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明明是做饭用的“鼎”,怎么成了国家的象征

古代明明是做饭用的“鼎”,怎么成了国家的象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86 更新时间:2024/1/1 9:03:54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农民董春生在地里取土时,意外发现了“海内三鼎”之一的毛公鼎。凭借鼎身499字的超长铭文,跻身“中国十大青铜器”之首。当人们关注铭文的同时,忽视了鼎由炊具变成重器的励志之路。

上图_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

上图_毛公鼎中的铭文

1、脱胎于炊具

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烹饪方式以火炙和石燔为主。宋朝谯周《古史考》中考证:“及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于烧石之上而食。及黄帝始有釜甑, 火食之道成。”传说,黄帝最早铸鼎。《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作宝鼎三,像天、地、人”。

《说文解字》注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它的出现,结合了盛器、餐具和炊具等功能。堪称伟大的饮食革新。《周易·象传》记载:“鼎, 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享以养圣贤。”《说文解字》亦载:“鼎, 象析木以炊”。鼎身炖煮,鼎下烧火,既能烹制主食,又能煮熟肉食,奠定了华夏民族以米为主、以肉为辅、以蔬果为补充的饮食结构。

上图_古代食器“鼎”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鼎由青铜代替了陶制,鼎身、鼎足、鼎耳三者融为一体,美观大方,纹饰多样,古朴稳重。《周礼·考工记》认为:“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科实研究表明,制鼎的青铜中,铜占85.71%,锡占14.29%,完全符合文献的记载。时至唐朝,鼎食依然风靡。李世民长子的李承乾“作八尺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斯役共食之。”

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应该摄入5075克的肉类,用来维持生命。究其原因,肉类中富含蛋白蛋、脂肪、氨基酸、维生质和微量矿物元素等,其中有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氨基酸是人体无法自行合成,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人类“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于脑髓的影响, 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须的材料, 因此它就能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发展起来。”鼎作为烹制肉食的炊具,其地位自然受到华夏民族的推崇和尊重。

上图_春秋时期的“仲滋铜鼎”,一种饪食器

2、起势于礼器

最先将鼎和国家联系起来的人是商朝的伊尹。他观察“鼎中之变”,善于“调和鼎味”,“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在饮食活动中,礼仪规范显得尤为重要。《礼记·礼运》载:“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礼仪的目的是“尊让契敬”,而鼎起到了“明贵贱, 辨等列”的作用。

西周时期,出现了列鼎制度,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周礼》、《仪礼》、《礼记》均提出:“天子可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二簋、下士一鼎一簋。”地位不同,使用的鼎也不一样。按照地位的高低,享用的鼎要么尺寸有大小之分,要么相同的鼎数量上依次奇数递减。奇数的鼎和偶数的簋相结合,体现“鼎俎奇而笾豆偶, 阴阳之义也”的传统观念。

先秦时期,统治阶级往往用祭祀加强自身的权力。《左传》指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时,盛放祭品的鼎往往赋予了神圣使命,具有通灵和祈祷的作用。正因如此,鼎摆脱了炊具的束缚,跻身为更为重要的礼器。

上图_禹贡九州图

3、发展于神器

相传,“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一鼎代表了一州,九鼎象征着九州,是君王统治国家的权力符号。鼎在国家机器的运转中,充当了“承天体”和“胁上下”的中间媒介。开头提到的毛公鼎,用铭文歌颂了周王布施德政、文治武功和恩赏大臣的功绩。

认识到鼎的特殊价值,各路诸侯“得之则据大统, 名正言顺, 故莫不有欲存焉”。先秦时期,鼎的传承意味着权力的更迭。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攻打洛阳附近陆浑戎之机,陈兵洛水,炫耀武力。周定王的使者王孙满受命劳军。楚庄王旁敲侧击地打听九鼎的“大小轻重”。

上图_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一种饪食器

王孙满对楚庄王僭越礼制的行为深感厌恶,他义正词严地说:“(夏)远方图物,贡献九枚,铸鼎象物……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一番话不但突显了鼎的权威和崇高,又对楚庄王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此后,“问鼎”成了夺取政权或企图篡位的代名词。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攻灭东周,“其器九鼎入秦”。秦统一天下后,九鼎下落不明。尽管如此,在后世朝代和有识之士看来鼎“遇圣则兴”,称之为“九州神器”并不为过。实质上,鼎和王权紧密结合,为当权者执政的合法性提供了可靠的背书。

上图_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4、成型于文化

有形的鼎消失了,无形的鼎却在强化原有的精神内核,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认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进行了战略规划:“先取荆州为家, 后即取西川建基业, 以成鼎足之势, 然后可图中原也。”唐朝女皇武则天对鼎倍加迷恋,“夏, 四月, 铸九鼎成, 徒置通天宫。豫州鼎高丈八尺, 受千八百石;徐州高丈四尺, 受千二百石。各国山川物产于其上, 共有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自玄武门入, 令宰相、诸王率南北牙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共曳之。”足见鼎文化对君主和个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诸多史籍文献显示,人们通常用“鼎运”、“鼎命”、“鼎祚”比喻皇位和国运,“鼎业”有帝王之位的意思,“鼎分”则是国家分裂,“鼎沸”表示社会动荡,“鼎气”借喻国家繁荣之兆,“鼎论”、“鼎味”是指治国之策和国政,“鼎迁”意味着国家覆没,“定鼎”说明王朝的建立。

上图_万年宝鼎,1947年,黄鱼门出任裕华纱厂经理,成都金融界赠宝鼎以示庆贺

社会精英对鼎文化趋之若鹜,民间百姓同样跟风效仿。是身居要职的重臣,称为“鼎臣”或“鼎足”,宰相古称“鼎辅”或“鼎位”,名声显赫的人物叫做“大名鼎鼎”,掌握话语权的人又叫“鼎言”或“一言九鼎”,世家大族有“鼎族”或“鼎贵”的说法。总之,与鼎有关词语,自带满满的正能量。

鼎,经历了炊具、礼器、重器和文化的演变,在古代历史上仅此一例。帝期望“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鼎和在祭祀和政治活动中,契合了国家的发展需要,传承了民族的生存火种,延续至今,历久弥新。

参考资料:白晓银《鼎和鼎文化》、陈煜《鼎文化略论》、司马迁《史记》、左丘明《左传》、刘昫等《旧唐书》、司马光《资治通鉴》、先秦诸子《尚书》

标签:

更多文章

  •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从日本寄出的捐赠物资上为何写着这八个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风月同天,山川异域

    最近,由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隶属于中国汉办)支援湖北高校物资的照片,引发网友关注:不是因为物资本身,是因为上面的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盛唐时,日本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长屋赠送中国大德的上千件袈裟,边缘都绣着一首偈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也是鉴真法师决心东渡日本传

  • 为什么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出现在唐朝?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则天,隋朝,女皇帝

    文 | 于赓哲摘自《五万年中国简史》“第四章 隋唐:帝国的盛放与凋残”为什么除了武则天,别的时代不会有女皇?主要的原因当然就是唐朝的女性社会地位较高,也就是说,武则天就好比一个金字塔的塔尖,我们不要光盯着这个塔尖,我们要注意到,它底下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然后才会诞生出一个女性

  • 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会盛行近亲结婚?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近亲结婚,古代,中国,社会

    这几天一直在看新版红楼梦,这部电视剧从一出世就被一边倒地批贬,想必看完全剧的人大概没有几个吧。究其原因,老版太经典自不必说,再者是那老版的演员给人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更有的是老版的音乐在那个时代可谓一绝,这些都似乎是不可超越的因素,总之,怀旧情结让这新版红楼梦几无立足之地,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八卦让人反

  • 中国到底有多少钟鼓楼?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钟鼓楼

    ▲ 登上西安鼓楼,老人抬头凝望。摄影/卢文每一座钟鼓楼,都是古城里时间的守望者。在老一辈们的眼中,它们代表着记忆里城市的最高点。在旧屋平房四散于尘烟之前,古城的居民们总是习惯仰望城中高大的钟鼓楼,向外人吹嘘的时候,也不免夸张地称之“半截还在天里头”。对

  • 35个叠字考验你的汉字水平:三个“字”摞一起念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水平,叠字,汉字

    三个金念鑫(xn) 三个水念淼(mio)三个火念焱(yàn) 三个土念垚(yáo)三个牛念犇(bn) 三个手念掱(pá)三个目念瞐(mò) 三个田念畾(li)三个马念骉(bio) 三个羊念羴(shn)三个犬念猋(bio)

  • 我见青山多妩媚:古代青楼女子的画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仇英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青楼与学士府分立一条街道两侧,走动方便。这不是巧合。如此布局,真实地反映了明朝特别是晚明时期江南一带的社会风貌那里物质充裕,文化繁盛,文人雅士与青楼女子莺歌燕舞,总有剪不断的逸事。《清明上河图》局部 仇英许多青楼,都收有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童女。她们从小开始接受琴棋书画等

  • 解读清明节:从寒食到清明扫墓祭祖是不变的主题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解读,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小杜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在中国儿童都能传唱。清明节是中国春节之后的第一大节日,但凡有华人的地方或受华人风俗影响的地方,都要在清明节前回家扫墓祭祖,除中国内地各省以外,港澳台以及美国、印尼、新加坡等地的华人尤其

  • 大年初七庆人日,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节习俗,禁忌

    人日,在每年正月初七,传说女蜗初创世,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大年初七习俗,你知道有哪些吗?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大年初七习俗多,有戴人胜、摊煎饼、吃七宝羹、吃饺子、捞鱼生等习俗

  • 颜氏家训: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家训鼻祖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南北朝,家训

    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训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家训鼻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家训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第一次提出了“家训”的概念,同时,还是一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告诫子孙的经典家训,被奉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宋代的目录学大师陈振孙

  • 【二十四节气】大寒,在最后一个节气里,等待春天!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二十四节气,大寒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