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因为自然灾害和战争,社会遭到破坏,导致经济衰退,大量农地荒废。一些有实力的宗族为了自卫,带领族人修建码头。在其周围从事生产活动后,逐渐成为自给自足的庄园制度。坞堡和庄园制度都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模式。
由于东汉朝廷崩溃,破旧的铜钱无人重铸,大量私钱出现。三国建立后,新发行的铜钱未能广泛使用,只好正式以布、丝、栗子等实物作为主要货币。
在曹魏、曹魏、蜀汉、孙吴中,曹魏的人口最多,垦荒面积最广,这也是当时三国中曹魏最强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开垦官田。这恢复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曹魏的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个证据是其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其工程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比如233年,关中地区修建运河、水库,一举改造盐碱地3000多公顷,极大地充实了国库。又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翻了一番,但《三国志·粮食志》也指出,这些水利工程很多缺乏规划,只能取得短期效果。
曹魏建立了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叶(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洛阳等贸易城市与海外有着发达的商业经济和贸易往来。此外,造船、制陶、丝织、制盐等也很发达。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无法摆脱实物交易的经济模式,几次货币改革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这可能与他的版图内没有大型铜矿有关。
蜀汉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汉末年战乱比中原轻。214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刘八提出投一百块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其中五铢钱和直百钱一起使用,由犍为县铸造。由此可知,蜀国货币不仅铸造在一个地方,而且在最近三代一直是蜀国的重要出口,甚至魏国也大量流入和经过。诸葛亮还派人修缮看护都江堰,保证农业灌溉。盐、铁、锦是蜀汉时期最发达的手工业。
左思《蜀都赋》中提到“术数之家,各室离宅,织布机相谐”,所以蜀锦可以出口到吴魏各国,诸葛亮也认为蜀锦是支援国家的重要物资。而南方的金、银、丹、漆、牛、战马等贡品,使蜀汉军费供应,国家富裕。到蜀汉去世时,政府仍有2000公斤黄金和2000公斤白银。首都成都也是当时的商业城市之一。
东吴孙吴居住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三国时地广人稀。但由于这里没有战争,北方的人大量流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孙权即位后,设置农业官员,实行屯田制度,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纺织行业,江南以产麻闻名,张羽县(江西省南昌市)的鸡鸣布名传千里。三吴产“八蚕”,诸暨、永安产的丝质量很高。武昌(湖北省鄂州市)是冶金和铸造工业最发达的地方。孙权曾经开采铜矿,制造武器。
由于地处江南,临海,吴的造船业和盐业都很发达。在海盐(今浙江嘉兴)和沙中(今江苏苏州常熟)设置官员,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孙吴在建安县(今福建省福州市)设校尉,海船南至南海,北至辽东。海上贸易也有所增长。孙吴的商业城市主要有建业(江苏南京)、吴军(江苏苏州)、番禺(广东广州附近),其中番禺以外贸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