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东晋安帝九年(公元413年)三月的土端。刘玉,当时的太尉,已经过时很久了,逐渐失去了作用。国内民众与实际户籍非常不符,对国家兵役和租金收入来源造成混乱,他请求重新实行土端。
刘裕实行“义Xi图段”时,除徐、燕、清三州金陵(今江苏镇江、常州)居住的居民外,其余大部分浮郡并入地方郡。会稽(今浙江绍兴)四姓中的余姚士绅郁亮,违抗命令,藏匿逃亡者千余人,被判死刑,于是豪强肃然起敬,远近皆禁。打击了东晋的贵族势力,对维持东晋政府的兵役来源和租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土端,即东晋南朝整理户籍、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县、县区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户口。
历史背景土断的概念出现在西晋。金初空魏观主张恢复汉朝的乡村选举方式。户籍固定,客家户废除,选举由乡镇评定。这是针对九品制的弊端而提出的。东晋南朝的割地,是当时针对华侨和侨县的政策。
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置了许多华侨州、郡、县进行安置。他们只是在海外华人建立的这类地方组织中登记,被称为华侨。华侨的户籍叫白族,不是正式的户籍。入白族者,不承担民族转役。海外华人有的相对集中,有的居住分散。“十家散居异地,一县百姓散于州内,西至淮河,东至海隅。”
他们虽然把户口登记在华侨县,但并没有住在华侨县照顾他们的地方。华侨州及其各县并不都在一个地方,有的相距甚远,管理极为不便。
最开始华侨州、县、郡只是办事处,没有真正的土地。因此,仅金陵(今江苏常州)一地,就有华侨建立的徐、燕、尤、冀、青、河六州十余郡、六十余郡的机构。流亡者刚来的时候,他们没有财产。为了安抚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武力作为北伐的资本,也不得不给予他们极好的平反特权。但北伐多次失败,重回绝望。
海外华人的上层阶级占据了更多的田园别墅;下层阶级除了做兼职或佃农,还通过开荒或其他方式获得少量土地,成为个体户。他们和当地人过着同样的生活却有着不同的负担,这很容易造成华侨和老人之间的矛盾。而且很多江南的农民也纷纷出逃,变得权贵私有。这些都不利于东晋政府的统治。所以东晋政权在江南站稳脚跟后,就要实行割地政策。
东晋第一次土崩瓦解是在献帝时期(326-334)。后来东晋、宋朝、齐、梁朝、陈朝都进行过破土,有记载的有十次。其中最著名的是艾迪兴宁二年(364)桓温主持的《耿旭图段》,写于三月初。)和安帝艺兮八年至九年(412-413)宋武帝武帝主持的“艺兮土端”都以执行严格著称。
破土时,晋朝宗室彭城王司马宣因藏匿五族而入狱。当艺兮被切断后,会稽大宗室郁亮因藏匿一千多名逃犯而被处死。
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将所有居民,无论华侨还是老侨,纳入所居住县的正式户籍,取消华侨优待,使政府统一盘剥编制户和民众。为了编制统一的户籍,需要划定县界,取消部分浮动县,同时将南部老县的部分领土划分为保留侨县的真正土地。
他们还调整了隶属关系,或把新获得的华侨县交给老县的领导,或把老县划给新成立的华侨县管辖,使县与下属县互不分离。同时,调查隐户也是土端的一个重要目的,找出权贵隐藏的逃亡农民和私户,作为政府的贡赋对象,这在南朝后期更为集中。
土端遭到海外华侨和一些大家族的反对,士绅们害怕失去北方贵族家庭的象征,而民众则知道从此要背上沉重的包袱。因此,当宋孝武帝时,永州刺史王要求土端移居永州,永州大户刘带头反对。宋政府停止执行,是因为人民不愿隶属于它。
即使以严格著称的艺兮土端,把徐、燕、清三州的人排除在金陵地界之外,因为这三州的人是北府兵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刘裕的基本力量,刘裕不得不考虑他们的利益。在土端时期,他保留了一些华侨州、郡、县,并从原来的南方州、县中划出一部分土地归自己管辖。这是照顾华侨利益的措施,也是北方一些民族同意破土的条件。
于是,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军事资源,使其“富可敌国”;海外华人也加入了负担转移的行列。因为每一次破土,都留下一批没有登记的华侨;因为出现了新的华侨和侨郡,所以在整个东晋南朝时期,都继续实行断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