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据诸侯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部分或全部掌握在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权力而实施的政策。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著名的割据尝试:一是西汉景帝割据,短短三个月就导致七国叛乱,在平定七国叛乱后确立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权威;第二,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之前的诸侯割据,先成功后失败,暴露了我们这个时代制度的弊端,唐朝也被诸侯割据所灭,为宋朝提供了教训;第三,明太祖文健伐宗,引发靖南之战,朱迪(即明太祖成祖)在伐宗前即位;第四,清康熙帝伐三藩,导致三藩之乱,用了八年时间平定三藩,由此中央政府确定了对地方政府的垂直有效管理。
西汉的诸侯晁错,建议割掉王国的封地。
晁错建议削减王国的封地,限制其发展,逐步增加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领土,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景帝采纳了晁错的“伐诸侯”思想。景帝三年(前154年),楚王刘鹗违反汉葬制度,被罚割东海一郡。王召有罪,断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私卖官衔,割掉六郡。
以刘弼为首的一些诸侯强烈反对。
晁错的“削藩”政策,引起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一些诸侯的强烈反对。
吴王宣扬晁错侵占诸侯之地,是为了离间刘的骨肉,亡国灭种,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之端”的旗号,勾结焦溪、楚、赵王隋、济南王帝光、淄川、胶东王雄渠等出兵叛乱,形成了东晋诸王“联手”攻汉的局面,十分令人震惊。
景帝派太尉周亚夫攻,派李攻赵,攻汉奸,派将军驻荥阳督齐、赵。
前吴国宰相钱昂建议景帝杀掉晁错,恢复王国的国土,以换取七国的打击。
刘濞自称“东皇”
景帝匆忙接受了这个建议,处决了晁错。
然而,吴王刘濞拒绝接受圣旨,自封为“东帝”。
因此,战争持续不断。
平定七国叛乱
周亚夫率领汉军在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扎营。他没有救被梁国攻击的吴,而是轻装南下,夺取了泗水口,切断了吴的粮道,使他陷入困境。
吴军多为步兵,利于化险为夷;汉军多乘车,有利平地。
战争打在淮北平原,吴军处于劣势。
梁还固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渡之。
吴军北上夏邑(今安徽砀山)打周亚夫军营,结果一败涂地。许多步兵饥肠辘辘,四处逃散。
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刘濞率数千败兵逃到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
韩派人煽动东吴军中的东岳人反对吴,被杀。
楚王刘武和其他参与叛乱的国王也因战败而自杀或被杀。
持续三月的吴楚七国叛乱被彻底平定。
结果
此后,景帝取消了诸侯国的行政权和官员任免权,削减了王国的官员,并规定诸侯国不再治理人民,只纳粮、衣、租等税。
封建领主强大而难以驾驭的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团结,巩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