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第二、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三、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惠施和公孙龙哲学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惠施与公孙龙齐名,均为战国时候的名家,为“名家”的两大著名代表。均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重视“名”(概念)和“实”(事)的关系的研究。不同点:惠施属名家合同异派,公孙龙属名家离坚白派,两种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惠施“合同异”(世界同质异构二元论),解构世界本是同源公孙龙“离坚白”(完全否定惠施同质说,却陷入另一极端,见离不见合,见异不见同)惠施同时是个活跃的政治家,曾官至魏相(张仪的死敌)。“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是从一般事物的形状大小所作的概括,也是说明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事物的大和小都是相对的。万物皆由不同量的‘小一’积成,又使‘万物毕异’。这样的‘同’和‘异’,是‘大同’、‘大异’。就是说,事物的性质有不同的一面,又有相同的一面,事物的同异是相对的,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个观点包含有辩证的意味。只是他依据同异的相对性,却得出了万物完全相同,即“毕同”的结论,把相同性质的和不同性质的事物,都可以抽象地统一起来,这就是所谓“合同异”,这就陷入相对主义的唯心思想。公孙龙属名家离坚白派,跟惠施“合同异”说相对立,《坚白论》,“坚白石二”使公孙龙得到“离坚白”学派的别名。他的“离坚白”说,是从对“坚白石”的分析开始的。他说,人用眼睛,只见石头是白色的,不知道石头是坚硬的;用手摸,只知道石头坚硬,不知道它是白色。在眼睛看时,“坚硬”藏了起来,即“离”开了,在用手摸时,白色又离开了。他认为,白色和坚硬并不是结合在石头里面,而是脱离石头独立存在的。他否认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否认认识的辩证法,犯了绝对主义的诡辩论。但他发现了在“白马是马”这个常识性的、习焉不察的判断中,存在着个别和一般的差异、对立关系。这对于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贡献的。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古希腊先哲的人文精神的比较。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孔子倡导爱人,孟子的“性本善”,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2)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克己复礼”就是为了“仁”,孔子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之上。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养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这篇论文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参考。不过不是主页。我个人认为是“静观”。以下为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冷静地看待客观世界,世界是什么?世界上的物体怎样运动?泰勒斯说,万物源于水,是水的变形,但又复归于水,水包围着大地,大地在水上漂浮,不断从水中吸收养分.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而是由火产生的.火浓缩而变为气,气浓缩而变为水,水浓缩而变为土,土融解产生水,水蒸发产生气,气又返回到火.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具有各种形状的、大小不等的“原子”构成万物,“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