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国演义明明是假的,为什么被某些人当成正史而津津乐道?

三国演义明明是假的,为什么被某些人当成正史而津津乐道?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589 更新时间:2024/3/17 17:55:33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三国志》是史书。那些拿《三国演义》当正史而津津乐道的人,只是好奇消遣,要么就是缺少常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三国演义以浅显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千百年来,三国故事,家欲户晓,人人皆知。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广阔的历史时空,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三国演义栩栩如生刻画,鲜明生动,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司马懿隐忍等等众多人物,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互相交织在一起,就像一首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交响曲。

古语,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三国演义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时空观,让人眼花乱,目不暇接。其中锦囊妙计,层出不穷。无不让人拍案叫绝。更有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隆中对未出茅庐,精准预言,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空城计就现代人,也是脑洞大开,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诸葛亮与司马懿,智慧达人的高手对局,出神入化,好戏连台。曲折生动,跌荡起伏。无不佩服,构思精巧,极尽完美。

三国演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也是影视明星争相炒作的热点,三国演义的艺术形象深深印在每个人心中。陈寿所著正史三国志,由于文言文,苦涩难懂,理解难度大,一般人只能望而却步。因而束之高阁,鲜为人知。(原创)

陈寿写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为什么不称《刘备传》呢?

陈寿原是姜维手下一个幕僚,也是管家之类的官员!本是蜀国的官员。后来蜀国被亡,归了魏,后又改称晋!所以陈是蜀国旧臣,称刘备为先主是正常的!魏晋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忠于职守,忠于主人(君王)是被赞扬的。所以写《三国志》,刘备是先主之称。陈寿《三国志》也有明显偏袒蜀国的意思。

心念旧主之德

《三国志》真的是正史吗?它的史料价值如何?

《三国志》是正史无疑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的一部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未成书之前,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韦昭的《吴书》,私撰的有鱼豢《魏略》,此三本书应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并无史官一职,所以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年轻的时候,在蜀汉任职,受宦官黄鹄排挤不得志。蜀汉降魏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纪传体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至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合一,最终成熟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记录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行文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礼乐,律历等的“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部正史。

总体评价: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的《魏书》,看到《三国志》也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将自己的著作毁弃。

后人对《三国志》也是推崇备至,认为在众多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盛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古来以长安,洛阳为正统。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写了曹操的本纪,而《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刘备则为《先主传》,孙权则为《吴主传》。这是写书为政治服务的例子,也是《三国志》的特点。

积极评价:

第一,文采斐然,《三国志》整体成书虽然比《史记》略逊一筹,却也不乏精彩的描写。比如单单赤壁之战,陈寿将相关史料分别放置在各方人物的传记中加以描述,各有侧重,把战争写的有声有色,尤其吴蜀两国,对话详尽,非常传神。

第二,良史实录,陈寿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的时代,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用曲折的方式反映真实的历史,下了很多心思。

第三,取材精审,裴松之注写汉魏交替之际的册诏有20篇之多,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0多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比如孙策之死,舍弃妄诞的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刺杀至重伤而死,反映出他认真考据,慎重选择的态度。

第四,行文简明干净,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

负面评价:

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叙事太简,当时史料本来就很少,加上陈寿写作的风格,行文简洁,造成很多事情描述不清。重要人物事迹,都十分简略,建安七子皆未立传。蜀汉资料尤其少,张飞赵云皆为蜀汉元勋,其传记寥寥数百字而已。

第二,曲笔回护,《三国志》中最为严重的曲笔是高贵乡公被杀之事,《魏末传》所载是高贵乡公与司马昭冲突,但是在陈寿《三国志》中,却对此刻意回避,置若罔闻,但是却又记载了郭太后历数曹髦罪状的表章,这说明陈寿在西晋为官,不敢不为晋讳也,这只是一个例子。

总体来说,《三国志》是一部优秀的“前四史”,是正史中很特殊的一部,作者陈寿的文笔精彩而又不失冗杂,真实有不做作,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作者对某些史实进行了隐讳和曲笔,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三国志》成为一部优秀的纪传体国别史。

是正史与否我们说了不算。但事实是,在史学界,它确实是一本正史。

《四库全书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三国志》位于正史第四部,之前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这本书与《三国演义》最本质的不同是政治立场,《三国演义》尊蜀汉贬曹魏,而本书以曹魏为正统。

关于此事,还有一段公案:《三国志》之后,还有一个叫习凿齿的人也写了一本三国史书,名为《汉晋春秋》,从名字就看出他推蜀汉崇刘备。自朱熹以后,后世多数支持习凿齿的立场,然而北宋文人全体支持陈寿(如苏轼多次提到曹操),原因何在?

政治立场问题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当时政治环境。陈寿本人在晋朝做官,晋是承魏而来,否定魏也就是否定晋,所以必须尊魏为正统;北宋赵匡胤夺后周兵权,建立宋朝,事情类似曹魏篡汉,而南唐、北汉则类似蜀汉,所以北宋文人必然以曹魏为正;南宋偏安一隅,想要从金人手中夺回旧土,恢复大宋辉煌,相当于蜀汉想匡扶汉室,所以朱熹等人尊习凿齿《汉晋春秋》而贬陈寿《三国志》。大概罗贯中的立场也受到朱熹影响吧。

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个故事便可略察一二。

摘录一段李敖《中华名著精华全集史地部》中对《三国志》的评价:

《三国志》的优点是行文雅洁、斟酌功深。它虽以魏为正统,但仍三国并列,并无尊卑之分,没有像《晋书》那样,另以“载记”降级处理;它的缺点是有了回护之处,这也许是格于现状的苦衷吧!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没有著作权纠纷的古典文学巨著。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世说新语》、《后汉书》以及宋元话本,创作了这部白话小说。罗贯中最先给这部小说所定的名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因而,其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基本无疑。不过,罗贯中的原著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

  • 推荐几本三国人物传记,曹操传,孙权转,谁写的比较好一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推荐看曹操的。这个人物本身故事很多,历史事件丰富,不管作者写的水平高低如何,都一定很有内容(当然,作者也别太差了)。而孙权,虽然活了七十多岁,但人生出彩的地方远不如曹操多。除了几个大事件以外,大部分都是些没劲的琐事。作者水平高的话,可以写得很精彩,但那样就脱离真实了。你又想真实,又想好看,只有选曹操

  • 多读历史到底有什么好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问的好,特别是“描述”部分,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开始回忆我走过的路,我回答的不一定有用,但绝对是真实的想法。前人说过,三种人不宜读书。天智过高者,比如刘邦、朱元璋,读书多了脑袋生出些条条框框,极易糟蹋了高情商。读死书者,只会人云亦云,有那功夫真不如边干事边悟道理,多积累经验、人脉、资本,早点儿

  • 有什么历史类书单推荐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我的历史书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1、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视角独特,切入点为末端小节的小事,却从中讲出以后许多大事发生的症结所在,首次提出大历史观的观点。原文摘录如下:(1)贵妃郑氏和王氏之争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小小的插曲,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斗争的契机,导致了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

  • 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很正常。因为李鸿章、曾国藩等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出头的,仍然花费了很多年才进入官僚的高层。其实,如果不是太平军四处攻打,朝廷被迫将大权交给李鸿章、曾国藩等不是很高职位的官员,让他们发挥了威力,让李鸿章、曾国藩按部就班的升职,怕是一辈子也爬不到后来的地位。李鸿章、曾国藩是科举考试的

  • 三国(正史)英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我认为是曹操,如果只说一个人的话。事实也是如此,曹操出身不太好,在当时讲究出身的年代,能从举孝廉做到魏王。各个时期发展的方向和用人行事的方式,都没有重大的失误。象他自己说了,如果没有他,天下不知道有几人称帝。有水平,有抱负,有野心,当然更有成就,三国能称为第一英雄的,非他莫属。童渊是张绣、张任、赵云

  • 清朝年间的胡雪岩到底给后人怎么样的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本是很成功的一个红顶商人,没有在辉煌的时候成功转型,没有居安思危,失败在所难免,另外,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官商勾结的基础上的,有言曰,树倒猢狲散,就这理。胡雪岩(1823-1885)是史上著名的“红顶商人”,也就是商人兼公务员。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慈禧太后还赐他一套黄袍马褂,是当时商人中最会当官的,公

  • 谁知道水浒传的10个人物简介300字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宋江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

  • 李白传记1500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旧唐书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 还没发明使用纸就说赵括纸上谈兵,这是不是一个古代谣言?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没错,纸是东汉中后期才发明的,赵括是战国末年人,司马迁是西汉的,但也不能归之为古代谣言。事实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原本就跟赵括毫无关系,唐宋时才有雏形,明末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都未曾提及,正式成为成语已是清代了,但仍然跟赵括没关系。第一次出现两者关系的,是1979年出版的《上下五千年》第四十节“纸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