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燃烧的六根之火 佛家所说六根指的是什么?

佛教故事:燃烧的六根之火 佛家所说六根指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185 更新时间:2024/1/26 1:44:11

有一次佛陀带领一千多位比丘出去游,他们走到象头山。象头山留有佛陀许多的回忆,站在山可以看到很远的景象,佛陀在那里们说:“从这里望去东北边遥远的地方就是伽耶城的城市街道,在东边有尼莲禅河,更远处的地方就是我以前修行、静思,体悟人间宇宙真理的地方。”

佛陀又对弟子说:“从高处向下看——这山河大地,不论是城市、山林或世间万物,一切都在燃烧之中。”但是,弟子们看到的却是平静的境界,佛陀为什么说一切都在燃烧呢?

佛陀看到大家心中都有疑惑,就进一步解释说:“弟子啊!要用心听,清地分析——因为人的眼睛在燃烧、耳朵在燃烧、鼻在燃烧、舌在燃烧,甚至最重要的心也在燃烧,就是因为人有这五根,所以眼睛贪色,在色欲中使心不净、扰乱了心念;耳根听到声音即意乱情迷;鼻舌贪味与香,为了饮食和口欲的贪求,使心无法处在清净之境;最重要的是身体所感触的,一切生老病死之苦以外,还贪图享受,为了身体的触感享受而造了很多业。这一切无不是从心起,内心有贪欲、瞋恨之火,愚痴之火在燃烧,贪、瞋、痴三毒从内心不断地煎熬,不断炽盛,以致于眼、耳、鼻、舌、身不断遭受折磨!人就是因为有这六根不断在燃烧,才使得所处的环境都不得平静;欲火、瞋火和愚痴之火,真的会破坏人的身心世界。”

佛陀总是不断地从境界中举实例教育弟子们。人确实是从五根来反应感受,而内心的感受往往不是贪就是瞋,不是瞋就是痴,才会使种种心理境界和方向有所偏差,像烈火般会毁灭一切。

目前的社会状况,打开报纸每天都让人担心,因为人的心火、瞋火造成很多祸端。在报上有一则新闻,让人很惊心悲痛——在士林区有一个十一岁的少年,他唆使三个十四岁的青少年共同打死一位流汉。那位流浪汉喝酒之后和那位十一岁的少年起冲突,流浪汉用脚踢了少年一下;那孩子觉得被欺负了就去找平常不认真念书、会翹课的三个国中生,告诉他们,他被流浪漠欺负、殴打,心里很不满,希望他们为他出一口气。

这三个人觉得朋友被欺负了,于是四个人就一起去找,找到凌晨一点多才找到那个流浪汉,他还是喝得醉醺醺的。他们就近找了选举用的旗竿,一人拿一根,也有拿石头的,当头就打,当然流浪汉也有抵抗、挣扎,但是无法对抗四个人,最后醉汉被打倒、流了很多血死了。到了早上工人发现后报警,警方也很用心追究,后来有人说,有一位少年和他吵过架,他们就循着这条线索找到那几位平常爱翹课不念书的孩子,再由此找到肇事者,就这样破案了。

十一岁的孩竟然是肇事的犯!他和三个十四岁的小孩一起造成这么悲惨、残酷的案子,警方问他:“你后悔吗?”

他说:“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看到这种后果他也会怕,但事情已经发生了,那些学生的父母都很惊讶,不敢信自己的孩子居然会打死人,这件事也让为人父母的感到很悲痛。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瞋怒之火加上愚痴之火所造成,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所引发的,所以佛陀说——人的眼睛在燃烧、耳朵在燃烧、鼻在燃烧、舌也在燃烧、心更在燃烧,这一切都足以毁掉人的身心世界,大家必须引以为鉴。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地藏王菩萨的相关资料 地藏王菩萨的来历说法及供奉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典中专门介绍地藏菩萨的经典共有三部,分别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在这三部经典中均称菩萨为”地藏“菩萨。 地藏是佛教中一位愿力深厚的菩萨,地藏菩萨名,因他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又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

  • 佛教故事:学做「平凡人」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他比我职位高、比我更有财富和资源,比我得到更多的关注,而我只是平凡的不起眼的蝼蚁……有人说,这个社会竞争激烈,平凡是一种缺点,一种需要跨越的障碍。那么,让你烦恼的平凡,到底是什么样子,你所期望的不凡,又是什么呢? 平凡,是碌碌无为、浑浑噩噩?不凡,是万众瞩目、长袖善舞?觉得平凡,是因为在做平凡的事

  • 普及佛门知识:北传佛教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北传佛教,又称北方佛教,是指由西北印度途经中亚地区往东传人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包括由尼泊尔传人西藏、蒙古地区的佛教。由于这类佛教是由印度向北传播,所以被称为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北传佛教多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行梵文及汉藏文经典。 北传佛教传入中亚,中亚是指印度西北、里海以东直至中国新疆的广大

  • 释迦牟尼佛究竟有没有后代?罗睺罗是不是佛陀的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后世又称佛陀,释迦牟尼佛在未出家这前,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悉达多,父亲是净饭王,即迦毗罗卫国的国君,母亲是摩耶夫人,具有很高的智慧,她具备所有的美德,且才华横溢,性情温和,纯洁无瑕,据传悉达多是母亲由右胁所生,悉达多出生不久,王后摩耶夫人便离开人世,升入天界。 悉达多自

  • 佛教的故事:“西天”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许多的僧徒和百姓来到城外为他送别,保佑他一路上顺利平安。有人仍担心地劝他回心转意,放弃旅行还来得及。他坚定地回答,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一定会克服艰难险阻,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他此行

  • 悟佛:生活为什么苦?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有一次,佛陀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末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做「优楼频螺」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树林里。 当地的驴姓村长,听说佛陀来了,想到佛陀常教导人知苦、灭苦,心中有着几分的仰慕,也向往能亲自听个究竟,就前往拜见请益。 驴姓村长礼见佛陀后,问佛陀说: 「世尊!听说您能为人解说苦的成因,以及如何灭除,这真

  • 佛教故事:只是‘知恩、报恩’四字而已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庙里的法师救回了一个轻生的年轻人,背到寮房后回禀了老和尚。过了一会,那人悠悠醒转,看到老和尚,说道:“谢谢法师。您不必费力气救我,我已下定决心不再活了。今天不死,明天也还是要走这步的。” 老和尚问:你为什么看不开? 为情,年轻人答道。 老和尚叹了口气:“我确实制止不了你。可是我想问问,在了结自

  • 佛教故事:财神的契约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天宫有位卷帘侍者,跟财神关系非常好,二人经常一起喝酒、下棋。 一天,侍者突然心血来潮,想去体验一下红尘的滋味,看和仙界的逍遥安逸比起来,哪个更快活。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财神。 财神爷一听,惊异的看了他半天,然后淡淡地说:“你做神仙久了,是不是脑袋闲出毛病了?你不知道人间百姓每日为生计奔波劳作,衣

  • 佛教故事:忍辱获福报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忍受是很重要的,但各人有各人的性情习气,习气真的没那么好改。与人共事时,每一个人都要去了解对方的习气,我们要互相忍受对方的习气,若无法忍受,常常为了一点小事,两个人就争得脸红脖子粗,这样结果得到什么呢?如果演变成双方痛苦难过或懊悔不已,这又何必呢?因此遇事多忍辱,多思惟是必要的。 忍辱是成就无上

  • 佛祖释迦牟尼和佛教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