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晋代皇帝司马燕开始创办郭子学派,当皇帝杨迪到来时,它被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行政机构,掌管郭子学堂、国子监、四校等,都有博士,一人负责祭酒。元初设国子监,隶属集贤书院,隶属郭子学派,设酒祭司,掌管教令;程健,专门研究监狱事务。
此外,还设立了另一所蒙古子部和回国子部,也称为国子监,以显示他们与汉人和南方人的区别。明清时期,国子监具有国家教育行政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较大,分两个监狱,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北京。南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特别大。
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立国子监,设侍酒员一人,管事员一人,监工一人,书吏一人。清代沿袭明制,国子监掌管各类官学(宗教学校除外),设置管理监察大臣;酒祭满,韩各一员;一个给,一个给孟,一个给韩。此外,还有督学、博士、典书、经典等学术官员。
在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简子”。国子监不仅接收中国各民族学生,还接收外国学生,为培养中国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韩伟晋时期的历史演变
汉朝时期,全国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立“太学”也继承了向最高学府传授儒家经典的职能。
永安元年(258),东吴景帝孙修创立国学,为国子监设置博士制度,并宣五经博士,这就是建业国子监的由来。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建校。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新学校创建的开始。《晋书·卷二十四官志》记载:“梁武帝初咸宁四年(278),有国子、大夫、教辅十五人,教学生、徒弟。
医生是所有履行纯洁和清晰原则的人。如果他们骑的是常侍,中书的侍郎,或者王子的私生子,都要被叫去试试。“国家的孩子只有五品官以上才能入学。然而,西晋时期,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郭子研究并不繁荣。
司马燕统一全国后,建业国子监中断。晋武帝死后,以王导、谢安为首的中原八王之乱,包围了西晋邪王司马睿,南闯建业(今南靖),史称“永嘉南渡”,建立了偏安江而走的东晋,在鸡笼山下建立了建康国子监。
西晋末年(313年),因晋武帝陈姓司马晔,为免其隐姓埋名,建邺县改名建康县。宋以后,齐、梁、陈先后在建康设立建康太学。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今南靖),使鸡笼山开郭子学派,聚教授百人。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任仆射官祖。
祖冲之把大量的精力花在机械制造的研究上,改造南导车,发明千里船、水锤磨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最早的开端。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真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简化为3.145926,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果。
北齐对郭子学派进行了改革,称之为“郭子学派”。隋陈平后,实行遏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六朝宫阙尽毁,大火漫天,延烧千里,建康城尽毁,建康国子监中断。
隋唐时期
隋开帝初年,决定由郭子寺管辖郭子、国子监、四校、书法、算术。开十三年(593),郭子寺不再隶属于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改名为郭子学堂。
大业三年(607),改名为国子监,监中有一人献奠,主管教育。主簿一人,官学一人,如郭子、国子监、四校、书法、数学。所有公立学校的医生、助教和学生都有配额。
据隋书·关白·夏之博士说:“在郭子有五个人,上帝国学院和四门课程,还有两个人在学书和计算”。助教:“郭子有五个人,国子监和四科,还有两个人在书和算”。学生:“郭子有140人……”。薛与国子监并存,是专门研究经学的经学流派。
武德元年(618),唐朝建立郭子学校,学生300人,均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朝将郭子学堂改名为国子监,同时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狱里有一个敬酒的人,是最高学历长官。老师一个,主簿一个,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学籍等具体事务。
到了唐代,国子监的名称改为司城关、成均剑,神龙元年(705年)改名。据《旧唐书》:“六学皆转国子监。”所谓六学,即郭子、国子监、四书、法律、书法和算术。
宋元时期
唐朝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江州(今南京)再次成为南唐的都城。902年,杨行密为吴王,定都扬州,史称“杨吴”。后来权臣徐闻操纵了吴国的军政大权。909年,徐闻还担任外史,养子徐志保具体负责军政。
937年,徐志摩代吴称帝,定都金陵,改金陵为江宁府,国号唐,史称“南唐”。939年,徐志摩自称是唐的第六子的后代。南唐宫城位于金陵城中心,一般位于今南京洪武路一带,南唐时位于金陵太学。
宋、唐时期分为西京国子监(今河南洛阳市)和东京国子监(今河南开封市)增设武学。到了宋代,国子监也多次更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郭子学派。它的职能是双重的,一是作为官学的最高管理机构,二是作为学生求学的最高机构。比如北宋著名学者程颐被判西京国子监,胡瑗以直谈之名被判东京国子监。
宋太宗端公二年(989),国子监改为郭子学堂,淳化五年(994),郭子学堂改为国子监,名称屡改。招收七级以上官员的子女入学被称为郭子生或郭健生。宋初没有名额,后来限定为200人。但实际人数很少,可以补缺,也可以旁听。郭子学校有一个主管学校,通过直接讲课教授经济和纪律美德。
北宋第三年(1043年),范仲淹参加“庆新政”,在应天府书院晋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了“精贡选官”等十项改革主张。要改革当时的教育制度,应先在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实行改革,改变当时崇尚辞赋、重义、重时事、重实际的表面学风。
辽代中央官学还包括上京郭子学派、中京郭子学派、东京郭子学派、西京郭子学派和南京郭子学派。其中,除南京郭子学派外,无明文可考。金代学创建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规定辞赋和学生人数为百人,入学仅限于宗室、外戚的亲属和兄弟或有三等以上功勋的官员后代。此外,大定十三年(1173年)有女真国学,限制晋人优秀子弟入学。
元代设立国子监,隶属郭子学堂。蒙古国子监隶属蒙古子部,创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年)。入口资格仅限于蒙古和汉族官员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用蒙古语翻译和书写的《通鉴·姚杰》。况且我也是学算术的,考完才授予官职。惠惠国子监隶属于惠惠·紫雪,创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
入学资格仅限于公职人员和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为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各类官员的历史翻译人才。在元代,也有对中国郭子的研究。我学过的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记》、《李周》、《春秋》、《易经》。
明清两代
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国子监创建,原名北平郡学,至2017年已有711年历史。它是元、明、清三代最高的高等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明代金陵初建时在明太祖创办国子监,即天府学堂改为郭子学堂。太祖建都南京后,在鸡鸣山下重修校舍,改学为狱,故称国子监。洪武八年,凤阳设国子监。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凤阳国子监废,师生并入南京国子监。这时,南京国子监的学生人数已增加到8000多人。永乐二年(1404年),北平郡学改名国子监。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迁都北京,将北京国子监改为京师国子监。所以明代国学分南北两监。永乐二十年(1422年),南京国子监9900余人,盛况空前。当时的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琉球、暹罗等,不断派遣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然而,这一盛况是短暂的,并在郑德之后逐渐衰落。
顺治七年(1650),南京国子监改为清代江宁付雪。由于清朝和明朝的旧制度,世祖开始修国子监。据《清史:选记》“世祖决定设燕京,修明北监为国子监。顺治元年,设置了酒祭、管理监察、博士、助教、学正、学记、典书等官员。设六部堂作为训练场所,说:率真、修道、诚、义、志、业广。一个还是老的。”
乾隆年间,国子监设酒模仿宋代著名儒学家胡瑗之教,分为义教和务教两类。敦促人们学以致用的“李严之课,奖励与引诱”,曾导致国子监出现“师徒云集,无不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可嘉景象。但清末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督学多纳索为了学科声誉而入校求学,积重难返。
1902年,南京清江宁官学在四平楼江宁官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三江师范学校(南京大学的前身)。
1905年12月6日(光绪三十一年),清末学制改革、设立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宣告终结,国子监撤销,其教育行政职能并入学部。
1956年,国子监改为首都图书馆。
1998年,毕永对外开放了北京国子监。
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
2006年,北京国子监和夫子庙成立了北京夫子庙和国子监管理处。这是一个历史和文化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