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地藏王菩萨的相关资料 地藏王菩萨的来历说法及供奉

地藏王菩萨的相关资料 地藏王菩萨的来历说法及供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003 更新时间:2024/2/24 18:51:37

佛典中专门介绍地藏菩萨的经典共有三部,分别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在这三部经典中均称菩萨为”地藏“菩萨。

地藏是佛教中一位愿力深厚的菩萨,地藏菩萨名,因他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又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萨埵也。此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担负救度众生的重任。而且救拔地狱众生痛苦,以其曾发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之愿,故以大愿地藏菩萨之称。

地藏王菩萨的来历

关于地藏王菩萨的来历,却有好多说法,一说,地藏王前身是一个女子,名字叫做婆罗门女,其母亲因为信错了邪教,做了好多坏事,死后被打入地狱,婆罗门女为了救母亲,就将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布施穷苦人家,帮助别人度过危难,后来她的善心孝心,帮她的娘亲减了罪行。

还有说地藏王菩萨是一个名叫长者子的人化身而来,也有说地藏王菩萨是一个佛,甚至说是和如来差不多,后来如来为佛,他却要留下普度众生。

以上大致就是地藏王菩萨来历了,而地藏王菩萨的名字的来历却是另有解释,说地就是大地,也就是可以包容万物,容纳一切对错,说因为地藏王菩萨心安能忍就像大地,思考事情就如同秘藏一样,所以称呼他为地藏,而地藏王的名字却是根据后来从新罗来的金乔觉而来,因为他本身出自皇室,所以就在地藏后面加了王。

地藏王菩萨为什么不成佛是因为菩萨跟佛是不一样的,但他们都是伟大的。有人说地藏王是为了帮助六界的人类,所以才做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为了能让人类脱离苦海。他管控着地狱,是专门替冤死的人的魂魄超度;还保佑人类健康平安,他的功德无量,要成佛是一定可以成为佛的,但是他却没有成为佛祖,因为他发过誓地狱没空就永远不成佛。怎么才能做到让地狱没人呢?

就得让所有的坏人都变成好人再也没有人做坏事才能不进地狱,在民间一直,针对坏人都有一个说法:生前做坏事死后下十八层地狱。而地藏王菩萨就镇守着地狱,可是在人类的,世界有好人就一定有坏人在,仿佛是大自然定律。坏人在分析一件事情时的角度是:他觉得这样做很好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好人眼里却觉得他是大错特错。所以地狱永远不可能会空的,不管地藏王菩萨做过多少件好事,帮做了多少的人类,他都必须实现自己的诺言才能成为佛,但其实地藏王菩萨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能成为佛,他只是一心为人类着想着。所以地藏王菩萨无论是不是佛,都是值得大家尊重的。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故事:学做「平凡人」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他比我职位高、比我更有财富和资源,比我得到更多的关注,而我只是平凡的不起眼的蝼蚁……有人说,这个社会竞争激烈,平凡是一种缺点,一种需要跨越的障碍。那么,让你烦恼的平凡,到底是什么样子,你所期望的不凡,又是什么呢? 平凡,是碌碌无为、浑浑噩噩?不凡,是万众瞩目、长袖善舞?觉得平凡,是因为在做平凡的事

  • 普及佛门知识:北传佛教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北传佛教,又称北方佛教,是指由西北印度途经中亚地区往东传人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包括由尼泊尔传人西藏、蒙古地区的佛教。由于这类佛教是由印度向北传播,所以被称为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北传佛教多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行梵文及汉藏文经典。 北传佛教传入中亚,中亚是指印度西北、里海以东直至中国新疆的广大

  • 释迦牟尼佛究竟有没有后代?罗睺罗是不是佛陀的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后世又称佛陀,释迦牟尼佛在未出家这前,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悉达多,父亲是净饭王,即迦毗罗卫国的国君,母亲是摩耶夫人,具有很高的智慧,她具备所有的美德,且才华横溢,性情温和,纯洁无瑕,据传悉达多是母亲由右胁所生,悉达多出生不久,王后摩耶夫人便离开人世,升入天界。 悉达多自

  • 佛教的故事:“西天”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许多的僧徒和百姓来到城外为他送别,保佑他一路上顺利平安。有人仍担心地劝他回心转意,放弃旅行还来得及。他坚定地回答,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一定会克服艰难险阻,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他此行

  • 悟佛:生活为什么苦?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有一次,佛陀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末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做「优楼频螺」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树林里。 当地的驴姓村长,听说佛陀来了,想到佛陀常教导人知苦、灭苦,心中有着几分的仰慕,也向往能亲自听个究竟,就前往拜见请益。 驴姓村长礼见佛陀后,问佛陀说: 「世尊!听说您能为人解说苦的成因,以及如何灭除,这真

  • 佛教故事:只是‘知恩、报恩’四字而已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庙里的法师救回了一个轻生的年轻人,背到寮房后回禀了老和尚。过了一会,那人悠悠醒转,看到老和尚,说道:“谢谢法师。您不必费力气救我,我已下定决心不再活了。今天不死,明天也还是要走这步的。” 老和尚问:你为什么看不开? 为情,年轻人答道。 老和尚叹了口气:“我确实制止不了你。可是我想问问,在了结自

  • 佛教故事:财神的契约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天宫有位卷帘侍者,跟财神关系非常好,二人经常一起喝酒、下棋。 一天,侍者突然心血来潮,想去体验一下红尘的滋味,看和仙界的逍遥安逸比起来,哪个更快活。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财神。 财神爷一听,惊异的看了他半天,然后淡淡地说:“你做神仙久了,是不是脑袋闲出毛病了?你不知道人间百姓每日为生计奔波劳作,衣

  • 佛教故事:忍辱获福报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忍受是很重要的,但各人有各人的性情习气,习气真的没那么好改。与人共事时,每一个人都要去了解对方的习气,我们要互相忍受对方的习气,若无法忍受,常常为了一点小事,两个人就争得脸红脖子粗,这样结果得到什么呢?如果演变成双方痛苦难过或懊悔不已,这又何必呢?因此遇事多忍辱,多思惟是必要的。 忍辱是成就无上

  • 佛祖释迦牟尼和佛教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

  • 佛教故事:法华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念法华经往生的故事 释慧进 明抄本作出《冥异记》,按见《冥祥记》。) 前齐永明年中,杨都高座寺的和尚慧进,年少英勇有义侠精神。年纪四十岁时,忽然间明白过来,于是就出家。食粗粮穿布衣,发誓诵读法华经,用心苦诵,积劳成病。发誓要造百部经书来赎先前的罪孽,开始攒了一千六百文,贼来抢财物,慧进向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