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三国志》是史书。那些拿《三国演义》当正史而津津乐道的人,只是好奇消遣,要么就是缺少常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三国演义以浅显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千百年来,三国故事,家欲户晓,人人皆知。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广阔的历史时空,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三国演义栩栩如生刻画,鲜明生动,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司马懿隐忍等等众多人物,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互相交织在一起,就像一首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交响曲。
古语,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三国演义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时空观,让人眼花乱,目不暇接。其中锦囊妙计,层出不穷。无不让人拍案叫绝。更有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隆中对未出茅庐,精准预言,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空城计就现代人,也是脑洞大开,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诸葛亮与司马懿,智慧达人的高手对局,出神入化,好戏连台。曲折生动,跌荡起伏。无不佩服,构思精巧,极尽完美。
三国演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也是影视明星争相炒作的热点,三国演义的艺术形象深深印在每个人心中。陈寿所著正史三国志,由于文言文,苦涩难懂,理解难度大,一般人只能望而却步。因而束之高阁,鲜为人知。(原创)
陈寿写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为什么不称《刘备传》呢?
陈寿原是姜维手下一个幕僚,也是管家之类的官员!本是蜀国的官员。后来蜀国被亡,归了魏,后又改称晋!所以陈是蜀国旧臣,称刘备为先主是正常的!魏晋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忠于职守,忠于主人(君王)是被赞扬的。所以写《三国志》,刘备是先主之称。陈寿《三国志》也有明显偏袒蜀国的意思。
心念旧主之德
《三国志》真的是正史吗?它的史料价值如何?
《三国志》是正史无疑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的一部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未成书之前,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韦昭的《吴书》,私撰的有鱼豢《魏略》,此三本书应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并无史官一职,所以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年轻的时候,在蜀汉任职,受宦官黄鹄排挤不得志。蜀汉降魏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纪传体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至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合一,最终成熟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记录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行文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礼乐,律历等的“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部正史。
总体评价: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的《魏书》,看到《三国志》也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将自己的著作毁弃。
后人对《三国志》也是推崇备至,认为在众多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盛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古来以长安,洛阳为正统。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写了曹操的本纪,而《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刘备则为《先主传》,孙权则为《吴主传》。这是写书为政治服务的例子,也是《三国志》的特点。
积极评价:
第一,文采斐然,《三国志》整体成书虽然比《史记》略逊一筹,却也不乏精彩的描写。比如单单赤壁之战,陈寿将相关史料分别放置在各方人物的传记中加以描述,各有侧重,把战争写的有声有色,尤其吴蜀两国,对话详尽,非常传神。
第二,良史实录,陈寿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的时代,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用曲折的方式反映真实的历史,下了很多心思。
第三,取材精审,裴松之注写汉魏交替之际的册诏有20篇之多,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0多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比如孙策之死,舍弃妄诞的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刺杀至重伤而死,反映出他认真考据,慎重选择的态度。
第四,行文简明干净,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
负面评价:
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叙事太简,当时史料本来就很少,加上陈寿写作的风格,行文简洁,造成很多事情描述不清。重要人物事迹,都十分简略,建安七子皆未立传。蜀汉资料尤其少,张飞,赵云皆为蜀汉元勋,其传记寥寥数百字而已。
第二,曲笔回护,《三国志》中最为严重的曲笔是高贵乡公被杀之事,《魏末传》所载是高贵乡公与司马昭冲突,但是在陈寿《三国志》中,却对此刻意回避,置若罔闻,但是却又记载了郭太后历数曹髦罪状的表章,这说明陈寿在西晋为官,不敢不为晋讳也,这只是一个例子。
总体来说,《三国志》是一部优秀的“前四史”,是正史中很特殊的一部,作者陈寿的文笔精彩而又不失冗杂,真实有不做作,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作者对某些史实进行了隐讳和曲笔,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三国志》成为一部优秀的纪传体国别史。
是正史与否我们说了不算。但事实是,在史学界,它确实是一本正史。
《四库全书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三国志》位于正史第四部,之前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这本书与《三国演义》最本质的不同是政治立场,《三国演义》尊蜀汉贬曹魏,而本书以曹魏为正统。
关于此事,还有一段公案:《三国志》之后,还有一个叫习凿齿的人也写了一本三国史书,名为《汉晋春秋》,从名字就看出他推蜀汉崇刘备。自朱熹以后,后世多数支持习凿齿的立场,然而北宋文人全体支持陈寿(如苏轼多次提到曹操),原因何在?
政治立场问题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当时政治环境。陈寿本人在晋朝做官,晋是承魏而来,否定魏也就是否定晋,所以必须尊魏为正统;北宋赵匡胤夺后周兵权,建立宋朝,事情类似曹魏篡汉,而南唐、北汉则类似蜀汉,所以北宋文人必然以曹魏为正;南宋偏安一隅,想要从金人手中夺回旧土,恢复大宋辉煌,相当于蜀汉想匡扶汉室,所以朱熹等人尊习凿齿《汉晋春秋》而贬陈寿《三国志》。大概罗贯中的立场也受到朱熹影响吧。
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个故事便可略察一二。
摘录一段李敖《中华名著精华全集史地部》中对《三国志》的评价:
《三国志》的优点是行文雅洁、斟酌功深。它虽以魏为正统,但仍三国并列,并无尊卑之分,没有像《晋书》那样,另以“载记”降级处理;它的缺点是有了回护之处,这也许是格于现状的苦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