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615 更新时间:2024/1/20 7:17:41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没有著作权纠纷的古典文学巨著。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世说新语》、《后汉书》以及宋元话本,创作了这部白话小说。罗贯中最先给这部小说所定的名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因而,其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基本无疑。

不过,罗贯中的原著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而是经过明末清初毛宗岗父子的润色的。经过毛氏父子(主要功劳应归功于其父毛纶)修理文辞,增补内容,增强了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更加凸显了贬曹尊刘的正统思想。

因为本于正史,而且绝大多数人物、故事、诗文等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很容易让人把这部著作与正史联系起来,放下《三国演义》,便去查阅《三国志》,想对号入座,找到原型人物的事迹。这种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心态。

阅读的好奇心很早以前,绿野老道家中只藏有两部半书,一部是《忠义水浒传》、一部是《西游记》,还有半部就是《三国演义》。大约是五六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那种版本,繁体竖排,便于躺在床上卷起来阅读。这半部书大概分为上下册,我家的是上册,从黄巾起义到张松献图,恰好六十回。读完这半部三国,后面就没有了。而当时古典文学基本上不出版,想看也没有地方去找。

后来,义务做学校管理员,从尘封的仓库里找到了《三国志》,因为有日思夜想的“三国”二字,便囫囵读了起来。当然,最先读的就是《蜀书关羽传》。因为老父亲熟读《三国演义》,曾讲到关胡子被东吴人杀害了。所以,想一探究竟。也是从这时开始,便喜欢边看罗贯中的故事,边从陈寿那里求证,看看那些文学人物与历史真实有多大的差距。

这种阅读的好奇心,影响到后来的文学情趣,写东西总要去考证,或者验证所写的东西是否真实可信。后来,读金大侠的小说,也是想去历史中找到其中的真实。这样读书似乎很累,但从一本喜欢的书出发,辐射更广的知识面,却也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演义就是演义,两者之间不可划等号的。虽然如此,也不妨拿《三国志》来讨论一下《三国演义》,这样也有益于增强文学、历史知识,毕竟文史不分家嘛。

抬杠者的专属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卖油翁挑着一担油上街卖。经过一个所在,一群人正围着树下坐着的老人谈三国,卖油翁便站在一旁听。正讲到入巷时分,卖油翁忽然大喝一声:“曹操明明是带了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打孙权,你怎么讲只带了八十一万呢?还有两万人哪里去了?”

老者抬头一看,见是一个乡下卖油翁,有点不屑,说道:“我说八十一万就是八十一万,不信,你翻书啊。”卖油翁当然不服气,嚷道:“你欺负乡下人不识字是吗?告诉你,我爷爷就是教书先生,是他说的,曹操带了八十三万人马去打孙权的。”

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试想,一个乡下卖油翁哪讲得过识文断字的说书先生呢。这卖油翁争着争着就急眼了,油桶担子一撂,撸袖上前与之理论。看热闹的人一见,急忙叫道:“老师傅,你的油泼了。”那卖油翁竟然也不回头,径直挤到树下,便挤嘴里还叫嚷:“曹操的两万人马都没了,老子这一担油算什么。”众人一听,尽皆大笑。

此时,走过来一个读书人,听见众人起哄,便好奇的问了问状况。书生一听哑然失笑,上前叫住争着争论的两个老汉:“你们两个老先生都不要争了,当年周公瑾火烧赤壁,曹操带的人马不是八十一万,也不是八十三万,没这么多,最多只不过二十万人。”一听这话,两个老者不干了,一齐调转矛头,跟书生大声理论起来。这三人各据其词,互不相让,一直吵到天黑。

这三人属于典型的抬杠型大师,两个老者是《三国演义》的忠实拥趸,而书生则是半桶子《三国志》迷。大概是书生平日读《三国演义》,又去翻看《三国志》,与人争辩就拿《三国志》说事。虽然书生的话更有道理,但场景不对,跟《三国演义》迷哪讲得这个?!

这也是《三国演义》深入人心,才有这样的场面。有人说:不读《三国志》没遗憾,不读《三国演义》特遗憾。也正是有了罗贯中,陈寿才有很大的名气,《三国志》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感谢那些抬杠者吧,他们才是《三国演义》最忠实的传播者。

历史学家们的较真抬杠书生是半桶水,而历史学家却是精通《三国志》的人,考证是其必修课和看家本领,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做学问,有三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

问题就出在这里,罗贯中当初写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简单地说把高大尚的文言文传记体《三国志》贯通成故事,以便于阅读。但罗贯中的著作有不同于“史通”之类的历史著作,除了“通”而外,更强调一个“俗”,而且是演义。这样一来,就难免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有作家虚构的元素了。因为俗,而且进行了文学加工,就无限扩大了受众群体,一般识文断字的人能看得懂,没有文化的人听得懂。因为《三国演义》无限接近历史,久而久之,最广泛的读者群就真的把它当做历史了。

即便是以阅读兴趣去《三国志》中找原型,也是以《三国演义》先入为主,即便也时常拿正史来说事,但主流观点还是《三国演义》。历史学家正好相反,是拿《三国志》的真实来看待《三国演义的虚构》,历史与文学就这样打架了。

文史原本就不分家,听历史学家讲讲正史,也能为更好的阅读、理解《三国演义》以帮助,从中还可以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品三国,引经据典,听来也是津津有味。易先生粉丝众多,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国民素质提高,《三国志》已不再是高端读物,它也通过文史这条通道,进入了更为广泛的阅读群。

历史学家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名著与大众分享,这原本也是一种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一大善举,不再是绿野老道故事中所讲的抬杠的层面了。因而,我们不妨接受这样一种方式,打通一条又一条通道,去探寻更多更大的知识宝库。

谢谢邀请。

既然提到是什么心理?显然与精神活动有关。

人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他具有丰富而复杂的精神活动。

社会是五颜六色的大家庭,由社会人和现实人构成,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是各不相同的。

在谈论文学作品,比如三国演义》时,由于和历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有名有姓的。

我自从归纳到历史领域后,可能回答了至少100道关于汉未三国时期的题,既有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也有正史的三国志》后汉书》等等,我感到并不矛盾。

(庞统蒋干,三国志》绣图)

在我接触的《三国演义》迷中,有个别人是不习惯旁人用正史评价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比如关羽,在文学作品、戏剧、宗教中,关羽被塑造成仁义大哥,从文学作品和正史来看,差别不大,但是陈寿作为国史人物传记撰写者,也提到关羽的骄傲自大,以至荆州失去而导致蜀汉政权衰落。

陈寿的心理是极为正常的。

但是在公开合是不能批评关羽的,否则将引来一片嘘声。

尤其是清代以来,关羽被捧上与文圣同等的地位,比如大军阀吴佩孚,他崇拜二个武圣人、关羽和岳飞,他的中军帐必须悬挂两圣的肖像,他也以二圣为激励,我认为很正常。

而民国时期的青红帮和四川袍哥则信奉关羽为偶像,他们推崇的关羽是一位虽然受到曹丞相"上马银、下马金"的礼遇,外套锦衣却旧袍不脱的"千秋大义"。

当然,如果只是局限于谈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那就大可不必用正史来纠正、充,因为文艺作品允许取"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张冠李载"的手法。

当然,双方由于文学作品与历史资料发生不愉快的争论就大可不必。

正常的,与心理无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推荐几本三国人物传记,曹操传,孙权转,谁写的比较好一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推荐看曹操的。这个人物本身故事很多,历史事件丰富,不管作者写的水平高低如何,都一定很有内容(当然,作者也别太差了)。而孙权,虽然活了七十多岁,但人生出彩的地方远不如曹操多。除了几个大事件以外,大部分都是些没劲的琐事。作者水平高的话,可以写得很精彩,但那样就脱离真实了。你又想真实,又想好看,只有选曹操

  • 多读历史到底有什么好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问的好,特别是“描述”部分,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开始回忆我走过的路,我回答的不一定有用,但绝对是真实的想法。前人说过,三种人不宜读书。天智过高者,比如刘邦、朱元璋,读书多了脑袋生出些条条框框,极易糟蹋了高情商。读死书者,只会人云亦云,有那功夫真不如边干事边悟道理,多积累经验、人脉、资本,早点儿

  • 有什么历史类书单推荐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我的历史书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1、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视角独特,切入点为末端小节的小事,却从中讲出以后许多大事发生的症结所在,首次提出大历史观的观点。原文摘录如下:(1)贵妃郑氏和王氏之争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小小的插曲,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斗争的契机,导致了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

  • 才干无双的左宗棠为何熬到48岁方才出山?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很正常。因为李鸿章、曾国藩等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出头的,仍然花费了很多年才进入官僚的高层。其实,如果不是太平军四处攻打,朝廷被迫将大权交给李鸿章、曾国藩等不是很高职位的官员,让他们发挥了威力,让李鸿章、曾国藩按部就班的升职,怕是一辈子也爬不到后来的地位。李鸿章、曾国藩是科举考试的

  • 三国(正史)英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我认为是曹操,如果只说一个人的话。事实也是如此,曹操出身不太好,在当时讲究出身的年代,能从举孝廉做到魏王。各个时期发展的方向和用人行事的方式,都没有重大的失误。象他自己说了,如果没有他,天下不知道有几人称帝。有水平,有抱负,有野心,当然更有成就,三国能称为第一英雄的,非他莫属。童渊是张绣、张任、赵云

  • 清朝年间的胡雪岩到底给后人怎么样的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本是很成功的一个红顶商人,没有在辉煌的时候成功转型,没有居安思危,失败在所难免,另外,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官商勾结的基础上的,有言曰,树倒猢狲散,就这理。胡雪岩(1823-1885)是史上著名的“红顶商人”,也就是商人兼公务员。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慈禧太后还赐他一套黄袍马褂,是当时商人中最会当官的,公

  • 谁知道水浒传的10个人物简介300字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宋江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

  • 李白传记1500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旧唐书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 还没发明使用纸就说赵括纸上谈兵,这是不是一个古代谣言?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没错,纸是东汉中后期才发明的,赵括是战国末年人,司马迁是西汉的,但也不能归之为古代谣言。事实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原本就跟赵括毫无关系,唐宋时才有雏形,明末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都未曾提及,正式成为成语已是清代了,但仍然跟赵括没关系。第一次出现两者关系的,是1979年出版的《上下五千年》第四十节“纸上谈

  • 你觉得高阳写的《胡雪岩全传》怎么样?可读性强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没有看过此书,只知胡雪岩是个红顶商人,实际就是假官府之势做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但最后被杀。对此人此事,及今人之相似者,我都不苟同,我倒觉得像苹果的乔布斯才应该是企业家的楷模。撰写这类文学体裁的现在作家我喜欢的有三个:二月河、高阳、唐浩铭;唐浩铭写书最突出的史料详细精确,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只是情节略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