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不孝的果报 儿女不孝的八大原因

佛教故事:不孝的果报 儿女不孝的八大原因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865 更新时间:2024/2/24 18:51:56

我们村有户人家,男人在沙钢集班,女人在家务农。虽是个普通人家,但这户人家在赡养老人上还是出了名的。

男人的父母因年纪大了,就由几个儿轮流赡养。老人来到这个大儿子家,自己洗菜做饭吃。听说,老人要用水,还得摇摇晃晃地走到很远的河里去弄水。因自来水被那儿媳妇关掉了。等到过年的时候,男人给点钱父母,儿媳还把钱要回来。男人为了这个家,也不敢作声,一直随老婆。你说,家有这样的女人,家里能兴旺发达吗?

说到这个大儿媳,平时老是瞧不起她婆婆。因那婆婆年轻时是个流女子。更况这个大儿子是婆婆跟别人生的,所以这个儿媳总是骂她。其实这个婆婆因年轻时犯了邪淫,已经受到了果报。婆婆身体一直不,儿子儿媳对她又是不孝。这个婆婆一生过得很凄惨。

说到那个大儿子,在沙钢上班了三十几年,也算个沙钢元老。想想在沙钢坚持几十年也是不容易的,现在已经退休。本该是享福的时候了,但是他还出去干邻活。身体也不好。大儿子在沙钢上班的时候,也有几万元股金在厂里。但他在退休的时候,把那几万元股金全拿回来了。没想到他退休没多久,沙钢集团股金按1:10的比例分红,沙钢的元老一般都能分到好几十万元。但他一分钱也没见着。那时他真得傻眼了,急得差点跳楼!再说了,老婆身体也不好,也要经吃药。他们虽有一个女儿,但女儿嫁得远,一年也回不了几回。我想,他们的年生活也不会好过。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福莫大于心善。福报不是求来的,是自己修来的。

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

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不孝养成的原因有四种:

一是骄宠:为人父母过度的怜悯自己的孩子,例如经常顺著孩子的个性,稍微不如他的意,他便不堪忍受了。经常让他便宜,任随他安逸享乐,教他执劳奉养父母,他便不习惯了。在别人面前孩子稍有过失,父亲不忍心督责孩子,而孩子竟然敢冒犯父亲。父亲赞誉孩子的学品行才艺能力,惟恐不在自己之上,而孩子则必定要父亲的文行艺能在我之下;积下了这些骄纵的习气,在别人面前展不出手,却独在父母面前展得出手,于是就真得认为,老成之人没有见闻知识了!

第二是习惯:孩子的语言粗率惯了,便敢冲撞父母;行为简易惯了,便敢不守礼节,任意的作为;父母分甘绝少惯了,孩子于是就不记得父母把美味食品留给他吃的恩德;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惯了,孩子于是就不再闻问父母的痛痒。

第三是乐纵:孩子见到同辈,就不胜意气风发,面对父母,就感到没有意思;进入妻子的房间,就露出千般的趣态;走进高大的厅,就感到闷闷不乐,甚至敢明白的示,父子兄弟是俗物,不喜欢他们见面;则他的心中,怎么还会有孝悌的想法呢?

第四是忘恩记怨:俗话讲:‘恩习久则愈忘,怨习久则愈积。’这也是人之常情啊!所以招待他人吃一餐饭的恩德,别人容易记在心里;若是招待习惯久了之后,则嫌弃怨恨就会生出来了。一次的布施,别人会感恩;若是经常的济,则多寡的分别就会生出来了。一次的见面,令人倍感亲切;连续的见面,则猜测嫌疑就会生出来了。况且是父母兄弟,天生就习以为常,以为父母兄弟的亲爱,是必然不会变的,眼前父母的大恩,根本就不知道;况且还能够想到母亲怀胎养育的辛苦,生病时候的担心受怕吗?所以人情有的时候,会显得至为颠倒,至为古怪,而且还不自觉;孩子对于父母,往往就会如此,因此不以恩而获怨的父母,就很少了啊!

以上所说的几种,都是人之习情;然而子女未尝没有真性,只是积习久了,就不知道错误所在。所以应该要急急的唤,早早的克治,时时的思量;不要认为父母慈心,自然就会原谅我;不要认为世风浇薄,我还比别人好些;要知道不孝渐渐的积久了,就会变成大不孝啊!

又说,大不孝养成的原因也有四种:

第一是私财:钱财入我手,便为我所有;而在父母手中的钱财,又认为是我有的钱财。自己的钱财足够了,就忘记了父母;而钱财不够的时候,则觊觎父母的钱财;父母不能自己养自己,要靠孩子养的时候,则又怨恨父母;甚至还发生了单身的父亲、独生的儿子,因为钱财而互杀害的事情;兄弟互相推诿而抛弃父母不养的事情!不知道自己身体是从谁的身体而来的?自己的钱财是从谁而来的?我既然是不带一个钱财来到世间,从婴孩到现在生活都没有缺乏,这是谁的帮助呢?而今却为了自己要多赚几文钱,便想要跟父母斤斤计较啊!

第二是恋妻子:爱恋妻子儿女,而不孝父母就严重了。有了美味的饮食和金钱,就想要娱乐妻子宠爱孩子;遇到了良辰美景,就想要拥抱妻子儿女,而使父母欢喜的念头,也就愈来愈微弱了。不想孩子是我的孩子,而我又是谁的孩子呢?父母抚养我,而我却不照顾父母,则我养孩子又有何用呢?夫妻和好,固然是一家的乐事,然而当我呱呱待哺屎尿未分的时候,怎么会了解爱恋妻子呢?而妻子在那时候又怎么能够照顾养育我呢?父母看见儿子大成人、娶妻,不胜欢喜之至,怎么可以有了妻子,就使得父母反而失去了儿子呢?

第三是嫖荡:心中的欲火正是炽盛,加上对方诱惑非常的厉害;这时候,就算家中有倚门伤心的人,他也不能够了解啊!嫖荡非常的费钱财,婆媳之间,为此而发生了口,甚至还激烈的责怪对方的不是,他也不能够分辨啊!妻子抱著小孩,整夜都为著先生在外面嫖荡睡不著,连屋外的风雨也为她伤心落泪;年迈的双亲鬓发已白,却无人承欢膝下;甚至连微薄的物质供养,也因为儿子的嫖荡而发生了危机。唉!嫖荡的时候,疯狂的意兴能够维持多久呢?却忍心令自己最亲爱的人伤心若此啊!

第四是争妒:以天地的无私,人尚且感到有所遗憾;所以父母对于孩子们的感情,岂有不偏的道理;于是子女们就互相的争夺父母的宠爱,或是兄弟而觭觤不平,或是姊妹而纤悉计较,彼此相互的谗言毒害,而家道就因此而衰微了;累积了嗔恨喜怒,而孝心就因此而衰弱了。这四种状况乃是人之常情,恐怕连孝子也难避免,而其流弊遂成了大不孝啊!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孙吴与佛教的渊源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建业是三国时期的佛教重镇,孙吴的佛教中心。佛教虽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东汉、魏朝、蜀汉、孙吴及西晋等政权明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汉至西晋间僧人大都是西域胡人,但是也有汉人不顾禁令出家为僧。 三国时期,高僧支谦、康僧会先后来到孙吴,受到吴大帝孙权的推重。孙权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建初寺亦称佛陀里,为中国

  • 佛门礼仪:藏传佛教10条基本礼仪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人信佛,而烧香拜佛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了。随着拜佛的人越来越多,佛教的礼仪显得至关重要,很多人还不知道进入佛堂或是在礼佛时有什么讲究。 佛家礼仪是佛教弟子信仰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它们表达宗教情感的重要手段。佛家礼仪可以分为修持礼节和仪式两

  • 佛教故事:燃烧的六根之火 佛家所说六根指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有一次佛陀带领一千多位比丘出去游化,他们走到象头山。象头山留有佛陀许多的回忆,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的景象,佛陀在那里向弟子们说:“从这里望去东北边遥远的地方就是伽耶城的城市街道,在东边有尼莲禅河,更远处的地方就是我以前修行、静思,体悟人间宇宙真理的地方。” 佛陀又对弟子说:“从高处向下看——这山河

  • 地藏王菩萨的相关资料 地藏王菩萨的来历说法及供奉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典中专门介绍地藏菩萨的经典共有三部,分别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在这三部经典中均称菩萨为”地藏“菩萨。 地藏是佛教中一位愿力深厚的菩萨,地藏菩萨名,因他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又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

  • 佛教故事:学做「平凡人」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他比我职位高、比我更有财富和资源,比我得到更多的关注,而我只是平凡的不起眼的蝼蚁……有人说,这个社会竞争激烈,平凡是一种缺点,一种需要跨越的障碍。那么,让你烦恼的平凡,到底是什么样子,你所期望的不凡,又是什么呢? 平凡,是碌碌无为、浑浑噩噩?不凡,是万众瞩目、长袖善舞?觉得平凡,是因为在做平凡的事

  • 普及佛门知识:北传佛教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北传佛教,又称北方佛教,是指由西北印度途经中亚地区往东传人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包括由尼泊尔传人西藏、蒙古地区的佛教。由于这类佛教是由印度向北传播,所以被称为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北传佛教多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行梵文及汉藏文经典。 北传佛教传入中亚,中亚是指印度西北、里海以东直至中国新疆的广大

  • 释迦牟尼佛究竟有没有后代?罗睺罗是不是佛陀的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后世又称佛陀,释迦牟尼佛在未出家这前,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悉达多,父亲是净饭王,即迦毗罗卫国的国君,母亲是摩耶夫人,具有很高的智慧,她具备所有的美德,且才华横溢,性情温和,纯洁无瑕,据传悉达多是母亲由右胁所生,悉达多出生不久,王后摩耶夫人便离开人世,升入天界。 悉达多自

  • 佛教的故事:“西天”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许多的僧徒和百姓来到城外为他送别,保佑他一路上顺利平安。有人仍担心地劝他回心转意,放弃旅行还来得及。他坚定地回答,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一定会克服艰难险阻,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他此行

  • 悟佛:生活为什么苦?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有一次,佛陀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末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做「优楼频螺」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树林里。 当地的驴姓村长,听说佛陀来了,想到佛陀常教导人知苦、灭苦,心中有着几分的仰慕,也向往能亲自听个究竟,就前往拜见请益。 驴姓村长礼见佛陀后,问佛陀说: 「世尊!听说您能为人解说苦的成因,以及如何灭除,这真

  • 佛教故事:只是‘知恩、报恩’四字而已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庙里的法师救回了一个轻生的年轻人,背到寮房后回禀了老和尚。过了一会,那人悠悠醒转,看到老和尚,说道:“谢谢法师。您不必费力气救我,我已下定决心不再活了。今天不死,明天也还是要走这步的。” 老和尚问:你为什么看不开? 为情,年轻人答道。 老和尚叹了口气:“我确实制止不了你。可是我想问问,在了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