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天下诸侯群起反对掌管东汉朝廷的董卓。董卓在摧毁洛阳后,威胁献帝和官员迁都长安。这一年,曹操也参加了汉末的军事行动。虽然损失惨重,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数字。董盟解散后,曹操在击败兖州刺史刘岱后成为兖州牧,统领数十万黄巾军,形成精锐青州军。有了根据地和军队,曹操成了当时强大的诸侯之一。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与吕布在兖州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终于将吕布在远征徐州期间攻打其老巢的兖州赶了出去,彻底将兖州掌握在手中。同年,离开洛阳五六年的汉献帝从长安东回到安邑,向天下诸侯、勤王下诏。建安元年(196年)八月,诸侯观望之时,曹操听从谋士于迅、郭嘉的建议,迎奉天子到洛阳。不久之后,他把首都从洛阳迁到了徐旭。11月,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大臣空,骑将军。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着妙棋。从此,曹操占据主动,一步步平定北方诸侯,终于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最强大的对手袁绍,从而统一了北方。问题是,许昌处于四战之地,历代从未有过以许昌为都城的先例。为什么曹操放弃了历代古都洛阳,最终选择此地作为东汉的新都?其实你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曹操的利弊,你会发现,许昌真的是当时唯一最适合作为首都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许昌当时属于豫州。曹操在汝南、颍川打败黄巾军之前,吕布也被他赶到了徐州。许昌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皇帝当然得在他能控制的地方才能放心。
二、许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面环山,西北有嵩山,西有石人、白云山、伏牛山,南有大别山、博山,只有东部是开阔的平原。当时许昌北部有袁绍,东南部有袁术,南部和西南有刘表和张绣,东部有吕布和刘备。曹操选择这片胜利之地作为新的都城和他称霸的根基,不得不佩服他的战略眼光。
第三,当时他的实力远不如袁绍。如果洛阳还是首都的话,洛阳比许昌更接近袁绍的实力。事实上,袁绍的谋士巨寿、田丰都曾建议袁绍偷袭许都夺回汉献帝。袁绍犹豫,可能与许都的地形有关。试想,如果汉献帝还在洛阳,袁绍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攻打洛阳夺回汉献帝。当时曹操势力还不是很强,曹操选择许昌是为了躲避袁绍的锋芒。这是众所周知的原因。
第四,除了防备袁绍,洛阳周边其实并不安全。当时,虽然李珏在郭汜的部队处于混战中,但他们的力量仍然存在。洛阳的西边是河东,河东曾经是李珏郭汜在关中的势力范围。而且洛阳周边的黄巾残余还没有消灭,以洛阳为都城真的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第五,前面说过,董卓在离开洛阳,迁都长安之前,曾经大规模的破坏过洛阳。过了几年,诸侯们忙着打仗。洛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重建,不如另寻新址。
第六,洛阳虽然不能再次成为首都,但在士人和忠于汉朝的人眼中的地位依然崇高。如果曹操把都城定在兖州,他的大本营远离洛阳,肯定会让曹操陷入舆论的漩涡,但是对于曹操来说,这个地方不能离兖州太远。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许昌位于洛阳和兖州之间,有点偏向洛阳,所以对于士人和忠于汉朝曹操的人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七,一个重要原因是洛阳地区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土地稀缺,经济萧条。粮草供应和后勤保障是个大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许昌地区一直是重要的产粮区,交通便利,养粮远比洛阳方便。
第八,不得不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许昌地区包括了周边的颍川县。当时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是当时天下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打着汉献帝的旗号,以汉朝为首都,曹操可以轻而易举地招贤纳士。果然,曹操做对了。不说别的,就看看他的五个谋士,包括于迅、荀攸和郭嘉,他们来自颍川和许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