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割据时期,其情况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朝代来概括,而应该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将由魏、蜀、吴来介绍。
曹魏随着曹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统一北方,实行屯田和调租,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力逐渐恢复。政府修路兴修水利,方便了交通运输。在恢复的冶铁业中,排水得到了普及,丝织业繁荣起来。商品交换逐渐改善,硬币在魏明帝重新发行。洛阳、邺城、睢阳日益繁荣。曹操进入冀州后,颁布了租调。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王维,定都于曹真。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曹丕称帝,国号魏,建都洛阳,建元。
魏建立后不久,权力就被边缘化了。曹芳在位期间,辅政宗室曹爽与太尉司马懿之间发生了权力之争。曹爽非常重视名人、三狗、李生、毕贵等人,排斥司马懿。司马家是东汉以来的贵族世家,司马懿本人足智多谋,在建军方面屡有建树。238年,率军平定公孙渊,将辽东纳入魏版图。249年,曹爽乘曹芳出洛阳祭奠高平陵之机发动政变,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平定了淮南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从而巩固了司马师的统治。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人对司马氏家族持否定态度,其中嵇康被司马氏家族以不灭名教、助人为乐的罪名杀害。大部分是在魏、西晋初期投降司马氏家族的。当所有的抵抗力量被消灭后,司马师建立了功勋,并于263年出兵消灭了蜀汉。两年后,以接受退位的名义取代魏成为晋。
188年,汉朝宗室柳岩成为益州牧。柳岩死了,刘璋继位。柳岩和刘璋先后镇压了地方豪强的反抗。2007年,刘备邀请诸葛亮辅佐,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思想。211年,刘璋邀刘备入蜀,令其保护汉中张鲁。214年,刘备占领益州;219年入汉中,自称汉中王。次年,留在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击身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建元彰武。汉置益州,自秦岭至南中。28万户,94万人,官员4万人,士兵10多万人。为争夺失去的荆州三县,刘备次年东征孙权,在夷陵被卢循击败,退守蜀国,病逝,继位。
诸葛亮辅佐处境艰难:西南夷相继造反;宜州郡豪强持太守,欲附吴;张克知府、张越知府高响应,华南动乱扩大。225年,诸葛亮南征,此时,孟获已经代表路镛接管了郡县。那年秋天,诸葛亮打败孟获,南方平定。诸葛亮将任意曲帅调至成都做官,组建南、中、青羌三支军队。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曹魏。此后三年,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因为军粮差,没有结果。234年第五次北伐。病逝于五丈原,汉军撤退,北伐停止。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等人相继成为朋友,只是拘泥于套路。258年后,黄浩等宦官掌权,政治腐败。姜维北伐无果,是因为朝廷和宦官的掣肘。263年,魏打败,投降,姜维假装投降以恢复汉室。然而他却在失败中被杀,死在剑阁。刘禅被任命为幸福公爵,蜀汉死了。蜀汉共历时43年。
吴栋孙权字仲谋,孙策死后,孙权称霸江东。2008年,孙权从吴迁都,策划赤壁之战,直抵荆州。210年,吞并交头石,获得东南半壁江山。211年,孙权迁秣陵,次年,秣陵改建业。219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六郡。夷陵战争的胜利限制了蜀汉走出峡谷的发展。
229年,东晋孙迁都建业,国号吴。有三种状态:阳、荆、焦。52万多户,230万人口,3万多官员,23万士兵。孙权剩下的困难是:一是应对山越的躁动,二是抵御巢湖地区曹魏的压力。东南各郡山区的山越人,阻挡割据势力,甚至与北方的曹魏结盟,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大陆扩张。孙权和山越打了很多仗,打了很多胜仗。234年,诸葛恪率军攻丹阳山越。经过三年的围困,山越十万人投降,其中士兵四万,其余的都成了编外。孙权统治的几十年间,山越人普遍与汉人融合。孙权的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多次攻打合淝,双方有胜有负。
吴栋的将军们以私兵身份与孙氏作战,孙吴多次给他们作为国家佃户,英雄们往往拥有多达几个郡,从而逐渐形成了武将世袭制。与此同时,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如的顾、陆、朱、张等,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童仆,各有家风,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们是吴栋政权的主要支柱,也是世袭带兵的军事将领。孙权死后,吴越来越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的三次军事叛乱后,越来越强。
司马的国策是先灭汉后取吴,但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王朝的定制,所以吴政权暂时得以延续。269年,杨虎城命令在益州建立海军,并计划攻击吴。279年冬,西晋灭吴之战打响。280年三月,石头城被攻陷,孙皓升为晋,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