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人死后办葬礼有什么意义?

人死后办葬礼有什么意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601 更新时间:2024/1/17 3:38:20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

北大教授吴飞表示“现在的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他说,没了传统丧礼中国化就彻底没了希望。丧礼,不仅仅是仪式,还是以培养后辈的爱敬之情以安身立家。

我们自幼便有父母教育,其中之一便是尊敬长辈,学会孝顺,正如古语“百善孝为先”,不论我国还希望,“敬”一直都是每一个人一直在强调的,在西方人眼中,他们心中的上帝,耶稣便是他们永远的信仰。人们永远尊敬他爱他,内心怀着永久的敬意。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儒家,法家也都包括“敬”的概念。爱与敬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爱是敬的来源与基础,而敬则是爱的体现与统一。中国讲究礼乐文明,人人有礼且守礼教。礼培养了敬,父母之情,手足之情,古代社会人人以礼相待,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也依然守礼。

在教授眼里,丧礼如此重要,甚至超过了其他所有的礼仪?因为丧礼是最能表现“敬”的礼制。《礼记》中是这么讲的,如果父母去世了,但是子孙仍然认为他们的魂魄还在人间,这便是不智;但是倘若父母过世了,你便真的认为父母离开了,这就是不仁。如此一来,在不智不仁中有人难以选择,因此丧礼便是为了平衡这智与仁。

丧礼是父母与后代之间情感的延续。大部分的人们与父母的感情都是很深厚的,甚至用深厚来形容都还远远不够,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是父母一辈子不舍的给,也是孩子们永远还不清的债。父母离去,内心悲戚,因此一定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或者方式表达出来,如此在爱与敬中找到了平衡,加强了人们的道德感,人品也愈发深厚,有利于个人甚至是社会的发展。

吴飞表示,任何制度都会有他的问题,一方面丧礼制度有如此繁琐的礼仪,难免会变得形式化,另一方面,仪式中也会有一些虚伪的人,生前不孝敬,死后却通过铺的丧礼来宣扬自己。

丧礼也因各地风俗而已,而如今,大多实行火葬,过去90年代,在安徽某些地区,甚至实行强行火葬的制度,听闻这些后,有很多老年人选择自杀以逃避火葬。而媒体爆出来的新闻不止这些,因为这些地方竟然实行举报制度,有人举报过后,相关部门便会派人挖坟,当场浇上汽油,这样的行为固然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这样的矛盾使得人们在死后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更何谈社会中的爱与敬呢?

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丧礼祭礼是最被重视的礼仪,排除一些伪善之人办葬礼的真实目的,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通过一个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以此来建立最后一次联系,人们会在葬礼上用最正式直接的方式再次回忆他的一生,感念其作为,以这种方式再悼念一次,表达自己心中的爱与敬。

有一种东西叫信仰!

而今,信仰已经很陌生了,或者说罕见了。

蛮多地方、蛮多人都认为:死亡即“往生”。也即死者到另外一个我们无从理解的维间去了。当然无法考证,可以理解为一个美好的祝愿。毕竟,普通人对死亡是恐惧的,死亡后能步入另一个维间继续全新的生活,对活着的人将死之人都不失为一种慰藉,说得好听点,是临终关怀。

所以,葬礼的意义,简单理解就是生者对死者的送别与祝福(当然,这其中往往掺杂有太多做给活人看的意思)!复杂的呢?或许是生者对死者生前品德、情操、追求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一种同情。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典哲学的著作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您好!道家有南华经,道德经.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佛家有坛经心经金刚经等.其它的,本人还比较喜欢素书.《理想国》《哲学原理》《人类理解研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捶《纯粹理性批判》《历史哲学》《实用主义》《猜想和反驳》《科学研究纲领方法》《存在与时间》《真理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主要哲学著作选介《1

  • 答疑解惑:中国古人是使用的火葬的习俗,还是土葬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不知道,你问专家?土葬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人常说入土为安,至今,很难改变。要彻底说服改革还有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反而,西南某个民族自治县表示理解和接受改革,文件下来,就能执行。所以,不见得民族自治区域就思想很封建,很落后!传统文化本来就是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而殡葬文化近年来都是备受诟病困扰

  • 中国哲学的大体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一、中国哲学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中国哲学家透视现在,玄想未来,把高尚的理念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二、原始儒家1、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2、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原始儒家有三才的思想

  • 古人死后,多会选择土葬,为何佛教僧人圆寂后要选择“火化”?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僧人们在圆寂之后,也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一般会采取火化的方式,火化在佛门中,我们称之为荼毗,就是把肉身烧成一把灰,然后集中安顿在一个地方,非常省地方。这个问题问到,佛教僧人自古以来用火化的方式来处理身体,原因是不是因为在古代,僧人因为不受待见的原因,所以要死得干净一点,死后变成一把灰随风而逝。其实不

  • 古代哲理诗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道德经》,道家典

  • 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识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上古哲学上古哲学思想,指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中国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从殷代后期起,经历了殷及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殷周之际是古代思想的起源时期;西周则学在官府;周室东迁前后,官学崩溃,这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第一阶段。[1]周王东迁以后的思想,以至春秋邹鲁缙绅先生的《诗》《书》传授之学,是古代哲学思想

  • 如何理解上善若水的哲学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上善若水,是因为水之德,最接近于道之德。首先,道的组成与水的组成相类。道的客观实在性,是道体,其尺度极其微细,远低于人类可以感知的极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致诘”;水的基本组成是水分子,半径约为0.4纳米,可以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其次,道的运行规律与水的运行规律相近。道体充斥自然

  • 寻求一些有哲理的古言语。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长幼有序。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孝子

  • 请问中国哲学如何解答哲学界三大终极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别夸太大,世界哲学还没有解答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正确伦理。关于人的生与死,父母与子,自体与异体,性与婚姻,家庭与社会,千百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观念。可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来生去世,与哲学的伦理冲突和矛盾在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早在三千多年前建造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就耸立着刻

  • 为什么哲学是最难的学科,为什么哲学是一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要明白这句话中“道”字的意思.此道就是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包括天体、宇宙、包括我们用筷子夹菜吃饭,包括我们发射火箭上天、包括我们抵制日寇的侵略、包括我们为了拯救大自然而作的各种努力.,其中都有个“道理”.但这也是只是个比喻罢了,按照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来讲,“道”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