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没有著作权纠纷的古典文学巨著。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世说新语》、《后汉书》以及宋元话本,创作了这部白话小说。罗贯中最先给这部小说所定的名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因而,其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基本无疑。
不过,罗贯中的原著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而是经过明末清初毛宗岗父子的润色的。经过毛氏父子(主要功劳应归功于其父毛纶)修理文辞,增补内容,增强了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更加凸显了贬曹尊刘的正统思想。
因为本于正史,而且绝大多数人物、故事、诗文等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很容易让人把这部著作与正史联系起来,放下《三国演义》,便去查阅《三国志》,想对号入座,找到原型人物的事迹。这种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心态。
阅读的好奇心很早以前,绿野老道家中只藏有两部半书,一部是《忠义水浒传》、一部是《西游记》,还有半部就是《三国演义》。大约是五六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那种版本,繁体竖排,便于躺在床上卷起来阅读。这半部书大概分为上下册,我家的是上册,从黄巾起义到张松献图,恰好六十回。读完这半部三国,后面就没有了。而当时古典文学基本上不出版,想看也没有地方去找。
后来,义务做学校管理员,从尘封的仓库里找到了《三国志》,因为有日思夜想的“三国”二字,便囫囵读了起来。当然,最先读的就是《蜀书关羽传》。因为老父亲熟读《三国演义》,曾讲到关胡子被东吴人杀害了。所以,想一探究竟。也是从这时开始,便喜欢边看罗贯中的故事,边从陈寿那里求证,看看那些文学人物与历史真实有多大的差距。
这种阅读的好奇心,影响到后来的文学情趣,写东西总要去考证,或者验证所写的东西是否真实可信。后来,读金大侠的小说,也是想去历史中找到其中的真实。这样读书似乎很累,但从一本喜欢的书出发,辐射更广的知识面,却也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演义就是演义,两者之间不可划等号的。虽然如此,也不妨拿《三国志》来讨论一下《三国演义》,这样也有益于增强文学、历史知识,毕竟文史不分家嘛。
抬杠者的专属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卖油翁挑着一担油上街卖。经过一个所在,一群人正围着树下坐着的老人谈三国,卖油翁便站在一旁听。正讲到入巷时分,卖油翁忽然大喝一声:“曹操明明是带了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打孙权,你怎么讲只带了八十一万呢?还有两万人哪里去了?”
老者抬头一看,见是一个乡下卖油翁,有点不屑,说道:“我说八十一万就是八十一万,不信,你翻书啊。”卖油翁当然不服气,嚷道:“你欺负乡下人不识字是吗?告诉你,我爷爷就是教书先生,是他说的,曹操带了八十三万人马去打孙权的。”
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试想,一个乡下卖油翁哪讲得过识文断字的说书先生呢。这卖油翁争着争着就急眼了,油桶担子一撂,撸袖上前与之理论。看热闹的人一见,急忙叫道:“老师傅,你的油泼了。”那卖油翁竟然也不回头,径直挤到树下,便挤嘴里还叫嚷:“曹操的两万人马都没了,老子这一担油算什么。”众人一听,尽皆大笑。
此时,走过来一个读书人,听见众人起哄,便好奇的问了问状况。书生一听哑然失笑,上前叫住争着争论的两个老汉:“你们两个老先生都不要争了,当年周公瑾火烧赤壁,曹操带的人马不是八十一万,也不是八十三万,没这么多,最多只不过二十万人。”一听这话,两个老者不干了,一齐调转矛头,跟书生大声理论起来。这三人各据其词,互不相让,一直吵到天黑。
这三人属于典型的抬杠型大师,两个老者是《三国演义》的忠实拥趸,而书生则是半桶子《三国志》迷。大概是书生平日读《三国演义》,又去翻看《三国志》,与人争辩就拿《三国志》说事。虽然书生的话更有道理,但场景不对,跟《三国演义》迷哪讲得这个?!
这也是《三国演义》深入人心,才有这样的场面。有人说:不读《三国志》没遗憾,不读《三国演义》特遗憾。也正是有了罗贯中,陈寿才有很大的名气,《三国志》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感谢那些抬杠者吧,他们才是《三国演义》最忠实的传播者。
历史学家们的较真抬杠书生是半桶水,而历史学家却是精通《三国志》的人,考证是其必修课和看家本领,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做学问,有三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
问题就出在这里,罗贯中当初写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简单地说把高大尚的文言文传记体《三国志》贯通成故事,以便于阅读。但罗贯中的著作有不同于“史通”之类的历史著作,除了“通”而外,更强调一个“俗”,而且是演义。这样一来,就难免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有作家虚构的元素了。因为俗,而且进行了文学加工,就无限扩大了受众群体,一般识文断字的人能看得懂,没有文化的人听得懂。因为《三国演义》无限接近历史,久而久之,最广泛的读者群就真的把它当做历史了。
即便是以阅读兴趣去《三国志》中找原型,也是以《三国演义》先入为主,即便也时常拿正史来说事,但主流观点还是《三国演义》。历史学家正好相反,是拿《三国志》的真实来看待《三国演义的虚构》,历史与文学就这样打架了。
文史原本就不分家,听历史学家讲讲正史,也能为更好的阅读、理解《三国演义》以帮助,从中还可以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品三国,引经据典,听来也是津津有味。易先生粉丝众多,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国民素质提高,《三国志》已不再是高端读物,它也通过文史这条通道,进入了更为广泛的阅读群。
历史学家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名著与大众分享,这原本也是一种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一大善举,不再是绿野老道故事中所讲的抬杠的层面了。因而,我们不妨接受这样一种方式,打通一条又一条通道,去探寻更多更大的知识宝库。
谢谢邀请。
既然提到是什么心理?显然与精神活动有关。
人是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他具有丰富而复杂的精神活动。
社会是五颜六色的大家庭,由社会人和现实人构成,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是各不相同的。
在谈论文学作品,比如三国演义》时,由于和历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有名有姓的。
我自从归纳到历史领域后,可能回答了至少100道关于汉未三国时期的题,既有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也有正史的三国志》后汉书》等等,我感到并不矛盾。
在我接触的《三国演义》迷中,有个别人是不习惯旁人用正史评价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比如关羽,在文学作品、戏剧、宗教中,关羽被塑造成仁义大哥,从文学作品和正史来看,差别不大,但是陈寿作为国史人物传记撰写者,也提到关羽的骄傲自大,以至荆州失去而导致蜀汉政权衰落。
陈寿的心理是极为正常的。
但是在公开合是不能批评关羽的,否则将引来一片嘘声。
尤其是清代以来,关羽被捧上与文圣同等的地位,比如大军阀吴佩孚,他崇拜二个武圣人、关羽和岳飞,他的中军帐必须悬挂两圣的肖像,他也以二圣为激励,我认为很正常。
而民国时期的青红帮和四川袍哥则信奉关羽为偶像,他们推崇的关羽是一位虽然受到曹丞相"上马银、下马金"的礼遇,外套锦衣却旧袍不脱的"千秋大义"。
当然,如果只是局限于谈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那就大可不必用正史来纠正、充,因为文艺作品允许取"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张冠李载"的手法。
当然,双方由于文学作品与历史资料发生不愉快的争论就大可不必。
正常的,与心理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