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后三足鼎立,三足鼎立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但天平越来越向魏倾斜。因为蜀有不可帮的斗,再加上邓艾的奇袭,魏攻蜀之战很快就决定了。公元272年,晋武帝与杨虎城商贾讨伐吴之策,杨虎城认为伐吴要占上层的便宜。汉武帝深信不疑,于是命令王拙在益州建造战船,训练水军,准备伐吴。
其实在此之前的269年,晋武帝就已经开始为总攻吴做军事安排:尚书左仆射杨虎镇守襄阳,指挥荆州军事;东征将军魏官,镇守临淄,为青州军统帅。东关人王司马,镇守下邳,任徐州都督。
公元276年,认为时机已到的杨虎城邀吴国进攻,并为吴国献上了一份总图,但杨虎城于278年去世,因此他没有机会亲自参与自己计划的实施。公元279年11月,晋武帝下令出兵攻吴,总兵力20余万,分六路,水陆并进。贾充,太尉,驻襄阳任大都督,救兵,后随战事进展迁至襄县(今河南沈丘)。
公元280年1月,起兵,王拙、唐彬率领七万巴蜀水师,沿江出征巴蜀。杜宇从襄阳南下,目标直指江陵(荆州);胡芬率军南下取公安;王戎领兵取江夏;王浑自寿县领兵攻东南横江(今安徽马鞍山、县城南)。司马周领兵南下,直逼建业(今南京)。
二月,王拙、唐斌科、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东南)、西陵(今湖北宜昌)、益都(今湖北宜昌益都),杜宇攻克江陵(今湖北荆州),胡芬攻克江安(今湖北公安东北)。吴国南部的郡县都叛变了。随后王拙、唐彬的水军继续东进,取了金秋(今湖南岳阳),与胡芬、王戎攻取夏口(今湖北武昌),顺流而下为建业。
吴国丞相张体率领三万大军从牛渚(又名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南)渡河,迎战王浑军。三月,双方在板桥(今安徽省马鞍山县)交战,张彪战死,全军覆没。吴主孙皓第二天就派人准备。结果,所有的士兵都在晚上逃跑了。3月中旬,王拙、唐彬指挥8万将士和一艘大型水师战船,进入建邺。孙皓迎接投降,吴灭亡,三国就这样结束了。
晋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突破长江天险,水陆并进的大规模进攻。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意义重大。
晋与吴的国力相差甚远,他们之间的胜负早已注定,只是时间问题。回顾这场战争,我们会发现,虽然晋国势力占优,但晋军进攻的重点是长江上游的江陵(荆州),而江淮战场上的军事行动只是牵制。这对金军在这场战争中迅速取得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知道,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攻打东晋,苻坚大帝出动的兵力是这场战争的数倍。但由于进攻的重点在江淮战场而非荆州,水军长期打不开局面,最终大败,国破家亡。