成书于西汉年间。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脉象,藏象,经络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世人最耳熟能详的医书。
2《本草纲目》
明文林郎,医药学家,药圣李时珍所著。其书52卷,192万字。历经27年,三易其稿。其书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3《伤寒杂病论》
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所著。其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至今仍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4《神农本草经》
其书托名神农氏,实成书于汉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5《黄帝八十一难经》
其书署名秦越人,是古代中医学理论著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基本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
6《脉经》
西晋王叔和所作,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
7《针灸甲乙经》
西晋皇甫谧撰,全书12卷,128篇。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8《备急千金要方》
此书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9《温病条辨》
清代吴瑭著,为温病通论著作。其书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10《汤头歌诀》
清代汪昂撰。古代医方著作,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除此之外,另有藏医《四部医典》
此书又名《医方四续》,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著,共四部,156章。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一体的藏医药学术工具书,藏医学的主要医典。
这些古书,如果觉得文言难懂的话,可以加以”图解“两字搜索。白话加上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能更好理解这些经典。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中医,最好还是要有师傅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