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赵括纸上谈兵是怎么深入人心的?不是正史如何成为权威?

赵括纸上谈兵是怎么深入人心的?不是正史如何成为权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982 更新时间:2024/4/12 0:14:46

【泛文化写作营】

我是天涯孤旅a,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本题核心问题前,我们还需做点额外的功课,就是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正史什么是野史?搞清楚了这个定义,即便我们不肯定回答本题的核心,大家也都会心知肚明清清楚楚。

所谓正史,就是由官修官著,由官方指定编撰、来源于史官记录、以帝王传记为钢领、以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政书体等为本体编撰体例的史书叫正史。这句话很长,也稍显晦涩,我们再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就是由国家政府安排指定专人、采用一定体例、对前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编撰的书籍叫正史。也就是说是官方的事,与老百姓个人无关。

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即为正史。这《二十四史》非一时一人编撰,是从宋朝到清朝近七百年时间才完成的。即宋时编撰有十七史,明朝时编撰有四史,清朝编撰有三史共计《二十四史》。

孔子在编纂《春秋》时有个原则,”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违疾”,这个三原则通俗的说就是对历史上那些值得尊敬的人做过的不体面的事或者说不能完全定论的事只点到为止不说破,对历史上那些有学问道德高尚的人做过的错事不说破,对自己尊长的疾病不谈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当然,这三讳还有其他他引申含义我们这里就不多讲。这三讳正是孔子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精要。这种编撰史书的手法无一例外的影响了后世所有编撰者!使他们在编撰史书时都要回避一些个人丑闻政治秘闻,或者在本朝都尚无定论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读正史时往往会觉得事件空旷枯燥无味,这样,对应正史就出现了所谓的野史别史等。那么,什么又叫野史别史呢?

野史有个专用术语叫着”稗官野史”。所谓稗官即小的官员,出自《汉书.艺文志》。原文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这些小官员因所处的政治地位,对有些个人绯闻和政治秘闻可能略知一二但又不敢肯定,他们自己在著书立说时对某些历史时期的叙述加入了这些未经证论的材料就是野史。而这些所谓的秘闻又都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经过后人不断加工,以说唱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出现街头巷尾舞台,乃至口口相传,所以,相较于正史,野史传播的更快更广泛更容易让普通人接受。

历史的看,大部分有出处的野史正是正史的补充和说明。所以野史不因其野而被历史给否决,而成为与正史遥相呼应的典籍。

赵括纸上谈兵所以风扉民间正是正史与野史的性质所决定的。

要多说一点的是,赵括,是一个被历史玷污了的人物!他才华横溢但却生不逢时,一战溃败,未能将自己的才华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终成遗憾。

我所以遗憾的是,我们大都在人云亦云嘲笑讥讽赵括,却没有看见他在祖国蒙难时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大无畏精神和家国情怀。

正史中确实没有赵括“纸上谈兵”的说法。《史记》中有关赵括的记录有两处,分别是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和《白起王翦列传》,里面都没有提到“纸”或“谈兵”的字眼,只有蔺相如对赵括的一个评价:“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意思是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这里说到的是书不是纸,因为当时纸还没有发明出来。

北宋开始出现“谈兵”的说法,学者晁说之有一首《悲秋》:“白杨夹道起秋声,要使征人恨不平。自笑一生成底事,元常笔秃却谈兵。”元常指的是三国书法家、军事家钟繇。用“笔秃”和”谈兵“做对比,比喻一事无成。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写过一首七言绝句《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明初洪武年间首次出现“纸上兵”的提法,翰林学士刘三吾曾写诗《湘南杂咏》讽刺赵王昏庸无能和赵括兵败长平的往事,其中一句是“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赵括“纸上谈兵”今天被广泛熟知,与《上下五千年》的广泛影响有关。《上下五千年》初版于1979年,再版于2002年,在前言中,该书明确指出这“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裁剪,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其中第40则故事取名为“纸上谈兵的赵括”,故事中作者选择的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分别是赵括和长平之战,将故事文字与《史记》文字比较,可见故事依据的史籍材料主要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代汉语词典》也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纸上谈兵典故的来源。

综上所述,成语“纸上谈兵”和赵括扯上关系是很晚以后的事情,反映了后人对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原因的片面认识。

关于赵括没有战功却被直接任命为赵军首领,题主认为不可能。《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说法是:赵括接替廉颇成为前线主帅后,其母向赵王进言“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过去的史书大多惜墨如金,所以这里的“一旦为将”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是赵国的将军,而且因为立过战功打过胜仗,得到了赵王“所赐金帛”。另一种解释是:这场大战,双方共投入百万大军,是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主力决战。赵国方面总共动员了五十万人参战,粮草与武器装备的补给消耗极大。战争进行了八个月,赵国的战略储备即将消耗殆尽。赵国决策层对此深为忧虑,急切盼望尽快取胜。让赵括中途替换廉颇,一来是赵括名声在外,二来也是形势所迫,赵国君臣认为不能再拖下去了,但又找不到其他人可以顶上去,所以赵括没有战功直接当主帅也是说得通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漳州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有黄道周、张燮、潘振承等名人,这里介绍4位漳州名人。刘再兴刘再兴(19212015),福建漳州市漳浦县人。革命战争年代,曾任新四军2支队4团通讯排长、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5舰队天目山艇政委,海军

  • 有哪些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书?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时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期,英雄智士,各显神通,共同创造了那段令后世神往的历史,至今让人神往不已。那么让三国精彩留传下来的书籍有那些呢?首先有以三国为背景的史书。主要有刘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后汉书》、《三国志》、《汉晋春秋》都是记传体史

  • 三国演义明明是假的,为什么被某些人当成正史而津津乐道?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三国志》是史书。那些拿《三国演义》当正史而津津乐道的人,只是好奇消遣,要么就是缺少常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三国演义以浅显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千百年来,三国故事,家欲户晓,人人皆知。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广阔的历史时

  • 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没有著作权纠纷的古典文学巨著。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世说新语》、《后汉书》以及宋元话本,创作了这部白话小说。罗贯中最先给这部小说所定的名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因而,其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基本无疑。不过,罗贯中的原著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

  • 推荐几本三国人物传记,曹操传,孙权转,谁写的比较好一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推荐看曹操的。这个人物本身故事很多,历史事件丰富,不管作者写的水平高低如何,都一定很有内容(当然,作者也别太差了)。而孙权,虽然活了七十多岁,但人生出彩的地方远不如曹操多。除了几个大事件以外,大部分都是些没劲的琐事。作者水平高的话,可以写得很精彩,但那样就脱离真实了。你又想真实,又想好看,只有选曹操

  • 多读历史到底有什么好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问的好,特别是“描述”部分,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开始回忆我走过的路,我回答的不一定有用,但绝对是真实的想法。前人说过,三种人不宜读书。天智过高者,比如刘邦、朱元璋,读书多了脑袋生出些条条框框,极易糟蹋了高情商。读死书者,只会人云亦云,有那功夫真不如边干事边悟道理,多积累经验、人脉、资本,早点儿

  • 有什么历史类书单推荐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我的历史书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1、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视角独特,切入点为末端小节的小事,却从中讲出以后许多大事发生的症结所在,首次提出大历史观的观点。原文摘录如下:(1)贵妃郑氏和王氏之争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小小的插曲,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斗争的契机,导致了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

  • 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很正常。因为李鸿章、曾国藩等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出头的,仍然花费了很多年才进入官僚的高层。其实,如果不是太平军四处攻打,朝廷被迫将大权交给李鸿章、曾国藩等不是很高职位的官员,让他们发挥了威力,让李鸿章、曾国藩按部就班的升职,怕是一辈子也爬不到后来的地位。李鸿章、曾国藩是科举考试的

  • 三国(正史)英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我认为是曹操,如果只说一个人的话。事实也是如此,曹操出身不太好,在当时讲究出身的年代,能从举孝廉做到魏王。各个时期发展的方向和用人行事的方式,都没有重大的失误。象他自己说了,如果没有他,天下不知道有几人称帝。有水平,有抱负,有野心,当然更有成就,三国能称为第一英雄的,非他莫属。童渊是张绣、张任、赵云

  • 清朝年间的胡雪岩到底给后人怎么样的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本是很成功的一个红顶商人,没有在辉煌的时候成功转型,没有居安思危,失败在所难免,另外,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官商勾结的基础上的,有言曰,树倒猢狲散,就这理。胡雪岩(1823-1885)是史上著名的“红顶商人”,也就是商人兼公务员。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慈禧太后还赐他一套黄袍马褂,是当时商人中最会当官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